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国贤整理   来源:麻类作物营养与施肥网   发布时间:2015-07-03   Tag:   点击:
剑麻种植技术

 

剑麻又称龙舌兰麻,包括剑麻、灰叶剑麻、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马盖麻、番麻和假菠萝麻等数种常见龙舌兰属植物。是一类多年生、肉质、旱生的草本植物,主要从叶鞘中获取纤维,也叫叶纤维作物。

1、麻园规划

龙舌兰麻的大面积生产,在建立麻园基地前,必须作好麻园规划。合理的规划,对挖掘土地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进行麻园规划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1麻园规划的原则和要求。龙舌兰麻喜光照、耐旱、怕涝,叶片运输量大,因此,在考虑麻园规划设

计时,原则上应根据地形、地势和与之相适应的机械耕作、运输等情况。既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又要为全面实现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园林化和科学管理化创造条件。要求规划好田块和道路的设置、防护林的营造以及排灌系统的设置等。在丘陵地开辟麻园,要重视梯田建设,搞好水土保持,为速生、丰产创造良好条件。

1.2田块和道路的设置。平地和坡度在5度以下的缓坡台地,地势平坦,宜于机械耕作。麻田形状一般采取长方形,即长宽比32,为便于机械耕作和提高土地利用率,面积以3—4/hm2为宜。田块四周设置交通运输道路,路宽7m(麻田与林带边缘的距离),另在田块内每隔80—100m处设置纵横相通的字路,路宽6—7m,方便车辆运输。丘陵地种植龙舌兰麻,应搞好梯田及道路的规划,做到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一般较小的山头(1hm2)以下,麻田分成两块,较大的山头(1hm2以上)分成四块,田块划分以道路为界线。丘陵地麻田道路系统应给车辆行驶和机械耕作创造便利条件,使运输畅通无阻。要根据地形修筑迂回的盘道,做到山山相连、块块相通,路路相接。并在路的内侧修筑排水沟,路面也应稍向内倾斜,防止雨水冲刷。

1.3防护林的设置。为减轻冬春寒潮侵袭,调节麻田小气候和减轻台风为害,一般在麻园四周交通道路外侧设置林带。防护林的营造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和风向等情况而决定其规模。一般主副林带宽10—15m。防护林树种应选当地速生、抗风、冬季不落叶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如广东省麻田主林带大部分采用木麻黄、小叶桉,副林带为台湾相思、油茶或选用经济树种母生等。种植行距为1.5m,株距为1m。丘陵地营造防护林不仅能防寒潮温差引起的白斑病,而且也能起保持水土、防止土壤冲刷的作用。林带应以防东北风为主。坡度在5度以上的地方,应按地形高低、周围屏障、山脊走向等情况设山脊林带,以达到防寒和调节温差的目的。

1.4排水系统。平地(包括缓坡台地)和丘陵地麻田排水系统的设置,主要是防止地势低洼积水或土壤冲刷。因此,必须根据地形、地势等具体情况,设置排水沟和防冲刷沟,沟的宽度和深度,以能快速排除积水为宜。如麻田局部积水不易排出时,可在麻田外缘或林带中挖坑,把积水引入坑内,以达到排水防病的目的。

2、开垦与整地。

龙舌兰麻的有效经济年限达8—10年,一经种植便不宜移动。开垦与整地是龙舌兰麻大田栽培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与植被条件,合理开垦,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按照不同的坡度,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合理使用土地,注意整地质量,避免因土壤冲刷引起露根,造成麻株早衰,防止麻田积水诱发斑马纹病,为高产、稳产打好基础。

2.1平地麻田的开垦。平地或5度以下的缓坡台地,地势平坦,宜于机械耕作,应进行全垦。但易冲刷地则要等高开垦,有杂草灌木丛生的田地,要先清理杂草灌木后进行耕地。如植被不是茅草、硬骨草等恶性杂草,开垦时可根据地形、地势适当留水土保持带,防止土壤冲刷。生荒地要求三犁三耙(最后一耙在种植前进行),熟地一般二犁二耙。耕犁深度以25—30cm为宜。整地时要认真清除麻田的茅根及其他恶性杂草。犁耙时间最好在雨季末期进行,避免暴雨冲刷,便于机耕,并使土壤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风化,改良土壤物理性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力。

2.2丘陵地的开垦和梯田建设。丘陵地的开垦应以保持水土为原则,坡度小的还应考虑机械耕作和运输。因此,根据丘陵地的地形、地势特点,按照等高开垦,先机耕、后修筑梯田,这样既能消灭恶性杂草,又能保持水土。

