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国贤整理   来源:麻类作物营养与施肥网   发布时间:2015-07-03   Tag:   点击:
黄麻种植技术

 

黄麻(Jute)又名络麻、绿麻。属椴树科(Tiliaceae)黄麻属(Corchorus)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作物。黄麻属的种很多,具有栽培价值的两个种是圆果种黄麻(CorchoruscapsularisL.)和长果种黄麻(C.olitoriustL.),栽培统称黄麻。现将黄麻的种植技术简介如下:

1、黄麻田的建设与整地

1.1麻田建设。黄麻属高杆作物,生长期长,生物学产量高,需肥、水多。因此,搞好麻田建设,提高土壤肥力是黄麻高产栽培的基础。根据各地高产经验,黄麻对土壤的要求是:疏松肥沃,结构良好,耕作层达24cm左右,有机质含量达1.2%~3.3%,速效磷达100ppm,速效钾达50ppm以上,排灌方便,旱涝保收,黄麻播后100天内水分能控制在20%~25%,土地平整、土面平坦,宜于稻麻轮作。

1.1.1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主要措施有:深耕改土,加深耕作层,使耕作层达到24cm左右;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达到疏松通气、肥力好;客土改土,即沙质土掺泥、粘质土掺沙,改良土壤结构,以提高麻田保水保肥能力。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以上这些都是实现黄麻高产稳产的基础。

1.1.2修筑排灌渠系,保证排灌畅通。首先搞好麻田的三沟建设,做到畦沟通横沟,横沟通大沟,三沟相连,外接渠道。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保证旱能灌、涝能排,厢面不积水,雨住沟干。此外,还须结合修筑渠道,搞好沤麻设施,修好运输道路,营造防风林带,以实现麻田建设田园化。

1.2麻田整地。整地是为黄麻出苗早发,根系发育创造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环境,为高产打下基础的重要措施,要求达到:深、平、细、匀、伏。

深:就是深耕,对翻埋绿肥作基肥的麻田,更需结合埋肥适当深耕。深耕后播种前还需浅耕多耙,达到土肥相融。稻田头年种麻,因土质粘重,冬耕时要多次深翻晒田,加速土壤风化,以利黄麻生长。套种麻田于头年秋收后要深翻多耙,按所需规格种好春作。于当年套播黄麻前,要对前作进行行间深中耕,疏松和耙平土壤,为黄麻播种出苗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平:就是要使畦面平整,中间略高,防止积水,以减轻苗期病害,减少死苗,僵苗。

细:即耙细土块。对土壤粘重的麻田,要多犁多耙,达到土粒粗细适宜,使种子与土壤能够紧密接触,利于种子吸水萌发。

匀:翻耕深浅一致,土肥混合均匀,利于黄麻群体生长整齐,提高有效株数。

伏:土壤疏松伏贴,以达到蓄水,调肥、通气增温的目的。麻田翻耕后,在土壤干湿适宜的条件下对粘性重的麻田采用石轮滚压,对沙质麻田采用牛拖板拖压,使土壤疏松伏贴,以利幼苗的扎根及麻株根系对水、肥的吸收。

2、黄麻的播种

2.1播种期的确定。黄麻播种过早,由于气温低,日照短。不仅出苗与保苗困难,而且易引起早花,影响纤维产量与品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产量显著下降。目前,种植的品种多为迟熟类型,生长期较长;种植的地域范围较广,南北的气温、日照相差悬殊。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栽培品种来确定本地区的播种期。试验表明: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日照不短于12.5h即可播种,在华南麻区以清明前后为宜,早播不早花的品种可提前至春分播种,早、中熟品种可推迟至清明播种。长江中下游区宜在谷雨后立夏前播种。我国多数黄麻产区,在播种期间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妨碍了整地播种工作的进行。因此,应在播种适期范围内提早整地,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

2.2提高播种质量。提高播种质量的主要措施有:

