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麻又称龙舌兰麻,包括剑麻、灰叶剑麻、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马盖麻、番麻和假菠萝麻等数种常见龙舌兰属植物。是一类多年生、肉质、旱生的草本植物,主要从叶鞘中获取纤维,也叫叶纤维作物。
1、麻园规划
龙舌兰麻的大面积生产,在建立麻园基地前,必须作好麻园规划。合理的规划,对挖掘土地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进行麻园规划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1麻园规划的原则和要求。龙舌兰麻喜光照、耐旱、怕涝,叶片运输量大,因此,在考虑麻园规划设
计时,原则上应根据地形、地势和与之相适应的机械耕作、运输等情况。既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又要为全面实现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园林化和科学管理化创造条件。要求规划好田块和道路的设置、防护林的营造以及排灌系统的设置等。在丘陵地开辟麻园,要重视梯田建设,搞好水土保持,为速生、丰产创造良好条件。
1.2田块和道路的设置。平地和坡度在5度以下的缓坡台地,地势平坦,宜于机械耕作。麻田形状一般采取长方形,即长宽比3:2,为便于机械耕作和提高土地利用率,面积以3—4/hm2为宜。田块四周设置交通运输道路,路宽
1.3防护林的设置。为减轻冬春寒潮侵袭,调节麻田小气候和减轻台风为害,一般在麻园四周交通道路外侧设置林带。防护林的营造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和风向等情况而决定其规模。一般主副林带宽10—
1.4排水系统。平地(包括缓坡台地)和丘陵地麻田排水系统的设置,主要是防止地势低洼积水或土壤冲刷。因此,必须根据地形、地势等具体情况,设置排水沟和防冲刷沟,沟的宽度和深度,以能快速排除积水为宜。如麻田局部积水不易排出时,可在麻田外缘或林带中挖坑,把积水引入坑内,以达到排水防病的目的。
2、开垦与整地。
龙舌兰麻的有效经济年限达8—10年,一经种植便不宜移动。开垦与整地是龙舌兰麻大田栽培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与植被条件,合理开垦,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按照不同的坡度,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合理使用土地,注意整地质量,避免因土壤冲刷引起露根,造成麻株早衰,防止麻田积水诱发斑马纹病,为高产、稳产打好基础。
2.1平地麻田的开垦。平地或5度以下的缓坡台地,地势平坦,宜于机械耕作,应进行全垦。但易冲刷地则要等高开垦,有杂草灌木丛生的田地,要先清理杂草灌木后进行耕地。如植被不是茅草、硬骨草等恶性杂草,开垦时可根据地形、地势适当留水土保持带,防止土壤冲刷。生荒地要求三犁三耙(最后一耙在种植前进行),熟地一般二犁二耙。耕犁深度以25—
2.2丘陵地的开垦和梯田建设。丘陵地的开垦应以保持水土为原则,坡度小的还应考虑机械耕作和运输。因此,根据丘陵地的地形、地势特点,按照等高开垦,先机耕、后修筑梯田,这样既能消灭恶性杂草,又能保持水土。
搞好梯田建设是丘陵地栽培龙舌兰麻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修造梯田时,田面规格应视坡度大小而定,掌握以等高为主,基本等宽,能行走手扶拖拉机为原则,开好排水沟,以利雨季排水,减轻径流和冲刷,切实做到水土保持,保证剑麻速生、丰产、稳产。
坡度5—10度的丘陵地,开垦时实行全等高开垦,每隔12—
3、大田栽培技术
3.1定植
种植形式有双行植和单行植两种。平地、缓坡地宜采用双行植;坡度大的丘陵地宜采用单行植。土壤肥力低、气候条件差的地区,种植密度可密些。反之,土壤肥力高、气候条件好的地区则应稀些。但要确定当地适宜的种植密度,最好通过株行距试验,找出适合于当地栽培的密度。
定植质量的优劣,势必影响大田管理工作和麻株生长,为了使麻田便于培管、割叶、机械中耕和运输,麻田要求拉线定标,种植规格化,使麻株有均衡的营养面积,促进麻株长相整齐、开割期一致,保证单位面积产量高。定标挖穴或开沟施基肥后,把穴或沟覆土填成龟背形,以免土壤下陷而积水。定植时先将苗株按标位排好,种时将苗插下、压实,深度以麻茎绿白交界处为度,做到“浅”、“正”、“稳”、“齐”、“平”,种时要注意不能过深及泥土掉入叶腋,以免影响生长。
3.2施肥。龙舌兰麻适应性广,对土壤类型要求不严,耐瘠、耐旱,但要获得速生、高产、稳产,在培养壮、大、嫩苗、搞好麻田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施足基肥,加强田间管理。实践证明,每公顷叶片75t以上的丰产田,关键在于土壤肥沃和科学施肥。
