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建民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发布时间:2009-09-25   Tag:   点击:
黄/红麻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交流会情况通报

为落实、检查国家麻类产业体系黄/红麻育种、栽培、病虫、营养与肥料、农药与杂草、收获机械、产业经济等专家岗位与各试验站的工作任务运行情况,促进黄/红麻岗位专家与试验站工作的平衡发展,由黄/红麻执行专家发起,经报请首席科学家和体系办公室核准,于200995日至12日在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省,召开了“2009年黄/红麻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交流研讨会”。交流研讨会分别在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漳州站、浙江萧山站和安徽六安站召开,中国麻类所育种岗位专家李德芳研究员代表首席科学家出席会议,湖南农业大学农药与杂草防控岗位专家柏连阳教授和周小毛副教授、福建农林大学黄/红麻育种岗位专家祁建民教授和林荔辉副研究员、广西大学黄/红麻栽培岗位专家周瑞阳教授、中国麻类所种质资源专家粟建光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营养与肥料岗位专家崔国贤教授、海南农科院病害防控岗位专家陈锦才研究员、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收获机械岗位专家代表陈长林副研究员、湖南大学产业经济岗位专家代表赵瑞岐博士、漳州试验站站长洪建基和曾日秋副研究员、萧山试验站郁永明副所长、站长金关荣和傅福道高师和六安试验站站长杨龙副研究员,信阳试验站站长潘滋亮副研究员和吕玉虎助研、广西试验站站长李初英和李艳红副研究员专家22人,在福建出席开幕式的有福建省科技厅农业处郭运孝处长、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黄一帆教授,作物科学学院院长陈辉教授和副院长梁康迳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吴为人教授,莆田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邱国清高师等。浙江点黄/红麻试验站观摩会得到了萧山棉麻研究所沈福泉所长的大力支持。出席在安徽六安总结交流会议的还有六安市政府秘书长罗惠阳,六安所所长李中华,六安林业局长、六安大麻协会名誉会长张卓仿研究员和六安所曾咏梅研究员等30多位专家和地方农业科研与行政部门人员。总结会分别就福建、浙江、安徽麻类产业发展前景,体系建设、科研、管理提出了希望与建议,三省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分别就体系建设重点及基础性工作进展作了报告,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不顾烈日高温,日夜兼程,深入到三省黄/红麻试验示范基地考察观摩交流,发现亮点,破解问题,分析原因。参会专家在交流会上,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提出突破黄/红麻生产的瓶颈和深化研究的见解,使此次观摩交流会开的气氛热烈,卓有成效,收益颇丰。现将主要进展问题和共识整理于兹。

一、观摩交流、检查评比、互促共进,奠定了黄/红麻技术体系建设的良好开局

1、超高产黄/红麻优良品种生产性对比鉴定彰显了我国黄/红麻育种成果异彩纷呈:96日至7日,与会专家代表通过在福建农林大学的白沙试验农场和福清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基地种植的国内外引进计55个红麻优良品种和38个黄麻优良品种的超大规模的高产栽培生产性对比鉴定展示,突出彰显了我国黄/红麻育种水平雄居国际领先地位。其中福建农林大学育成的超高产抗逆红麻福红991、福红992、福红航1号等及黄麻繁殖优良品种179971、梅峰4号、中国麻类所选育的中黄麻1号,超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中红麻11号、12号及杂交组合H316H318等,给专家们留下深刻印象。广西大学农学院率先实现红麻不育系三系配套,新配置的杂交新组合也参与了全国的示范展示。上述丰硕的育种成果的取得与中国麻类研究所黄/红麻品种资源研究室无私地提供大量的宝贵遗传资源分不开,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黄/红麻育种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农林大学选育和展示黄麻系列品种丰产性、抗病性的田间表现,可与红麻新品种相当,纤维品质可达450支以上,远优于红麻,给专家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潜在的发展前景,对恢复和发展我国圆果种黄麻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浙江、广西、河南、安徽代表提出明年将扩大黄麻的示范与推广,为麻纺企业的高中档麻纺织品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料,以减少我国从国外进口黄麻纤维和外汇的支出。因此,农业部、纺织工业部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恢复和发展黄麻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从本次黄/红麻品种的观摩交流会的展示看出,不同单位黄/红麻育种的特色和优势不同,各试验站的示范推广的侧重点和成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现场观摩促进了交流与协作,为黄/红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平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2、不同生态区黄/红麻高产栽培技术差异明显,技术集成、组装、示范与推广亟待加强