2.2.1精选和处理种子。种子要进行风选,除去嫩籽、瘪籽,使之粒粒饱满,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达到出苗整齐健壮。播种前还应晒种3~4天,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然后进行药剂拌种:0.5%的退菌特拌种后闷封15天左右,可减轻苗期病害。

2.2.2适量用种。播种量的多少,要根据品种、种子质量、播种期、土壤水分和耕作制度的不同而定。在正常条件下,圆果种黄麻的播种量为12kg/hm2;与春粮套种的麻田,播种为15~20kg/hm2;长果种黄麻籽粒小,播种量应适当减少。

2.2.3施用种肥。播沟要浅,深度一致。播种要均匀,防止断垄漏播。播后覆土要薄,均匀一致,并作轻度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快、齐出苗。

2.3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是在相应的耕作制度下解决前后作物矛盾、达到黄麻适期播种的重要措施。其育苗移栽的好处是:争取季节,变迟麻为早麻。小麦收获后直播的黄麻减产幅度大,采取育苗移栽可延长黄麻生长期30~40天,有利增产。节省种子和劳力。1公顷麻苗地播种23~38kg麻种,育成的苗可移栽4~5公顷麻地。此外,由于减少了大田的间苗、除草、施肥等用工,移栽比直播每公顷可节省60~75个工日。笨麻少。通过移栽,将大、小苗分段移栽,使麻苗整齐一致,能减少笨麻率。育苗移栽的方法是:

2.3.1育苗。选择土质好、通风透光、排灌方便的苗床地,施足基肥,一般每公顷以15~23t人粪尿浇泼毛板(翻耕后尚未耙平的地),耙平整细后播种。播种期可比直播的略早几天。播后清沟排水,防止厢面积水。出苗后及时防治病虫害,间苗除草,薄施追肥。苗高3.5cm左右时施氮肥60~75kg/hm2,以后再看苗情酌施肥。

2.3.2移栽。大田作物收获后,待苗高15~18cm时移栽。移栽选择阴雨天进行。拔苗时如苗床土壤干燥,需灌跑马水,以减少拔苗断根。选壮苗并把大、小苗分别移栽。麻苗移栽不宜深于子叶节。移栽后灌水扶苗和杀草灭虫,灌水深度以淹没苗高1/3为宜,灌水2天后应排净积水,以后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2.3.3管理。移栽成活后要及时追肥,一般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速效氮肥;10天左右进行松土;15天左右结合培土施重肥,促麻苗旺长。

2.4黄麻的早播早花与预防措施。

黄麻为短日性植物,在黄麻生长期间,如果出现高温短日照,弱光等不正常气候条件,能导致黄麻提早现蕾开花。黄麻早花也与播种期有关,一般播种愈早,黄麻的早花率愈高。不同的黄麻品种对光照的敏感程度不同,其现蕾开花期往往差异很大。早熟、中熟品种的早花率往往比迟熟品种高,土壤肥力对黄麻早花也有很大影响,一般高肥条件下早花率低,低肥条件下早花率高。

预防早花的主要措施有:根据品种特性选用对光照不敏感的品种,如广丰长果、粤圆5号及新育成推广的品种;根据当年的气候条件,适期播种;施足基肥、勤施苗肥,改善麻株的营养条件;当出现早花时,及时拔除早花麻株,追施速效氮肥,促进麻株的营养生长;在有效株不足的情况下,将早花麻株进行打顶,再追施速效氮肥,促进早花麻株侧枝生长。这样,可降低早花对黄麻产量的影响。

3、黄麻的间苗、定苗与中耕除草

3.1间苗、定苗。间苗定苗是壮苗早发、控制笨麻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做到早间苗、早定苗。要一拔堆苗、二除劣苗,去大除小留匀苗。现真叶后及时去堆苗,使苗间有一定的距离;苗高6~7cm时除劣苗、小苗;苗高10~15cm时定苗,按密植规格注意株间距离,力求均匀,确保匀株密植。定苗时拔除大苗作移栽苗补缺用,补苗要早,择阴雨天移栽、补苗。