搞好梯田建设是丘陵地栽培龙舌兰麻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修造梯田时,田面规格应视坡度大小而定,掌握以等高为主,基本等宽,能行走手扶拖拉机为原则,开好排水沟,以利雨季排水,减轻径流和冲刷,切实做到水土保持,保证剑麻速生、丰产、稳产。

坡度5—10度的丘陵地,开垦时实行全等高开垦,每隔12—16m修一条等高田埂,拦截径流,以保持水土,做到田面等宽,第一梯级基本等高,保留表土,以提高土壤肥力,采用等高定植。坡度10—15度的坡地,要修筑梯田。田面宽4.5—5m,开成微反倾斜的梯田。排水沟深宽为15—20cm,梯田面种麻两行,麻株距内壁2.5m,距外壁1m。坡度在15度以上的梯田,田面宽2.5—3m,梯田面稍向内倾斜、外侧比内侧高15—20cm,梯壁要保持一定的斜度,不与田面垂直,以防塌陷。田面种麻两行、麻株距外侧2m,离内侧1.5—2m,外侧可种一行绿肥。

3、大田栽培技术

3.1定植

3.1.1起苗、选苗和种苗处理。定植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麻株生机恢复、植后生长快慢及开割期迟早和质量高低。起苗时应选晴天,按大田定植所需种苗数有计划地进行。实践证明,随起苗、随选苗、随处理、随运随定植是加速恢复生机、促进麻株快速生长,提早开割的重要措施。起苗后种苗不能堆放,否则影响恢复生机,特别是在雨季易引起叶片腐烂,甚至感染斑马纹病。起苗要用锋利的锄头,注意不伤茎叶,特别是不伤心叶。起苗后应立即切去老根,切平老茎(保留老茎长约1.5cm,似碗底形),作用是能促进早发多发新根,将干枯占叶长2/3的叶片剥去,尽量保留完整叶片,实践证明:不切除老茎或切除过多,都不利于新根萌发。但在干旱地区定植,保留老茎(不切除)较为耐旱且避免蚂蚁蛀食茎部切口。选苗要按苗的茎粗大小、叶片数多少和苗的高矮进行分级,一般分为2—3级。选取苗茎粗大、叶片数多的,而且育苗时间短的壮、大、嫩苗为定植苗。苗瘦长、叶片稀少、心叶折断、麻茎切伤或有斑马纹叶斑、茎腐、轴腐的苗都不宜选用。育苗时间长的,虽然苗较大、较壮,但组织老化,植后恢复生机慢,影响当年生长量,甚至提早抽轴开花,周期产量低。实践证明,选用苗高50—70cm、叶片数35片以上、重4—5kg、无病虫害的壮、大、嫩苗定植,发根早、多而粗,恢复生机快而茁壮,当年叶片增长快,抗逆性强,麻相整齐,植后2年左右即可达到开割标准,而且产量高。由于早开割、早投产,相应减少了非生产期的大田管理费用,降低成本,增加了收入。

3.1.2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种植密度和形式应根据麻株的农艺性状、当地气候、地形、地势、土壤肥力、光能利用、管理水平和机械操作等要求而定。

种植形式有双行植和单行植两种。平地、缓坡地宜采用双行植;坡度大的丘陵地宜采用单行植。土壤肥力低、气候条件差的地区,种植密度可密些。反之,土壤肥力高、气候条件好的地区则应稀些。但要确定当地适宜的种植密度,最好通过株行距试验,找出适合于当地栽培的密度。

3.1.3定植时期和质量。H.11648麻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定植,但不同季节定植,对麻株生长的影响不同。种得早,当年生长期长,长叶片数多,麻株积累养分多,抗性强,非生产期短;种得迟(华南地区在9月份后),植后不久即逢低温干旱,麻株恢复生机慢,如遇大寒潮则易受寒害,而且延迟开割时间。广东、广西、福建植麻地区,上半年定植较好,尤以3—5月份最好,最迟不超过9月份。早定植能赶上高温雨季,促进麻株增叶快,长势健壮。抗性强。在地下水位高、雨量多、土壤湿度大的地方,为预防斑马纹病,则以旱季定植为好。