从本次黄/红麻生产观摩可以明显看出,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科院、浙江萧山棉麻研究所大田的黄/红麻高产栽培产量水平较高,与其采用机械化起垄、开沟、条播、轮作,控制1万株/亩栽培密度有关。此外,起垅条播耕作方式有利通风透气,防病抗倒效果好。而安徽、河南大田则多采用板田撒播(或条播),且栽培密度过高,涝渍较重,易导致暴雨倒伏和诱发病害发生。由于黄/红麻中耕除草花工大,成本高,浙江萧山棉麻所采用黄/红麻播种复土后施用丁草胺,可有效防控苗期草害,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该简约栽培值得推广应用。黄淮海流域是我国主产麻区、由于劳力转移,粗放栽培不利土地利用和生产效益提高,应把福建、浙江的成功经验集成组装,一是推广高产抗病优良品种;二是大力推广一次性深耕碎土起垄做畦的机械耕作,改善地力,降低成本;三是推广条播、合理密植;四是推广轮作和播后喷施丁草胺除草剂简约栽培防控草害;五是播后适量灌溉或根据天气预报雨前播种,合理密度;六是科学施肥,施足苗肥,重施旺长肥,酌施保尾肥。组装集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有利新品种推广,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量效益,对提高我国黄/红麻的生产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贴近生产,发现问题,破解难题,促进黄/红麻与产业有效对接

围绕恢复我国黄/红麻产业发展需求,福建农林大学与漳州站协作,在福建农林大学展示国内外80余个黄/红麻优良品种的生产性对比试验鉴定,其鉴定结果,将为2010年的高产优质抗病黄/红麻大面积示范提供科学依据。高钙高硒黄麻新品种福农1号在福州、莆田的大面积示范展示,为高钙高硒黄麻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浙江萧山站的盐碱地设计性栽培试验示范,为盐碱地利用提供了经验。其黄/红麻是工艺麻鞋、墙布的研发及剥麻机具的研发,是该站贴近生产需求研究的两大亮点。安徽六安站红麻品种抗炭疽病田间自然诱发病害的鉴定,河南信阳站百亩黄麻生产性示范及高附加值麻炭生产等,也为我国黄麻生产恢复与提示黄/红麻附加值创造了经验。针对观摩,一是明确了明年重点示范推广的高产品种;二是揭示了优质高产、抗病、抗逆仍是“十二·五”黄/红麻育种的重点目标;三是明确了解决黄/红麻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的前景;四是机械剥皮机具亟待加强研发与示范推广;五是盐碱地种植红麻的土壤改良剂效果明显;六是推广福建、浙江黄麻高产栽培耕作模式是黄/红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体系建设的重点。

三、结合需求集成组装、及时培训,促进农工贸结合和黄/红麻成果转化应用

从这次考察观摩现场交流会获得的感性与信息反馈显示,各试验站都能根据2009年的任务指标布置落实重点研究任务,开展分层次,梯进式研究,提高了农业科研针对性和实效性。黄/红麻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重视针对性技术集成组装和示范推广,落实工作比较好;育种、栽培岗位专家协同各试验站的建设与技术成果集成组装,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工作比较到位;麻农专业户的培训比较及时,措施比较得当;黄红麻育种岗位专家能及时把所育成的优良品种提供给各试验站对比鉴定,效果比较好;其中福建农林大学育种岗位专家,还能不失时机把编写出版的“黄麻、红麻品种及配套技术”培训教材,提供给各试验站技术培训之用,服务比较到位。福建省突出的特点是黄/红麻优良品种及菜用黄麻新品种的展示,浙江省突出的特点是盐碱地红麻试验与麻地膜的多方位推广应用研究,安徽省的特点在病区对黄/红麻品种抗病、抗逆性作了诱发鉴定,河南的特点是大面积示范推广黄麻种植获得成功。试验站都能针对各地生产技术问题,开展针对性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其规模均超额完成合同任务指标,扩大了黄/红麻产业体系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度,受到地方政府和农业行政部门的高度评价。并与相关产业企业协作,初步建立了成果转化产业链。福建农林大学还在黄/红麻新品种选育与育种繁育基地建设上,与企业进行“6·18”的成果对接,并与漳州站、农业企业及地方政府三位一体共同投入,建立了示范推广与良种繁育基地,有力地促进了黄/红麻成果转化及应用。浙江萧山站在黄/红麻纤维的加工利用与多家企业协作,提高了麻纤维的加工新产品的附加值等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四、把握前沿,突破瓶颈,拓展延伸,提高黄/红麻核心竞争力与科技贡献率。