3.2中耕、除草。黄麻出苗后,气温低、生长慢、杂草容易滋生,与麻苗争夺养分、阳光、水分,使麻苗拥挤、荫蔽,形成高脚苗。因此,要及时间苗除草。在有条件的麻区,结合化学除草,采用地膜覆盖,可大大减少麻田杂草数量,节省除草用工。苗期阴雨较多,土面易板结,宜除草结合中耕,使土壤疏松、散湿、增温,以利麻苗正常生长。麻田中耕除草,一般进行3~4次,中耕的深度视土壤情况而定,粘性宜深、沙性宜浅。头两次宜浅(以3cm左右为宜)、后两次宜深(以6~10cm为宜),最后一次中耕可结合培土防倒。

4、黄麻的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黄麻增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实践证明,黄麻产量的提高,是农业综合技术措施的结果,而合理密植是其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因此,不能把密植孤立起来,如果栽培密度不随施肥、水利、品种的改变而改变,那么即使密植了也不会获得丰收。

4.1合理密植的生理基础

4.1.1黄麻对光能的利用。光合作用是黄麻纤维产量的生理基础,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光能。黄麻群体栽植密度过低,到生长盛期,叶面积指数仍然很小,则漏光损失大,不能发挥群体光合作用的优势,产量不高。如果密植程度过高叶面积指数过大,群体上层叶虽接受了强光,但光饱和点低,超过光饱和点的光,麻叶虽能吸收,但不能用在光合作用上,而以热的方式释放,造成光能的浪费。同时,由于群体叶层厚,叶面积指数大,上层叶叶面积密度大,截获光的能力强,透光差,使群体中、下叶层受光少,光合作用程度低。可是光呼吸强,二氧化碳补偿点又高,使下层叶生产能力受到严重抑制,甚至部分下层叶由生产者变为消费者,群体的净光合生产率明显减低。

4.1.2黄麻群体对二氧化碳的利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据试验结果表明,长果种黄麻每生产50kg纤维需碳素125kg左右,合二氧化碳500kg,圆果种黄麻每生产50kg纤维需碳素110kg左右,合二氧化碳440kg。据试验测定,7月份黄麻每m2叶面每小时吸收二氧化碳平均为1.29g,这表明黄麻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需要量是很大的。合理密植改善二氧化碳的供应状况,是提高黄麻群体光合效率、达到高产的重要条件。

4.1.3群体与个体的矛盾。黄麻群体与个体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群体组成的变化上。以往,研究人员一般于收获时将不同密度群体的个体,按高度分为一级(360cm以上)、二级(359~316cm)、三级(315~271cm)、四级(270cm以下)及笨麻五级。在同一施肥水平下,一、二级麻的株数及其纤维产量百分率均随密度的提高而减少,相反,笨麻株数及其纤维产量百分率则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三、四级麻的株数及其纤维产量百分率,各密度群体之间差异不很大。一、二级麻株和笨麻的株数及其纤维产量受密度的影响较大,而三、四级麻受密度的影响较小。这就说明,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种植密度相差很大的群体,为什么收获时有效株数接近,而纤维产量相差悬殊的原因。

4.1.4黄麻群体的自动调节。黄麻群体的自动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收获株数、有效株数及无效株数的变化上。试验表明,在每公顷22.5~97.5万株的密度范围内,上述指标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无效株数增加的倍数(12~18倍)大大超过收获株数及有效株数增加的倍数,定苗株数虽相差3~4倍,但最后收获时有效株数仅相差1~2倍。