氮:龙舌兰麻叶肉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和叶绿素,施用氮肥可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光合作用旺盛、茎粗壮、展叶数多,叶色浓绿,叶片宽厚,明显提高产量。
磷:对龙舌兰麻根系发育及地上部生长有很重要作用,是组成核蛋白的主要成分,有助于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龙舌兰麻生理活动。
钾:是龙舌兰麻大量吸收的元素。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使麻株生长粗壮,叶片增长、增宽、增厚;促进维管束的发育,提高纤维素含量。
钙:龙舌兰麻是一种喜钙作物,适量施用钙肥(石灰)能增加叶片重量,提高纤维含量,增强抗性,减轻寒害;在酸性土壤中,还可调节土壤的酸度,促进微生物活动,沉淀土壤中有害的亚氧化合物(铁、铝、锰等),改善土壤物理状况。
镁:剑麻叶片中含有一定份量的镁,仅次于氮、磷、钾、钙。镁是叶绿素分子的核心,在植株体内对磷酸盐起着转化作用。缺镁叶色淡黄,叶片出现椭圆形棕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干枯,生长不良。
3.3因地制宜,广辟肥源,提高土壤肥力。我国华南植麻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气温高、雨量丰沛,植物种类繁多,有机质肥源取之不尽,植麻农场和广大麻农为提高龙舌兰麻产量,因地制宜广辟肥源、有丰富的积肥经验。如“种肥养麻”(间种绿肥或前作绿肥),“以麻养麻”(麻渣回田)、“以牧养麻”(养猪羊牛积肥)、“以海养麻”(大量施用海肥),有效地改善了麻地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使龙舌兰麻连年高产稳产。
3.4合理施肥。施肥必须根据各地麻田土壤肥力、麻龄及麻株长相而定,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肥源和耕作水平,才能获是较好的经济效益。据试验测定,龙舌兰麻每年产叶片
施肥方法:幼龄麻施肥方法有穴施、沟施、撒施三种。幼龄麻根群小,穴施或沟施肥料比较集中,利于吸收,效果亦好。据试验,穴施、沟施比撒施叶片增长量提高13.8%-18.7%。每次施肥距离应随麻株叶幅增大而递增,一般施于叶尖边缘部位较好。穴施每年施放位置要调换,不能重复施于同一个位置。施肥季节以每年一、二季度为好,施肥后逐渐高温多雨,有利于麻株吸收和生长;冬季干旱低温,施肥后不易吸收,秋季高温多雨、肥料分解快,容易被雨水淋溶冲洗流失。
壮龄麻施肥比例和数量,应视麻田土壤基础肥力和麻株生长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每年施肥一次,每株施优质有机肥10
4、麻园管理
为了达到速生、高产、稳产,除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及育好大、壮、嫩苗供定植外,必须加强田间管理,为早、丰、稳产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4.1间作。龙舌兰麻定植1-2年内,麻株尚小,大行间裸露面积较大(约占定植面积的50%),在夏秋气温高、雨季集中季节易引起水土流失,杂草滋生,特别是茅草、硬骨草、香附子等恶性杂草,与麻株争夺水分、养分,影响麻株生长,增加田管费用。因此,初期在大行间间种短期经济作物,既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又能抑制杂草、节省除草用土,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土壤冲刷,保持水土。同时利用间种作物收获后的茎叶压青,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间作物的选择:为了避免荫蔽麻株,应选择草本、矮生、直立性和生长快的短期经济作物,一般多采用花生、芝麻、大豆、印度豇豆、番茄等。据试验研究,间种花生后,H.11648麻第一刀收获叶片46.875t/hm2,第二刀收获叶片50.625t/hm2,比未间作麻田分别增产16%、15.4%。在土壤肥力低的麻田,应间作豆科绿肥,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间种绿肥应选当地生长快、茎叶产量高的品种。间作必须施足基肥,加强田间管理,增施钾肥,并进行轮作,才能调节地力、减少病虫害,以保证正常生长。但对间作生长旺盛的,须加以控制。间作物一般应距离麻茎50—
4.2麻园全面覆盖。在平地或缓坡地种植剑麻,由于大行间较宽,定植后1-2年,可间作短期经济作物或绿肥,达到“以短养长”、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以后麻株根系已伸展到大行间相互交叉,大行间不到