定植质量的优劣,势必影响大田管理工作和麻株生长,为了使麻田便于培管、割叶、机械中耕和运输,麻田要求拉线定标,种植规格化,使麻株有均衡的营养面积,促进麻株长相整齐、开割期一致,保证单位面积产量高。定标挖穴或开沟施基肥后,把穴或沟覆土填成龟背形,以免土壤下陷而积水。定植时先将苗株按标位排好,种时将苗插下、压实,深度以麻茎绿白交界处为度,做到,种时要注意不能过深及泥土掉入叶腋,以免影响生长。

3.1.4补换植及扶苗。为了使麻株生长整齐一致,对植后2-3个月的麻田,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斑马纹病苗,应立即拔掉集中在麻田外烧毁,将病穴进行消毒,起畦并开好排水沟,将已消毒好的同级的健壮苗进行补换植。对畸形苗、弱苗、小苗、茎叶轴损伤苗及漏植的,都要进行补换植,因风吹倒或牧畜践踏倒伏的麻株,应扶正培好。埋土过深的需把土扒开或拔起重植。

3.2施肥。龙舌兰麻适应性广,对土壤类型要求不严,耐瘠、耐旱,但要获得速生、高产、稳产,在培养壮、大、嫩苗、搞好麻田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施足基肥,加强田间管理。实践证明,每公顷叶片75t以上的丰产田,关键在于土壤肥沃和科学施肥。

3.2.1龙舌兰麻对养分的需求。龙舌兰麻多年生、叶面积大、产量高且根系发达,吸收力强。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摄取大量养分。了解其营养要求,才能做到科学施肥,提高纤维的产量和质量。从剑麻叶片的化学成分分析来看,剑麻体内含有碳、氮、磷、钾、钙、镁、硼、锌、钼、铜、铁、硫等元素。在剑麻叶片的干物质中含有氮0.695%、磷酸0.232%、氧化钾1.734%、钙4.199%、镁0.77%。但不同麻龄、不同产量水平有差异,一般高产麻田氮、磷、钾含量高,幼龄麻田含氮量高、老龄麻田含钾高。

3.2.2主要养分对龙舌兰麻生长和产量作用。

氮:龙舌兰麻叶肉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和叶绿素,施用氮肥可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光合作用旺盛、茎粗壮、展叶数多,叶色浓绿,叶片宽厚,明显提高产量。

磷:对龙舌兰麻根系发育及地上部生长有很重要作用,是组成核蛋白的主要成分,有助于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龙舌兰麻生理活动。

钾:是龙舌兰麻大量吸收的元素。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使麻株生长粗壮,叶片增长、增宽、增厚;促进维管束的发育,提高纤维素含量。

钙:龙舌兰麻是一种喜钙作物,适量施用钙肥(石灰)能增加叶片重量,提高纤维含量,增强抗性,减轻寒害;在酸性土壤中,还可调节土壤的酸度,促进微生物活动,沉淀土壤中有害的亚氧化合物(铁、铝、锰等),改善土壤物理状况。

镁:剑麻叶片中含有一定份量的镁,仅次于氮、磷、钾、钙。镁是叶绿素分子的核心,在植株体内对磷酸盐起着转化作用。缺镁叶色淡黄,叶片出现椭圆形棕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干枯,生长不良。

3.3因地制宜,广辟肥源,提高土壤肥力。我国华南植麻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气温高、雨量丰沛,植物种类繁多,有机质肥源取之不尽,植麻农场和广大麻农为提高龙舌兰麻产量,因地制宜广辟肥源、有丰富的积肥经验。如种肥养麻(间种绿肥或前作绿肥),以麻养麻(麻渣回田)、以牧养麻(养猪羊牛积肥)、以海养麻(大量施用海肥),有效地改善了麻地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使龙舌兰麻连年高产稳产。

3.3.1大种绿肥。试验表明,龙舌兰麻幼龄期在其行间种绿肥是一项既经济又高效的措施,这样可迅速恢复麻田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加麻田有机质来源,达到种肥养麻的目的。一般绿肥茎叶含N0.81%-1.2%、含P2O50.05%-0.1%、含K2O0.5%-0.8%。若前作绿肥,每公顷绿肥可达90-120t,间作绿肥可达30-37.5t,即每公顷绿肥可满足2-3公顷麻田的压青材料,相当于硫酸铵1500-2250kg、过磷酸钙135-270kg、氯化钾375-600kg。此外,间作绿肥减少了行间杂草生长,起到了抑草促麻的作用。