4.2不同群体的纤维产量

4.2.1群体结构与产量。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指达到最高产量的群体结构。影响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经济性状指标很多(株数、有效株数、株高、茎粗、皮厚、纤维含量、群体叶面积、群体干物重等),在合理的群体结构中,每一个经济性状都必须沿着合理的生育进程发展,测定表明,长果种黄麻的叶面积指数合理发展的程序是:封垄期1左右,封垄后迅速增大至3~4,整个旺盛生长期保持在4~5,开花后叶面积指数逐渐降低。圆果种黄麻高产群体各生育期合理叶面积指数高出长果种黄麻20%~30%。实践证明,圆果种黄麻每公顷产量7.5t的群体结构出苗数300万以上,第一次间苗每公顷留苗120~150万,第二次间苗留苗33~37.5万,封行前定苗30万,收获时每公顷有效麻株22.5~24万,笨麻率控制在20%~25%,有效麻株高380~400cm,单株纤维重14~15g。长果种黄麻与圆果种黄麻相比,麻茎上、下粗细均匀,定苗密度宜稍大,一般每公顷定苗30~37.5万株,收获时有效麻株24~27万株为宜。

4.2.2笨麻的形成及防止措施。笨麻是群体中生长较小的个体,茎杆细小、柔软,高度不到正常麻株的2/3,节数少、叶片窄小、纤维发育不良,单株纤维重仅达0.6~1.5g,为正常麻株纤维重的5%左右。在大田生产中,笨麻的发生率一般达20%~30%,严重时达4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笨麻的发生率是随栽培密度的提高而增加的,密度在1.29万株/666.7m2左右时笨麻率极低,密度达4.9万株/666.7m2时,收获有效株和笨麻各占一半。光照不足是形成笨麻的主要原因,随着密度的提高,群体叶面积增大,消光系数减少,透光率降低,笨麻率提高。叶面积最大期,透光率低峰期好正是笨麻形成的高峰期。笨麻的形成还与麻株生长发育有关,生长前期,麻株小、个体与群体间矛盾不突出,故不会形成笨麻;麻株达1m左右时,个体与群体开始产生矛盾,于是出现笨麻,并随着群体麻株的生长笨麻率不断增加。合理密植、早间苗、早定苗、匀留苗、看苗施肥,促进群体平衡生长,是减少笨麻率的必要措施。笨麻一旦形成,必须及时拔除,以改善麻地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有效麻株长高长粗。试验结果表明,拔笨麻与不拔笨麻的麻株纤维产量增加10%左右。拔笨麻一般分两次进行:一次在8月上旬,一次在收麻前,这样能及时改善麻田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对提高单株生产力有一定效果。此外,拔出的笨麻仍可沤麻,做到细剥细收。

4.3合理调整行株距。密度是否合理,决定于苗数、有效株数和单株纤维重三者协调的程度,即三者愈相协调,则产量愈高,密度愈合理。影响上述三者协调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品种、土壤、肥料、水分、耕作制度等。除了要求单位面积的总株数合理外,还必须调整好行、株距。而行、株距的配置与播种方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黄麻采用的播种方式有撒播、条播,此外还有育苗移栽。

撒播:麻株分布不匀,密的通风透光差,麻株生长不齐,笨麻增多;稀的虽然通风透光条件好,个体发育充分,但株数不足,不能达到充分利用光能的目的,而且田间管理也不方便。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撒播比条播的笨麻率高8%~10%,减产5%以上,生产上不宜采用。

条播:分单行条播、宽窄行条播和宽幅条播等。生产上多采用单行条播和宽窄行条播。条播通过行、株距的调整,既能使麻株分布均匀,又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克服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减少笨麻,增加有效麻。同时,中耕除草、施肥、排灌、防治病虫等操作方便。一般采用直行或横行条播,行距以20—30cm为宜。长果种黄麻宜于放宽行距,缩小株距,圆果种黄麻则相反,宜于缩小行距,放宽株距。