从本次体系建设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的工作交流汇报会可以看出,体系育种研究室的中国麻类研究所李德芳研究员和福建农林大学黄/红麻岗位专家祁建民、广西大学岗位专家周瑞阳教授所带领的创新团队,在基础性工作与前瞻性研究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其中中国麻类所选育的高产抗病杂交红麻新品种H318,福建农林大学创立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超高产红麻新品种福红991,福红992,及光顿感红麻新品种福红航1号,福红航992,高钙高硒菜用黄麻新品种福农1号。广西大学育成6个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无论在育种的效率、水平均居国内外麻类研究领先或先进水平,一般比对照增产15-21%以上,在各试验站示范表现丰产性、高抗病性好。其中中国麻类所红麻育种的抗病性和抗倒性显示了突出的优点。福建农林大学开展的黄/红麻遗传资源图谱构建,核心种质DNA指纹图谱绘制(品种分子身份证),航天育种,转基因,分子设计育种及其黄/红麻副产品麻油麻炭生物质高效利用上所取得了成效,为提高麻农及企业生产效率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广西大学在红麻三系不育系配套于杂交组合选配研究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6个不育系通过了鉴定,2个组合通过审定并进入了生产性示范推广。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为国际天然纤维年,中国麻类所首席科学家高度重视体系建设的宣传,扩大了麻类产业体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福建农林大学育种团队积极参与2009年国际天然纤维年的活动,先后在20094月,结合在海南召开红麻光顿感新品种成果鉴定会,印发和宣传了2009年国际天然纤维年黄/红麻遗传育种画册。发放了“黄麻、红麻品种与高效配套技术”培训科技图书。并在6月邀请了马来西亚国家红麻与烟草委员会官员和企业家,8月份邀请了国际黄麻组织财务行政大臣来福建、浙江考察黄/红麻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成果,此次观摩交流会还邀请了美国CCG组织和明尼苏达大学的专家参加了黄/红麻育种成果展示,外宾对我国麻类产业体系建设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赞赏。提高了我国黄/红麻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综上所述,在首席科学家和麻类产业体系办公司的重视下,此现场观摩交流会明确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也为制定国家麻类产业体系黄/红麻的规划制定奠定了基础。会议确定,2010年将继续对河南、湖南、广西进行联合考察。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黄/红麻品种选育抗病、抗逆性的鉴定:

从本次的现场观摩可以看出,部分育种单位提供的展示品种在病区,抗病性、抗倒性仍不过关,还需重视加强抗病性的接种鉴定和抗逆性的自然鉴定。

   2)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黄/红麻耕作方式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从本次现场观摩可以看出,部分试验站和岗位专家,在高产栽培配套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展示上重视不够,措施不力。重视示范面积的落实,忽视高产栽培技术组装配套技术推广;其次是部分试验站与岗位专家协作主动性不强,或相关岗位专家配合试验站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协作不力;习惯于各自为战,忽视了体系建设的环环相扣的统一性,以及岗位专家与试验站人员协同深入一线生产,服务生产,角色转换的岗位职责的重要性。

   2.建议

   1)必须加强黄/红麻生物脱胶与黄/红麻机械收获剥皮、脱粒研发的投入力度:迄今为止,黄/红麻收获及脱胶仍是黄/红麻生产发展的两大瓶颈,劳力强度大,投入成本高,其劳动成本超过了纤维销售的成本,制约了黄/红麻生产发展,建设体系加大生物脱胶和机械化收获研发的力度和增加研究力量。

   2)必须加强黄/红麻综合利用新产品、新用途的研发,提高其综合利用附加值。加强高钙高硒菜用黄麻与纤用黄麻间套种的研究,可显著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及边界效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经济效益,二是对恢复和促进黄麻的生产恢复发展有重要意义。三是加强黄/红麻秸秆转化燃料乙醇和生产纸地膜的研究,有利提高新产品的综合利用附加值。四是种子企业协作,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黄/红麻育种基地,有利加速黄/红麻新品种育种成果迅速转为生产力。 

 

                                            

 

四省黄/红麻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会(福建农林大学点)

 

漳州龙海福红系列红麻新品种繁育基地

 

福建农林大学黄/红麻育种基地品种展示

 

福建闽候黄/红麻新品种对比展示田间表现

 

漳州黄/红试验站红麻高产栽培示范

 

浙江萧山黄/红麻试验站红麻高产栽培试验展示

 

浙江萧山黄红麻工艺鞋产品展示

 

安徽省黄/红麻生产现场观摩交流会

 

河南红麻试验站杂交红麻生产示范现场

 

河南百亩黄麻试验示范生产现场

 

福建莆田麻菜福农1号大面积生产田间表现

 

福红992田间生长表现

 

国际黄麻组织官员Mr. Hossain与专家交流红麻光钝感材料的研究

 

马来西来官员听取我校黄红麻综合利用情况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