3.3.2麻渣回田。麻渣是剑麻加工后的叶粕,堆积腐熟后是优质有机肥料。据测定:新鲜麻渣(风干物)含氮1.5%、磷0.39%、钾2.86%,高于一般绿肥的养分,可作为麻田的基肥或追肥。特别是与火烧土、牛栏肥混合使用更能发挥肥效。一般麻田可产鲜叶片75t/hm2,可得腐熟麻渣15-22t/hm2,能解决1-1.5hm2麻田的肥料。目前以麻养麻已成为老麻区解决有机肥的重要来源。但应堆沤腐熟后方可使用。

3.3.3海肥。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沿海地区都有利用海肥的习惯,种植剑麻可就地取材,这是解决肥料的有效办法。海肥种类很多,有机质含量高,磷、钾丰富,还有大量氯化钾和氯化镁,适合于龙舌兰麻生长。如海泥含氮0.15%-0.49%、含磷0.02%-0.10%、含钾0.072%-0.88%;鱼肥含氮4%-5%、磷3%-5%、每100kg鱼肥相当于硫酸铵20-25kg,过磷酸钙25kg

3.3.4牛栏肥。牛栏肥是利用绿肥杂草、树叶垫栏后与牛粪混合堆沤腐熟而成的厩肥。一般含氮0.40%、磷0.20%、钾0.30%,可作剑麻基肥或追肥。牛粪中含氮、磷、钾和有机质较多、牛尿含氮也较多,牛粪富含水分,粪质细碎紧密,分解慢、发酵时发热量少,故牛粪被称为冷性肥料,若与其他有机物堆积腐熟,就会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一般一头牛每年可积肥10-15t,是麻田主要有机肥料来源之一。

3.4合理施肥。施肥必须根据各地麻田土壤肥力、麻龄及麻株长相而定,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肥源和耕作水平,才能获是较好的经济效益。据试验测定,龙舌兰麻每年产叶片5000kg,从土壤中带走主要养分有氮4.92kg、磷1.82kg、钾10.66kg、钙19.9kg。相当于氯化钾21.32kg、硫酸铵30.75kg、过磷酸钙10.10kg、石灰37kg。据此必须施足基肥,逐年追施肥料,才能满足龙舌兰麻生长需要,夺取高产。

3.4.1施足基肥。龙舌兰麻是浅根多年生作物,生长量大,每年割叶消耗养分较多。必须施足基肥,创造一个松、软、肥的土壤环境,为速生丰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每株施有机肥10—20kg作基肥,2-2.5年便可达到开割标准,第一刀产干纤维1150-1500kg/hm2;每株施牛栏肥、塘泥35kg作基肥,两年后开割,高产干纤维1750kg/hm2。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和石灰,在缺钾土壤增施钾肥作基肥对增产有显著效果。基肥施肥方法:一般采用机械开沟或人工挖穴,将有机肥与磷肥混合堆沤,再混合石灰,施放于沟或穴中,盖土10cm后便可种植,注意麻头不能直接接触肥料,因麻头质嫩多汁,肥料浓度高,影响水分吸收,不利于发根恢复生长。

3.4.2增施追肥。龙舌兰麻植后头一、二年是幼龄旺盛生长期,这个时期追施肥料、可促进麻茎增粗,叶片增长、增宽、增厚,贮藏大量养分,为速生高产、提早开割打下良好基础。这个时期追施肥料的数量与比例,应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麻株生长情况而定。新植麻一般当年不施肥,但在瘦瘠地或上半年种植的麻田,秋季可适量追肥。一般每株施氮肥0.1-0.15kg、钾0.1-0.2kg;酸性土壤增施石灰0.25kg,缺磷土壤增施磷肥0.1-0.2kg

施肥方法:幼龄麻施肥方法有穴施、沟施、撒施三种。幼龄麻根群小,穴施或沟施肥料比较集中,利于吸收,效果亦好。据试验,穴施、沟施比撒施叶片增长量提高13.8%-18.7%。每次施肥距离应随麻株叶幅增大而递增,一般施于叶尖边缘部位较好。穴施每年施放位置要调换,不能重复施于同一个位置。施肥季节以每年一、二季度为好,施肥后逐渐高温多雨,有利于麻株吸收和生长;冬季干旱低温,施肥后不易吸收,秋季高温多雨、肥料分解快,容易被雨水淋溶冲洗流失。

3.4.3壮龄麻追肥。壮龄麻随着麻龄的增大,根系越发达,吸收养分的能力逐渐增强,生长量不断增加。每年割叶消耗大量养分,必须增施肥料,才能延长旺产期,缩短衰老期,保证持续高产稳产。