宽窄行条播就是宽行距和窄行距相间排列种植,这种配置方式更利于改善通风透光和方便田间操作。一般宽行以40—50cm、窄行以12—25cm,株距6—10cm为宜。

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是保证实现计划行株距的有效措施之一。苗床期尽管麻苗的配置与撒播一样,但因时间短,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小,影响不大。育苗移栽既能克服前后作物的季节矛盾,又能使麻株合理的规格配置,更有效地减少笨麻,提高有效麻株的整齐度,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5、黄麻的施肥

施肥是黄麻栽培技术中重要措施之一。黄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氮、磷、钾三要素有不同的要求,需肥量也不相同。因此,黄麻施肥的原则是:数量上要足,肥料三要素必须配合施用,方法上采用前促、中轰、后控,以促为主,促控结合。

5.1黄麻的需肥规律

5.1.1需肥量。经分析测定,每生产50kg干麻皮需氮2.8kg、磷2.34kg、钾2.87kg。而黄麻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和施用量之比,氮为1:2.88、磷为1:5.84、钾为1:1.23。试验研究表明,浙江麻区每公顷黄麻施肥量,除施苜蓿绿肥15t外,以化肥氮112.5kg45kg、钾112.5kg为宜;采种田黄麻每公顷以氮112.5kg、磷90kg、钾112.5kg为宜。因此,必须科学经济施肥,基肥、追肥用量分配合理,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

5.1.2不同生长阶段对三要素的吸收积累量。黄麻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利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苗期群体叶面积系数小,光能利用率低,对氮、磷、钾吸收量较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22.73%8.85%12.12%。苗期对氮反应敏感,碳氮比小,生理代谢处于以氮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所以氮素营养对培育壮苗十分重要。若苗期缺氮,碳氮比值增大,幼苗纤维化程度高,形成僵苗,是低产的前兆。旺长期,群体光能利用率迅速提高,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显著增加,吸收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65.2%60.4%59.3%,是黄麻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纤维积累盛期是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也是碳氮代谢旺盛期,但氮代谢已开始下降,所以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日益减低,此期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占12.1%20.0%8.4%。工艺成熟期,麻株对氮的含量呈直线下降,对钾的吸收累积量继续上升,此期要控制氮的代谢,以促进纤维积累。

由于氮、磷、钾三要素在麻株体内的生理作用不同,麻株各部位及各生阶段对三要素的积累量和积累进程也有差别。经测试分析,黄麻全株中钾的含量最高,氮次之,磷最少。在各器官中,氮、磷的含量以叶片最多,麻皮和根次之,麻骨最少;钾的含量以麻骨最多,麻皮和叶次之,根最少。试验研究表明,从高产田黄麻三要素积累进程看,氮积累高峰在7月底至8月上旬,磷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钾在8月,而且钾的积累进程与纤维的积累进程是同步的。从麻株生长各个时期看,三要素的含量都是前期高、后期低;麻株各部位氮的含量,随着麻株生长而下降,以麻皮下降最快、麻骨次之、叶片最慢。

5.2黄麻的施肥技术

5.2.1施足基肥。基肥是苗期早发的前提,也是黄麻全生育期的营养基础。因此,基肥必须施足,包括种肥在内应占全年总施肥量的50%左右。据试验分析表明,在总肥料量中,基肥中的氮占总氮量的15%—25%,磷占60%以上,钾占56%以上,而基肥又以有机肥为主。所以,高产麻地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还要以112.5kg/hm2左右的硫酸铵和225—300kg/hm2过磷酸钙作种肥。

5.2.2勤施薄施苗肥。首先要施好黄芽肥,即当黄麻出苗80%,子叶黄绿色时,每公顷以稀薄人粪尿3750-6000kg/hm2兑水泼浇,或以30-37.5kg/hm2尿素撒施,以利培育壮苗,减少死苗。早施提苗肥,对套种在春粮里的麻苗更为重要,一般是在苗高3-5cm时,松土后每公顷用氮素化肥75kg左右兑水泼施。以后结合间苗、定苗,每公顷施平衡肥人畜粪7500—11250kg,或尿素60kg左右,为旺长打好基础。

