摘 要:为了适应水稻现代化机插作业方式,有效避免机插秧秧苗不整齐、秧苗素质差、不易起苗、易散等不利因素,对杂交中籼水稻麻纤维膜育秧技术进行了探索,制定了杂交中籼水稻麻纤维膜育秧机插技术规程。本文总结了杂交中籼水稻麻纤维膜育秧机插技术规程,主要包括适用范围、麻纤维膜育秧方式、播前准备、精细播种育秧、机插前准备、起运机插、机插后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水稻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水稻;麻纤维膜;机插秧;育秧;技术规程
水稻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产量约占谷类作物产量的40%,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0%[1]。近10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00万hm2左右[2],水稻产量常年稳定在2亿t以上[3]。但是,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大,各国在粮食出口问题上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动辄减少粮食出口,更甚者直接禁止出口。我国人口众多,每年消耗的粮食数量巨大,粮食缺口较大。水稻作为我国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的粮食作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改善水稻的品质一直是水稻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成为从事水稻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的重要课题。安徽省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且水稻是安徽省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250万hm2以上,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8.3%,年总产量约1300万t,常年外销稻米800万t以上,在产量和商品率上均居全国前列[4]。2022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的“两强一增”专项行动,为安徽省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以及人工成本的上升,从事水稻种植的劳动力日益缺乏,水稻人工移栽的成本也水涨船高,水稻机械化、轻简化种植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越来越受到种植户的欢迎[5]。但是,随着机插秧的快速推进,对工厂化育秧的秧苗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实际生产中,育秧工厂的秧苗普遍存在秧苗长势不一致、盘根不结实、提起易散、苗弱等问题,如何提高秧苗质量、提高机插效率、减少漏插率便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金关荣等[6]研究发现,与普通的农用塑料薄膜对比,麻纤维膜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透气性好且易降解,在提高秧苗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白色垃圾的产生。王朝云等[7]研究发现,在育秧盘下面铺垫麻纤维膜可显著促进秧苗根系发育,提高秧苗素质,且在移栽后秧苗的根系活力与生长速率均较高,最终提高水稻产量。为了更好地将麻纤维膜技术应用于六安地区的育秧产业中,提高本地秧苗质量,结合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六安综合试验站的项目,积极开展了探索,在本地育秧工厂进行实践应用,发现育秧时在硬盘底部铺垫麻纤维膜,较对照秧苗根系发达、盘根结实、秧苗整齐一致,在起秧过程中不易散,大大提高了机插秧效率,后期在当地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节本增效成果显著,因而应形成技术规程助力当地麻纤维膜的快速推广应用,帮助农户节省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收益。
1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了杂交中籼水稻麻纤维膜育秧的育秧方式、播前准备、精细播种育秧、机播前准备、起运机插、机插后管理等技术标准;本技术适用于皖西地区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秧苗的培育。
2育秧方式
目前,常用的育秧方式有营养土软盘育秧、淤泥软盘育秧、流水线基质硬盘育秧、流水线基质+营养土硬盘育秧等,其中流水线基质+营养土硬盘育秧效果最佳[8]。流水线基质+营养土硬盘育秧流程为:在专用硬盘(规格为58.0cm×23.0cm×2.5cm或58.0cm×28.0cm×2.5cm)上铺垫麻纤维膜(麻纤维膜选用商品麻纤维膜,每盘选用35~40g标准膜),使用水稻盘育秧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基质铺床、种子撒播、药剂喷施、基质覆盖等工序,播种后通过集中催芽出苗后移至大棚进行保温育秧[9]。
3播前准备
3.1材料准备
一套机械化育秧的流程需要提前准备好足够数量的秧盘、育秧膜以及配制好的床土等[10]。
3.1.1秧盘和麻纤维膜准备
麻纤维膜具有保温、保水、保肥、自然降解等优势,对培育壮苗、提高水稻产量十分有利。通常情况下,1hm2大田一般需要准备规格58.0cm×23.0cm×2.5cm的秧盘375~420张或规格58.0cm×28.0cm×2.5cm的秧盘270~300张。
3.1.2取土
营养土是水稻秧苗茁壮成长的基本条件,直接关系秧苗素质、苗期病害及后期的生长发育[11]。一般取菜园土、稻田土等土壤用来制作营养土,土壤取后要晾晒至发白,以便后续粉碎过筛。
3.1.3碎土
调试好破碎机,将已经晒好的土壤进行彻底粉碎。
3.1.4筛土