壮龄麻施肥比例和数量,应视麻田土壤基础肥力和麻株生长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每年施肥一次,每株施优质有机肥10-15kg,或压青绿肥5-10kg、化学氮肥0.1-0.2kg、化学钾肥0.1-0.2kg

3.4.4老龄麻追肥。老龄麻追肥原则上按壮龄麻施肥数量和比例,但通过叶片营养诊断发现,一般老龄麻叶片含氮量低,含钾量高。所以应增施氮肥,这是夺取老龄麻高产的关键。一般产干纤维3000-4500kg/hm2,每株应施化学氮肥0.25kg、化学钾肥0.1-0.15kg

3.4.5压青。压青是植麻农场大力推广的一项高效施肥措施,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充分利用本地区的野生绿肥或种植绿肥进行麻田压青,既增加土壤有机质,又能起到保水保肥作用,一般压青比不压青的增产10%-20%。压青的方法是在大行间开深沟,每株用压青材料约4-5kg,加施麻渣、牛栏粪5-10kg,石灰0.2kg。在劳力较多、管理水平较高的麻场或高产麻田则把青料覆盖于小行间,再把有机肥和化肥施于小行中,然后进行小行培土,这样扩大麻田营养面积,促进根系增多。

4、麻园管理

为了达到速生、高产、稳产,除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及育好大、壮、嫩苗供定植外,必须加强田间管理,为早、丰、稳产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4.1间作。龙舌兰麻定植1-2年内,麻株尚小,大行间裸露面积较大(约占定植面积的50%),在夏秋气温高、雨季集中季节易引起水土流失,杂草滋生,特别是茅草、硬骨草、香附子等恶性杂草,与麻株争夺水分、养分,影响麻株生长,增加田管费用。因此,初期在大行间间种短期经济作物,既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又能抑制杂草、节省除草用土,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土壤冲刷,保持水土。同时利用间种作物收获后的茎叶压青,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间作物的选择:为了避免荫蔽麻株,应选择草本、矮生、直立性和生长快的短期经济作物,一般多采用花生、芝麻、大豆、印度豇豆、番茄等。据试验研究,间种花生后,H.11648麻第一刀收获叶片46.875t/hm2,第二刀收获叶片50.625t/hm2,比未间作麻田分别增产16%15.4%。在土壤肥力低的麻田,应间作豆科绿肥,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间种绿肥应选当地生长快、茎叶产量高的品种。间作必须施足基肥,加强田间管理,增施钾肥,并进行轮作,才能调节地力、减少病虫害,以保证正常生长。但对间作生长旺盛的,须加以控制。间作物一般应距离麻茎50—60cm

4.2麻园全面覆盖。在平地或缓坡地种植剑麻,由于大行间较宽,定植后1-2年,可间作短期经济作物或绿肥,达到以短养长、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以后麻株根系已伸展到大行间相互交叉,大行间不到2m的,交叉更早,再进行间作,势必影响麻株生长。不间作绿肥及短期经济作物,麻田大行间多处于裸露状态,在雨季易引起水土流失;旱季则土表干旱板结,处于0—25cm表土层的麻株细根,大都枯萎,影响了叶片生长。因此,必须利用防护林树种、杂草等进行麻园覆盖,特别是在旱期较长的麻区,采用这种措施,可以保水增肥,增加叶片生长量,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其具体操作是:

小行间覆盖:在麻株定植后2-3个月内,每4株麻小行间挖深20cm、宽40cm的穴,施有机肥20kg,然后在小行间盖2m宽、8—10cm厚的防护林树叶、杂草等覆盖物,每公顷覆盖15t左右。

大行间覆盖:植后约2年后(待间作物收获后),在大行间挖80cm宽、25cm深的穴,每株约施20kg有机肥,施后把沟填平,再行覆盖,每公顷用树叶、杂草等30t左右。然后在每年生长季节(4-8月份)每株间隔两个月左右施三次氯化钾,每次施用量0.1kg配水5kg,促进麻株叶片生长。

麻园覆盖能起到调节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但覆盖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土壤速效钾和硝态氮有些降低,必须增施钾肥。同时覆盖物干枯后易引起火灾,应注意防范。