5.2.3重施旺长肥。麻苗高约50—70cm时进入旺长期,需肥量迅速增加,是黄麻对氮、磷、钾吸收量最大时期,故肥料要早施、重施。遇旱时,施肥必须结合灌水,以水调肥,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高产麻区的经验是于株高50cm左右施第一次重肥,每公顷施菜子饼4500—7500kg,或厩肥15000kg,促麻旺长,荫蓬入伏。麻株高80-90cm施第二次重肥,每公顷施硫酸铵225kg左右,或尿素112.5-150kg,以满足旺长高峰的需要。

5.2.4巧施赶梢肥。黄麻进入纤维积累盛期,既需要有旺盛的长势,又要稳长不贪青,保持较高的碳素同化能力,故应视黄麻群体的长相决定施肥措施。长势旺盛的不再施肥;长势差、早衰的可酌情施赶梢肥,但不宜太多,每公顷施硫酸铵75kg左右。

6、黄麻的排灌技术

水是黄麻生命活动的介质,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水又是组成麻株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占麻株总重的70%—91%。因此,掌握黄麻的需水特性,科学用水,合理排灌是夺取黄麻高产稳产的重要关键之一。

6.1黄麻的需水

6.1.1麻株各器官的水分含量变化。麻株的不同生育阶段、组织器官及其在不同生长状态期间的含水量差异很大。经分析测定,圆果种黄麻麻株的含水量以苗期最高,达87%。尔后,随着麻株的生长与衰老,含水量逐渐下降,至收获纤维时,麻株的含水量下降到74%。麻株各组织器官含水量也不同,苗期以木质部和叶柄的含水量最高,达91%以上,其次是韧皮部和根,叶片含水量较低,为81%。以后,这些组织器官的含水量,随着麻株水分的降低而下降。含水量的变化幅度以木质部最大,花、蕾、蒴果较小。从麻株各器官的含水量看出,生命活动愈旺盛的器官或部位,含水量愈高。

6.1.2黄麻的需水量。黄麻在不同生育期间,对水分的需要与消耗各不相同:苗期,麻株生长缓慢,需水较少;旺长期,麻株生长最快,需水最多;后期生长减慢,需水又较少。试验研究表明,黄麻每公顷产干麻6042kg,平均公顷日耗水量为6960kg,最高达8025kg,最低为5400kg;每公顷产干麻6000kg的黄麻,需水量约5700m3,以7—8月需水最多,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80.3%,平均每公顷日耗水量为75—90m3,其中通过叶面蒸发的水量约占76.7%,据测定,黄麻各生育期的叶片蒸腾强度以7—8月为最大,次为6月,9月最小,其中圆果种黄麻7月份叶片蒸腾强度比苗期大6—10倍,比9月大14—22倍;长果种黄麻7月份叶片蒸腾强度比苗期大3.4—5.4倍,比9月大9—13倍。麻株的水分大部分通过叶面蒸发掉,因此,水分的消耗量,除与蒸腾强度有关外,主要决定于叶面积系数大小。苗期叶面积系数小,蒸腾强度低,耗水少;旺长期叶面积系数增大最快,蒸腾强度最高,耗水最多;纤维发育成熟期,叶面蒸腾强度虽比苗期低,但叶面积系数大,故耗水比苗期多,比旺长期少。