小行间覆盖:在麻株定植后2-3个月内,每4株麻小行间挖深
大行间覆盖:植后约2年后(待间作物收获后),在大行间挖
麻园覆盖能起到调节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但覆盖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土壤速效钾和硝态氮有些降低,必须增施钾肥。同时覆盖物干枯后易引起火灾,应注意防范。
4.3中耕除草培土。幼龄麻田在郁闭之前,株间、小行间土壤裸露,容易滋生杂草,消耗土壤中的大量养分和水分,因此,必须清除杂草、消灭荒芜,保持土壤养分和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能,为麻株根系创造良好条件。开割麻田大行间往往由于施肥、割叶、运输麻叶,经常践踏及雨水淋溶,形成土壤板结,不利于麻株根系生长。通过中耕,可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孔隙度,从而改善土壤的空气和水分状况,促进麻株老根更新和新根生长。
中耕除草时间、次数和方法:需根据麻龄的不同情况而定。开割前的幼龄麻田,每年除草3-4次,做到除早、除小、除净,随着麻株的增大,小行间、株间逐渐郁闭,除草次数可逐渐减少。幼龄麻田中耕应结合间作物耕犁进行,待间作物收获后,根据杂草情况再进行中耕,有条件的可用机引旋耕机中耕,耕深
围海垦地起畦种植麻田,在旱季用人工除草,把杂草铺在畦面上,用畦沟的泥土盖上压紧,以增加土壤有机肥,到雨季时又利于排水,使麻株生长良好。
麻田除草剂的应用:草甘膦是一种含有机磷、广谱、低毒的内吸型除草剂,药剂接触植物后,能够被植物吸收,渗入体内,在输导组织内传递,遍及全株。所以能杀死地上部、也能杀死地下茎。该药剂能抑制或杀死茅草、日本草、雀稗和马塘等杂草,幼龄麻田用量不超过
培土:剑麻定植后,生长期长,麻田由于常年被雨水冲刷,水土流失,麻株根系逐渐裸露,影响根系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特别是老龄麻田产叶量显著降低,所以必须进行小行间培土。一般一年一次或隔年一次,培土厚度15
5、更新与轮作
5.1更新。龙舌兰麻开花时间,由于种类、气候、土壤肥力、种植密度、管理水平和割叶制度等不同而所有差别。剑麻在我国华南麻区定植后6—8年,H.11648麻定植后8—13年才抽轴开花。而且一块麻田开花期一般持续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结束。这种现象意味着开花的麻田,每年产量要减少1/2-1/3,因此需要有相等面积的可以割叶的2-3龄麻株来补充,才能保持每年产量不下降。麻园更新轮作可采取如下方法:将全部麻田分成若干个轮作区,将其中1/5作为未开割的幼龄麻区,3/5作为开割的成龄麻区,1/5作为轮作绿肥区。在麻园规划设计时,对麻田的淘汰、轮作和更新应统筹安排,才能保持生产的平衡,保证丰产、稳产。
更新方法:当一块麻田开花植株达50%左右时,便可开始淘汰。首先收割全部叶片之后进行全部淘汰。若未达标准时,只有部分植株开花,应将这部分植株的叶片割光,进行部分淘汰,以免叶片干枯,遭受损失。
淘汰开花植株,可用麻头粉碎机或用人工劈碎麻头(茎),再用机械或人工将碎片翻入土中作肥料。有条件的农场可利用麻茎压汁提炼皂素或酒精,也可利用麻茎纤维造纸或作化纤原料。
5.2轮作。龙舌兰麻一个生长周期(约8—10年)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养分,土壤肥力消耗很大,必须经过轮作恢复地力,才能植麻。同时旧麻田遗留下来的病原体很多,新定植的幼龄麻,特别是H.11648麻对斑马纹病较敏感,易感染病害,所以要经过轮作以减轻病害。对轮作物一定要增施肥料,特别是有机肥和钾肥。轮作物收获后的茎杆应返回麻田作肥料,才能有效地恢复地力。必须注意:轮作物不能采用斑马纹病疫霉菌的中间交替寄生植物,如茄子、烟草、蓖麻和葛藤等。
轮作制度: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轮作年限和轮作物。在广东麻区,一般实行以下几种轮作制:
麻田轮作要以恢复地力为原则,具体方案可根据各地的生产条件和种植习惯等方面来决定。
6、病虫害及其防治
6.1斑马斑病。1961年坦桑尼亚首先发现此病,造成严重损失。1970年我国广东省国营东方红农场首次发病,1973年第一次流行;1978年、1982年大流行,引起剑麻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据调查,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省二十多个农场的剑麻都发生了此病。
症状:致病菌侵害麻株地上各部位,引起叶斑、茎腐和轴腐。这三种症状可在同一麻株上单独发生或合并发生。多数是叶片先感病,进而感染茎、轴,最终整株死亡。初期在叶面出现黄豆大小的褪绿斑点、水渍状。病斑扩展迅速,形成深紫色和灰绿色相同的同心环,边缘淡绿至黄绿色、水渍状,中心逐渐变黑,有时溢出褐色粘液。后期形成深褐色和淡黄色相同的同心轮纹,呈斑马纹状。潮湿时病斑上长出一层白色霉状物,干燥时霉状物消退。