4.3中耕除草培土。幼龄麻田在郁闭之前,株间、小行间土壤裸露,容易滋生杂草,消耗土壤中的大量养分和水分,因此,必须清除杂草、消灭荒芜,保持土壤养分和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能,为麻株根系创造良好条件。开割麻田大行间往往由于施肥、割叶、运输麻叶,经常践踏及雨水淋溶,形成土壤板结,不利于麻株根系生长。通过中耕,可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孔隙度,从而改善土壤的空气和水分状况,促进麻株老根更新和新根生长。

中耕除草时间、次数和方法:需根据麻龄的不同情况而定。开割前的幼龄麻田,每年除草3-4次,做到除早、除小、除净,随着麻株的增大,小行间、株间逐渐郁闭,除草次数可逐渐减少。幼龄麻田中耕应结合间作物耕犁进行,待间作物收获后,根据杂草情况再进行中耕,有条件的可用机引旋耕机中耕,耕深15cm,并做到耕作面平整、土块细碎,机耕除矮草效果好、工效高,每8小时可中耕除草5-6hm2。开割麻田由于小行间、株间已郁闭,仅能在大行间中耕,应在雨季前中耕,切断部分老根,促进新根生长,冬季一般不中耕,以免伤根,加重叶斑病。中耕应距麻茎50—100cm,进行带状中耕松土,把土块耙碎,以利麻株根系生长。麻龄小的中耕距麻茎近些,麻龄大的可远些。中耕深度为10—15cm,土壤板结、麻龄大的中耕可深些,反之则浅些。

围海垦地起畦种植麻田,在旱季用人工除草,把杂草铺在畦面上,用畦沟的泥土盖上压紧,以增加土壤有机肥,到雨季时又利于排水,使麻株生长良好。

麻田除草剂的应用:草甘膦是一种含有机磷、广谱、低毒的内吸型除草剂,药剂接触植物后,能够被植物吸收,渗入体内,在输导组织内传递,遍及全株。所以能杀死地上部、也能杀死地下茎。该药剂能抑制或杀死茅草、日本草、雀稗和马塘等杂草,幼龄麻田用量不超过5.2kg/hm210%原液稀释使用),每公顷用水量600—750kg,喷后80天,杂草死亡率达65%—100%。因品种、生长发育情况不同,每年喷药1-2次即可,每人每日可喷0.2-0.3公顷,化除每年可节约成本90—180/hm2。因此,用草甘膦除草具有使用安全(低毒、对人畜无害)、工效高(人工除草每人每天仅200-300m2)、成本低(每公顷用药费10-13元)、劳动强度小(喷雾比锄草省力)、产量高(枯叶少)等优点。

培土:剑麻定植后,生长期长,麻田由于常年被雨水冲刷,水土流失,麻株根系逐渐裸露,影响根系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特别是老龄麻田产叶量显著降低,所以必须进行小行间培土。一般一年一次或隔年一次,培土厚度15-20cm

5、更新与轮作

5.1更新。龙舌兰麻开花时间,由于种类、气候、土壤肥力、种植密度、管理水平和割叶制度等不同而所有差别。剑麻在我国华南麻区定植后6—8年,H.11648麻定植后8—13年才抽轴开花。而且一块麻田开花期一般持续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结束。这种现象意味着开花的麻田,每年产量要减少1/2-1/3,因此需要有相等面积的可以割叶的2-3龄麻株来补充,才能保持每年产量不下降。麻园更新轮作可采取如下方法:将全部麻田分成若干个轮作区,将其中1/5作为未开割的幼龄麻区,3/5作为开割的成龄麻区,1/5作为轮作绿肥区。在麻园规划设计时,对麻田的淘汰、轮作和更新应统筹安排,才能保持生产的平衡,保证丰产、稳产。

更新方法:当一块麻田开花植株达50%左右时,便可开始淘汰。首先收割全部叶片之后进行全部淘汰。若未达标准时,只有部分植株开花,应将这部分植株的叶片割光,进行部分淘汰,以免叶片干枯,遭受损失。

淘汰开花植株,可用麻头粉碎机或用人工劈碎麻头(茎),再用机械或人工将碎片翻入土中作肥料。有条件的农场可利用麻茎压汁提炼皂素或酒精,也可利用麻茎纤维造纸或作化纤原料。

5.2轮作。龙舌兰麻一个生长周期(约8—10年)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养分,土壤肥力消耗很大,必须经过轮作恢复地力,才能植麻。同时旧麻田遗留下来的病原体很多,新定植的幼龄麻,特别是H.11648麻对斑马纹病较敏感,易感染病害,所以要经过轮作以减轻病害。对轮作物一定要增施肥料,特别是有机肥和钾肥。轮作物收获后的茎杆应返回麻田作肥料,才能有效地恢复地力。必须注意:轮作物不能采用斑马纹病疫霉菌的中间交替寄生植物,如茄子、烟草、蓖麻和葛藤等。