按每公顷产干麻皮6000kg,耗水5700m3计算,每生产1kg干皮,耗水900—1000kg,产量愈高,耗水量愈多。

6.1.3黄麻需水与供水的矛盾。我国的黄麻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降雨量非常充沛,但分布不均匀,跟黄麻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水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矛盾。长江流域麻区,在黄麻生育期间,56月为梅雨季节,月降雨量达100—200mm,约占全年降雨量的23%—34%,常因水分过多,土壤积水,引起根群生长发育不良,甚至烂根死苗。7—8月正值伏旱秋干时期,这时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亏缺,不能满足麻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在缺水情况下,不仅防碍麻株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进行,抑制麻株的生长,而且可引起叶片脱落,麻株枯死,造成严重减产。华南地区为我国雨量最充沛的地区,年降雨量达1200—1800mm,但大多数仍集中在5—6月,而当黄麻需水最多的7—8月,降雨次数少,有时降雨强度大,易形成地面泾流,对黄麻生长不利。因此,在黄麻水分代谢上,常常出现供过于求的矛盾,必须扩大排灌面积,通过及时排灌,确保黄麻的需水量。

6.2排灌与黄麻生长及产量的关系。黄麻耗水多,缺水生长不良。据观测,当土壤含水量降至20%时,麻茎及叶片的含水量,长果种黄麻降至75.4%,圆果种黄麻降至75.8%,麻株叶片凋萎,生长缓慢。相反,如果土壤水分过多,麻苗容易烂根,中后期引起麻株中、下部叶片返黄,大量脱落,生长减慢,但并不影响根系下扎和纤维发育。另据试验观察,麻田积水,影响黄麻根系发育,导致麻株生长不良。长果种黄麻淹水17天比淹水8天的韧皮部中纤维层少3.8层,纤维群少9群,纤维中纤维素含量低12.33%。可见,在栽培上控制好麻田的水分状况十分重要。

黄麻进入旺长期后,一方面要使黄麻在高温期,由于蒸腾和光合作用而消耗的水分得到补偿,保持麻株的水分平衡;另一方面要配合重施追肥,以水调肥,使麻株源源不断地得到充足的养分,供旺长需要。因此,保证土壤水分的充足是黄麻全面发育的首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黄麻产量与土壤含水率成正相关,土壤含水率高的产量就高,含水率低的产量也低。黄麻进入旺长后,及时进行灌溉,经常保持畦沟湿润的比未灌溉的增产12.3%;全生育期灌水7次的比不灌水的增产30.58—91.16%。但不同品种,由于生育特性和熟期不同,灌水的增产幅度差异明显。因此,除根据气候、土壤水分和麻株长相外,还必须根据品种特性和熟期,进行适时适量灌水,才能发挥灌水的最大效果。

6.3黄麻的排灌技术

6.3.1灌水技术。黄麻播种后,如遇久晴不雨,土壤含水量降到20%以下时,可灌跑马水,促进种子发芽出苗;特别是播种后遇低温干风,更要及时灌水保芽,确保安全出苗。苗期遇旱,要根据旱情、苗情适量灌水。灌水时必须作到随灌随排,防止渍水,影响麻苗生长。黄麻转入旺长期后,需肥需水量多,要根据土壤肥力、麻株长相及时灌溉。但灌水必须合理,既要节约用水,降低成本,又要发挥灌水的最大作用。浙江麻区群众,看天、看地、看苗的用水经验是:久晴无雨,土壤开始现白,麻株生长减慢,叶面粗糙,叶脉明显,表示麻株缺水,要及时灌水,并经常保持麻田湿润,做到见黑不见白,见湿不见水。由于长果种黄麻比圆果种黄麻抗旱力强,需水量较少,则长果种黄麻要干干湿湿,以干为主;圆果种黄麻要湿湿干干,以湿为主。灌水的方式,以沟灌为好,如果采取大水漫灌,容易引起土壤板结和麻株倒伏。有条件的地方,除发展喷灌外,还可将地面灌溉逐步改为管道灌溉。

灌溉期间,一般以早晚为宜,避免在烈日的中午灌水,以免由于土温激剧变化引起麻株发生不正常的落叶现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在旺长期持续干旱条件下,每隔7—10天就应灌水一次。长江流域麻区,一般7月份灌水3—4次、8月份灌水1—2次,生长后期要根据耕作制度、品种特性和麻株长相及时断水,促进麻株落黄和纤维成熟。