防治方法:尽量不在低洼积水地种植剑麻;开辟麻田首先要平整好土地,开好排水沟;地势低洼和地下水位高的麻田要起畦种植,一般高20—
6.2炭疽病。分布较为普遍,多数在老叶上发生,被害部位组织腐烂,纤维变褐且易折断。
症状:此病可在叶片正反两面发生。最初表现为淡绿色或暗褐色、略为凹陷的斑点,病斑外围有一灰绿色晕圈,以后病斑逐渐扩展达数厘米,由浅褐色变为黑褐色,干后起皱,呈不规则形,表面散生许多小黑点,或小黑点排成同心环而呈轮纹状,潮湿时斑上有粉红色粘液。
防治方法:在有台风或大风的地区,麻田周围增设防护林带,减少风害造成的叶片损伤;结合中耕除草割除老病叶,以减少田间菌源;在雨季喷施1%波尔多液等杀菌剂;冬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提高麻株抗寒、抗病能力。
6.3黑斑病。分布普遍,可使剑麻纤维变黑、皱缩,降低纤维的拉力。
症状:最初在叶面散生黑色小斑,直径约
防治方法:搞好麻田清洁、割除病叶、集中晒干烧毁;间作绿肥覆盖作物可防止病害扩散;重病可喷1%波尔多液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此外,还有生理病害如叶斑病、带枯病、褪绿斑驳病、紫色先端卷叶病、枯斑病、绉叶病、簇顶病、褪绿病等,在此从略。
6.4朱甲螨。生产上通称“红蜘蛛”。初孵化的幼螨白色,透明发亮,足三对。成虫体形略小、足四对,头部小,腹部宽,尾部近似圆形,雄虫比雌虫体略小,呈朱红褐色,雌虫呈黑色发亮。雌雄体均长有刚毛。
防治措施。防治“红蜘蛛”的措施,主要是割除虫叶。为害严重的麻田,应适当提前割叶,缩短割叶间距。加强田间管理,铲除麻田杂草,减少“红蜘蛛”中间寄主。苗圃采取喷药防治,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隔5—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严重的应将病叶烧毁。
7、龙舌兰麻的收获
龙舌兰麻栽培的最终目的是收割叶片,剥取纤维。由于龙舌兰麻是一次种植,多年收获,因此割叶不仅关系到当年纤维产量和质量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麻株的生长发育以及能否周期高产、稳产、优质。因龙舌兰麻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器官,合理割叶能使植株体内养分保持相对平衡,否则会因叶面积的减少而影响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和质量的降低。因此,若割叶过多、过早,会使麻株体内养分、水分失出平衡,致使麻株早衰,影响连年增产;若割叶过少、过迟,养分会继续转移到嫩叶,使老叶干枯而造成浪费。这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割叶制度(包括开割标准、割叶周期、强度、时间和方法),才能达到高产、稳产。
7.1开割标准。龙舌兰麻定植后2—3年一般可进行割叶。开割的迟早与品种、土壤、气候条件、种苗大小和管理水平有关。一般采用嫩、壮、大苗定植,管理水平高和气候条件好,开割时间就早一些,反之,则迟一些。一般叶长
7.2开割时间。当叶片与地面成45°角或小于45°角,叶色变浅,蜡粉消失时,叶片即可收获,应进行割叶。龙舌兰麻一年四季都可割叶,但为了减少寒害和斑马纹病的侵染,割叶季度以冬春为好,并抢在雨季前的旱期割叶。
7.3割叶周期。由于各地气候、土壤肥力、管理水平不同,植株展叶数和叶片成熟的时间有所差异。在一般管理水平条件下,已开割的麻田,一年可割一次叶,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较高,植株生长好的麻田,可8—10个月割一次叶,即两年割三次。两次割叶相隔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叶片干枯损失。割叶周期过短,抚育管理跟不上,也会影响产量。
7.4割叶强度。割叶强度是指割叶与留叶的比例,通常以留叶的多少来表示。割叶多、留叶少则割叶强度大,反之则强度小。割叶必须考虑留叶,留叶是为了更多的割叶,“割、管、养”相结合,使一个生长周期能获得更高的产量。适宜的割叶强度是保证植株周期的正常生长下,获得年年增产,是速生、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各地生产经验,H.11648叶片多,第一次开割一般留叶50—55片;剑麻叶片少,应留30片左右。如果土壤肥力高、施肥多、植株长势健壮,则割叶强度可适当大些,反之应小些。
7.5割叶方法。目前生产上用人工割叶,割叶的工具一般采用无锯齿的小麻刀,刀口锋利,割叶要求切口平滑,不割伤麻茎和片叶,且要提高工效。割叶时麻刀从上往下割,因刀口向上割易拉伤未割的叶片,切面还会增加蒸发量或因雨淋而造成腐烂。割留叶基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