轮作制度: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轮作年限和轮作物。在广东麻区,一般实行以下几种轮作制:

5.2.1两年轮作制:更新麻田绿肥一年花生、番薯或豆类一年种麻;更新麻田绿肥两年种麻;更新麻田绿肥一年春玉米及秋花生一年种麻;更新麻田绿肥一年春花生及番薯一年种麻。

5.2.2两年半轮作制:更新麻田灰叶豆或大绿豆及黄豆一年半春花生及番薯一年种麻;更新麻田绿肥两年半种麻。

5.2.3三年轮作制:更新麻田绿肥两年花生或番薯一年种麻;更新麻田早稻或木薯一年芝麻或黄豆一年春花生、番薯一年种麻;更新麻田黄豆、豇豆后种小麦一年木薯一年春玉米及花生一年种麻;更新麻田春玉米及秋花生一年木薯一年春花生及番薯一年种麻。

麻田轮作要以恢复地力为原则,具体方案可根据各地的生产条件和种植习惯等方面来决定。

6、病虫害及其防治

6.1斑马斑病。1961年坦桑尼亚首先发现此病,造成严重损失。1970年我国广东省国营东方红农场首次发病,1973年第一次流行;1978年、1982年大流行,引起剑麻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据调查,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省二十多个农场的剑麻都发生了此病。

症状:致病菌侵害麻株地上各部位,引起叶斑、茎腐和轴腐。这三种症状可在同一麻株上单独发生或合并发生。多数是叶片先感病,进而感染茎、轴,最终整株死亡。初期在叶面出现黄豆大小的褪绿斑点、水渍状。病斑扩展迅速,形成深紫色和灰绿色相同的同心环,边缘淡绿至黄绿色、水渍状,中心逐渐变黑,有时溢出褐色粘液。后期形成深褐色和淡黄色相同的同心轮纹,呈斑马纹状。潮湿时病斑上长出一层白色霉状物,干燥时霉状物消退。

防治方法:尽量不在低洼积水地种植剑麻;开辟麻田首先要平整好土地,开好排水沟;地势低洼和地下水位高的麻田要起畦种植,一般高20—30cm,海滩地畦高60cm;丘陵地种麻要修好反倾斜的等高梯田,并按地形开好防冲刷沟和排水沟。不在病田采苗;苗圃发病时要及时防治处理,使用病圃的麻苗要在晴天起苗,严格剔除病苗并经消毒处理后种在隔离的地段;种苗要随挖、随运、随种,不能堆积,以免发病;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合理施肥;雨季、雨天尽量减少麻田作业,做到不在雨季定植,不在雨天中耕除草、施肥或割叶,雨天不挖苗、运苗、不进行母株钻心等田间作业;建立定期巡田查病制度,及时清除和控制发病中心。发现病株要抓紧在晴天割除病叶,挖除茎腐、轴腐病株,运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发现叶斑,可喷施1%乙磷铝、0.5%敌克松或1%波尔多液,每次喷药液1100kg/hm27—10天一次,连喷3—4次;病穴和病区地面的土壤消毒,可用1%硫酸铜、1%乙磷铝或0.5%敌克松等喷洒。敌克松要在阴天喷施,施在地面的要随即用土覆盖,以免曝光分解失效。

6.2炭疽病。分布较为普遍,多数在老叶上发生,被害部位组织腐烂,纤维变褐且易折断。

症状:此病可在叶片正反两面发生。最初表现为淡绿色或暗褐色、略为凹陷的斑点,病斑外围有一灰绿色晕圈,以后病斑逐渐扩展达数厘米,由浅褐色变为黑褐色,干后起皱,呈不规则形,表面散生许多小黑点,或小黑点排成同心环而呈轮纹状,潮湿时斑上有粉红色粘液。

防治方法:在有台风或大风的地区,麻田周围增设防护林带,减少风害造成的叶片损伤;结合中耕除草割除老病叶,以减少田间菌源;在雨季喷施1%波尔多液等杀菌剂;冬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提高麻株抗寒、抗病能力。