准备筛孔直径为2~4mm的筛土机并调试好[12],将粉碎好的土壤过筛,去除石块等杂质,并继续晾晒到含水率约为14%为止,室内储存备用。
3.1.5基质准备
选择适宜当地的水稻育秧专用基质[13]。
3.1.6搅拌
将备好的土壤与基质按2∶1比例搅拌混匀成床土,室内储存备用。
3.1.7调试
调试好流水线育秧播种机,控制好育秧盘移动速度、洒水量等。
3.2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好、抗倒伏、较耐高温、高产栽培产量指标为9750kg/hm2、有效穗数为255万~285万穗/hm2、每穗粒数180粒左右、结实率85%以上、稻米品质达《优质稻谷》(GB/T17891—2017)标准规定的优质杂交中籼水稻品种。
3.3种子处理
3.3.1晒种
晒种能够增强水稻种子的种皮透性,使种子含水量一致,降低种子内部限制发芽的抑制物质,杀死种子表面病菌,排出种子内CO2等废气,有利于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14-15]。一般选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的时间段将种子摊薄晾晒1~2d,勤翻动,以保证种子干燥程度均匀一致,但需注意防止弄破种壳[16]。
3.3.2选种
通常采用盐水溶液选种,盐水溶液浓度因不同品种和种子质量而异,溶液比重籼稻一般为1.08~1.10,即100kg水加8.0~10.0kg食盐。选种后用清水冲洗种子,直至冲洗干净,然后晾干。所选用的水稻种子要满足种子发芽势达到85%以上、发芽率达到95%以上、水分含量小于14.5%,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一级良种要求[17]。
3.3.3消毒
水稻种子消毒方法通常采用温汤浸种、石灰浸种、药剂浸种等方式。
温汤浸种:先将水稻种子用冷水浸泡24h,然后用40~45℃温水浸泡5min,再用54℃温水浸泡10min,最后保持水温15℃浸至种子吸水达饱和状态。
石灰浸种:将0.5kg生石灰加入50kg水中,待石灰化开后过滤杂质,然后将种子放入无杂质的石灰水中,水面要求高出种子17~20cm,浸种的整个过程中不要随意搅动。
药剂浸种:将强氯精稀释300倍,先用清水预浸泡12h,然后用强氯精稀释液浸泡12h,之后用清水洗净后再用清水浸泡直至种子吸水达到饱和状态;或用10%浸种灵500倍液浸种48~60h,此方法可有效预防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瘟病等病害。
浸种完成的主要参考标准:谷壳颜色变深、腹部分明可见、胚部膨大突起、胚乳变软、手碾成粉、米粒折断无响声等[18]。
3.4催芽
3.4.1保温催芽
将浸种消毒后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将种子放进干净透气的编织袋,再用55℃左右的温水浸泡5min左右,保温催芽,保持谷堆温度36℃左右,15h左右种子便开始露白。
3.4.2快速催芽器催芽
浸种消毒且用清水洗干净的水稻种子应用催芽器进行催芽,一般催芽24h后即可破胸。催芽器进行催芽的最适温度为32℃,具体步骤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
3.5播种芽谷标准
流水线基质+营养土硬盘育秧播种要求90%的种子破胸露白即可播种。人工播种要求根长达到谷粒长度的1/3,芽长达到谷粒长度的1/5~1/4。
3.6播种量标准
适宜的播种量不仅能够培育健壮的秧苗,还能够避免播量过大造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播种量不足而造成的基本苗不足等问题。一般大田用种量为22.5kg/hm2。麻纤维膜育秧的秧龄可以延长至25~30d,考虑到种子的成本以及栽插时的漏穴率等因素,建议在延长秧龄的前提下播种量(干谷)可以降至70g/盘[19]。
3.7播种期标准
机插秧播种密度较高,且秧苗根系需集中在厚度仅为2cm的薄土层中,因而掌握秧龄十分重要。机插秧对播种期安排较为严格,要求适期播种,根据大田茬口时间、大田耕整情况、大田沉实状况,按照秧龄20~25d推算播种期。
4精细播种育秧
硬盘铺垫麻纤维膜工厂化育秧播种流水线可一次性完成铺垫麻纤维膜、铺基质、洒水、播种、覆土5道工序。
4.1温室出芽
将播种水稻种子后的秧盘叠加起来放到温室,用黑布进行遮盖避光,温室的温度需控制在30~32℃之间,待芽长达1cm左右时进行绿化处理。
4.2苗床准备
苗床需选在排灌良好、运输方便且便于管理的地段,按照秧田∶大田=1∶100的比例备足秧田[20]。秧床板规格为厢面宽1.4m、沟宽0.5m,便于人工操作,秧床板面要达到“实、平、光、直”。
4.3绿化处理
当秧盘芽谷出苗长至1~2cm时,将秧盘放到大棚温室并排铺开。5月可以置于露天场地,用草帘遮盖避免阳光直射,白天温度要求控制在23℃左右,
夜间温度要求控制在18℃左右,一般绿化时间为2~3d。
4.4苗床管理
秧盘置于大棚后浇透水,保持每天浇水1~2次,保持基质湿润,并给予充分的光照。实时监测大棚温度,使大棚内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0℃,最高温度不得
高于30℃。若大棚内温度超过30℃,立即卷膜放风。露天苗床摆盘后立即洇水,以不淹秧盘为标准,并做到快速上水快速撤水,晴天每天洇水1次,雨天不洇水,始终保持床土湿润。根据秧苗生长情况进行施肥,栽插前2d施“送嫁肥”尿素2g/盘,折合施尿素97.5kg/hm2。移栽前施“送嫁药”,可施用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阿里卡)150mL/hm2,做到带药下田。
5机插前准备
5.1大田准备
耕整大田,冬闲田在秋冬季提前耕整1次,机插前再旋耕1次,要求田面平整无坡度、高低相差要求低于3cm、地表土壤被充分打碎、表面无杂草和白色垃圾等其他杂质、土壤翻耕深度达到15~20cm[21]。大田耕整质量直接关系到水稻后期的水肥一致性,影响水稻的长势,因而应精细耕整大田。
5.2施基肥
基肥要在地块旋耕前施入,施肥要求均匀一致,一般施45%复合肥600kg/hm2、尿素150kg/hm2作底肥。
5.3秧苗准备
壮苗要求:苗高12~17cm,叶龄3.5~4.5叶,育秧时间20~25d,叶片挺直、绿色,根系盘结好、提起不散。栽插前通过人工去掉不合格的秧苗,以便提高田
间栽插效率,保障秧苗成活率。
6起运机插
机插秧秧苗起运移栽时应尽量减少秧块搬运次数,做到随起、随运、随栽。硬盘秧可随盘装运到待栽田块,也可起盘后放入秧框,每框5盘。使用农用三轮车运输,每车装载80框,快速运送到机插秧田块,以便开展机插。注意,水层需下降至“瓜皮水”后方可进行插秧。