6.3黑斑病。分布普遍,可使剑麻纤维变黑、皱缩,降低纤维的拉力。

症状:最初在叶面散生黑色小斑,直径约1mm。斑点逐渐扩展,形成2cm以上的病斑,黑色、圆形或长圆形,下陷。病斑可贯穿叶的两面,致使纤维受到严重破坏。经机器剥取的病叶纤维,其染病部分的纤维皱缩如同粘上水泥或沥青一样。

防治方法:搞好麻田清洁、割除病叶、集中晒干烧毁;间作绿肥覆盖作物可防止病害扩散;重病可喷1%波尔多液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此外,还有生理病害如叶斑病、带枯病、褪绿斑驳病、紫色先端卷叶病、枯斑病、绉叶病、簇顶病、褪绿病等,在此从略。

6.4朱甲螨。生产上通称红蜘蛛。初孵化的幼螨白色,透明发亮,足三对。成虫体形略小、足四对,头部小,腹部宽,尾部近似圆形,雄虫比雌虫体略小,呈朱红褐色,雌虫呈黑色发亮。雌雄体均长有刚毛。

防治措施。防治红蜘蛛的措施,主要是割除虫叶。为害严重的麻田,应适当提前割叶,缩短割叶间距。加强田间管理,铲除麻田杂草,减少红蜘蛛中间寄主。苗圃采取喷药防治,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隔5—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严重的应将病叶烧毁。

7、龙舌兰麻的收获

龙舌兰麻栽培的最终目的是收割叶片,剥取纤维。由于龙舌兰麻是一次种植,多年收获,因此割叶不仅关系到当年纤维产量和质量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麻株的生长发育以及能否周期高产、稳产、优质。因龙舌兰麻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器官,合理割叶能使植株体内养分保持相对平衡,否则会因叶面积的减少而影响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和质量的降低。因此,若割叶过多、过早,会使麻株体内养分、水分失出平衡,致使麻株早衰,影响连年增产;若割叶过少、过迟,养分会继续转移到嫩叶,使老叶干枯而造成浪费。这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割叶制度(包括开割标准、割叶周期、强度、时间和方法),才能达到高产、稳产。

7.1开割标准。龙舌兰麻定植后2—3年一般可进行割叶。开割的迟早与品种、土壤、气候条件、种苗大小和管理水平有关。一般采用嫩、壮、大苗定植,管理水平高和气候条件好,开割时间就早一些,反之,则迟一些。一般叶长100cm以上,叶片数达100片,为适宜开割期。

7.2开割时间。当叶片与地面成45°角或小于45°角,叶色变浅,蜡粉消失时,叶片即可收获,应进行割叶。龙舌兰麻一年四季都可割叶,但为了减少寒害和斑马纹病的侵染,割叶季度以冬春为好,并抢在雨季前的旱期割叶。

7.3割叶周期。由于各地气候、土壤肥力、管理水平不同,植株展叶数和叶片成熟的时间有所差异。在一般管理水平条件下,已开割的麻田,一年可割一次叶,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较高,植株生长好的麻田,可8—10个月割一次叶,即两年割三次。两次割叶相隔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叶片干枯损失。割叶周期过短,抚育管理跟不上,也会影响产量。

7.4割叶强度。割叶强度是指割叶与留叶的比例,通常以留叶的多少来表示。割叶多、留叶少则割叶强度大,反之则强度小。割叶必须考虑留叶,留叶是为了更多的割叶,割、管、养相结合,使一个生长周期能获得更高的产量。适宜的割叶强度是保证植株周期的正常生长下,获得年年增产,是速生、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各地生产经验,H.11648叶片多,第一次开割一般留叶50—55片;剑麻叶片少,应留30片左右。如果土壤肥力高、施肥多、植株长势健壮,则割叶强度可适当大些,反之应小些。

7.5割叶方法。目前生产上用人工割叶,割叶的工具一般采用无锯齿的小麻刀,刀口锋利,割叶要求切口平滑,不割伤麻茎和片叶,且要提高工效。割叶时麻刀从上往下割,因刀口向上割易拉伤未割的叶片,切面还会增加蒸发量或因雨淋而造成腐烂。割留叶基以2—3cm为宜。过短易伤麻茎,使叶基干枯收缩,影响生长。过长或过斜切会浪费叶片且影响以后的割叶操作。叶片割后随即捆扎,每捆约15kg左右,一般每人每天可割叶750—1250kg。割叶后捆好要及时运往加工厂,以免叶片干枯腐烂,影响产量和质量。特别是在雨季,叶片堆积还易引起斑马纹病的传播和蔓延。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