7机插后管理
7.1灌水
水分管理上,机插秧时留“瓜皮水”,水深要求达到1~2cm;插秧后次日灌水3~5cm,做到浅水活棵,寸水分蘖。
7.2除草
水稻秧苗移栽前3~5d,地块耕翻后至平田期,有浅水层,进行第1次封闭除草。移栽5~10d后,结合施返青肥拌除草剂撒施进行第2次封闭除草,田面留有浅水层,并保水5~7d。移栽20~25d后,田面保持湿润,人工或无人机喷施除草剂,喷药1~2d后上浅水。
参考文献
[1]王家宝,程燚,胡荣根,等.安徽省水稻施肥现状及技术需求[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1(4):162-171.
[2]徐春春,纪龙,李凤博,等.当前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形势与战略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2,41(1):21-27.
[3]徐春春,纪龙,陈中督,等.2021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2年展望[J].中国稻米,2022,28(2):16-19.
[4]吴文革,许有尊.优质水稻绿色生产模式与技术[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20.
[5]朱冰心.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筛选及基质培肥效应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6]金关荣,徐绍才,茅国夫,等.麻纤维膜在机插早稻硬盘育秧中的应用效果[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3):431-434.
[7]王朝云,易永健,周晚来,等.秧盘垫铺麻育秧膜对水稻机插秧苗根系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6):84-88.
[8]孙如银,吴文革,陈刚,等.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中籼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24-1026.
[9]汪红武,熊常财,涂修亮,等.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规程[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21-23.
[10]赵树武.水稻育秧流水线介绍[J].新农村,2020(8):36-37.
[11]汪润东,赵淑梅,刘伟,等.水稻的营养土配制[J].吉林农业,2011(9):94.
[12]王福义,班春华,孟欣,等.水稻育秧营养土机械化配制技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11):27-28.
[13]丁新红,陆建林,朱凤珍,等.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18(4):54-55.
[14]于凯,刘勤来,史丽杰,等.水稻选种注意事项及播种前处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76.
[15]刘宏珺,张学艳,龚琪.水稻种子发芽影响因素与控制途径[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2):111.
[16]陶乐明.水稻选种与消毒技术[J].农技服务,2014,31(5):211-210.
[17]戴明旭.水稻大棚秧盘育苗技术操作规程[J].现代农业科技,2013(3):30-31.
[18]张培江.水稻生产配套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9]龙瑞平,李贵勇,夏琼梅,等.播种量与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21(4):176-178.
[20]刘清亮.水稻工厂化暗化育秧技术应用探讨[J].福建稻麦科技,2015,33(4):25-27.
[21]汪月琴.浅谈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14):20.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光合作用研究进展:第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40-42.
[2]雒珺瑜,崔金杰,黄群.棉花叶片中叶绿素、蜡质含量和叶片厚度与抗绿盲蝽的关系[J].植物保护学报,2011,38(4):320-326.
[3]刘玲玲,李军,李长辉,等.马铃薯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及ATP含量变化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4,18(4):201-204.
[4]张明生,谢波,谈锋,等.甘薯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及ATP含量变化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13-16.
[5]刘志萍,巴图,吕二锁,等.利用SPAD-502叶绿素计筛选大麦高光效新种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6):510-515.
[6]王潭刚,李克福,彭延.利用叶绿素仪SPAD值筛选高光效棉花新种质[J].中国棉花,2011,38(7):26-28.
[7]徐福荣,汤翠凤,余藤琼,等.利用叶绿素仪SPAD值筛选耐低氮水稻种质[J].分子植物育种,2005,3(5):695-700.
[8]吴文革,孔令娟,杨惠成,等.双季北缘地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1):121-128.
文章摘自:郭涛,王月娥,胡娟等.杂交中籼水稻麻纤维膜育秧机插技术规程[J].现代农业科技,2023(17):21-2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