无灌水条件的麻田,应采取必要的防旱措施,提早作好抗旱准备工作。浙江麻区在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的基础上,采取早施重肥,促麻快长,提前封垄,荫蓬入伏,减少麻田水分蒸发。此外,在麻田封垄前也可采取中耕培土、浇施水肥、用麦杆、水草、地膜覆盖畦面,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防旱的作用。

6.3.2排水技术。在黄麻的一生中有三个时期特别需要加强排水工作:一是播种后,如长期低温阴雨,土壤水分过多,种子因缺乏空气不能发芽,甚至造成烂种;二是苗期常因多雨,麻株根容易腐烂,并利于立枯病、炭疽病等苗病的蔓延,造成大量死苗,引起缺株断行,严重时须翻耕重播。进入旺长期前,要严格控制水分,促进根系往下深扎,起到蹲苗的作用,控氮保碳,有利纤维的形成和积累。三是花落期,是纤维发育最旺盛时期,需要干燥的环境,控水控肥,促进落黄,有利纤维发育。深沟、高畦、畦面呈龟背形,畦宽合适并及时清沟是保证排水的基本措施。

6.3.3稻底麻的排灌技术。在生长期间,可针对水稻、黄麻各自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排灌。栽麻前,要排水晒田,以改变土壤的嫌气状态,有利麻株发育。但晒田要适度,不宜晒至过软或过硬。栽麻后,随即灌跑马水,以促成活。随后,要配合水稻生育特性进行干、温排灌。生长期中,如麻苗生长过快,茎叶生长过茂,要适当深灌水以控制麻苗生长,防止影响水稻结实。早稻收获后,要立即结合培土,开沟排水。并根据黄麻生长特性进行干湿排灌,以湿为主,切忌积水。如遇5—7天不下雨,需进行灌水。灌水时以浸灌为宜。大、小暑前后天气炎热,灌后宜将水保留在畦沟内,任其落干。收麻前一星期,可放水浸过畦面,使麻株充分吸收水分,易干剥麻,同时也利于晚稻的整地。

7、黄麻病虫害防治

7.1黄麻苗枯病。该病是引起黄麻死苗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麻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早播的麻地,每遇春寒多雨,往往造成缺苗断垄。对黄麻生长影响很大。该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幼苗根部被害,初呈黄褐色,后变成褐色至黄褐色腐烂,苗凋萎枯死。子叶及第一、二片真叶被害,多数叶缘部分产生黄褐色近圆形病斑,并可蔓延至叶柄和幼茎,产生水渍状黄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真叶常扭曲状,叶片早落,幼茎腐烂,苗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1、精选种子和进行种子消毒处理。选用成熟度高的种子,并充分进行晒种、水漂,清除劣籽,然后进行药剂处理。按种子重0.5%的多福混合剂、多菌灵、稻脚青或退菌特拌种,并密封贮存15天左右后播种。2、合理轮作或改土。重病地最好与水稻或其他禾本科作物轮作。在无法实行轮作时,可采取翻耕晒土、客土或破沟换畦等方法。3、精耕细作,改善栽培条件。播种前,麻地要整细整平,施足基肥,沟渠通畅。当土面温度稳定在15℃以上的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并用草木灰混合土杂肥盖种。当麻苗高3cm左右时开始多次分批剔除病苗、弱苗,及时中耕除草、施肥和扶理行边的冬作物等。4、及时喷浇药液。一般在出苗80%左右,就要采用800—1000倍多福混合剂、多菌灵或600倍稻脚青药液进行喷浇,以后根据具体情况,每隔7—10天喷一次,共喷3—4次。如主要是防治地上部病害,也可用11200—400倍波尔多液喷雾。

7.2黄麻炭疽病。该病在浙江麻区俗称烂脚死,普遍分布于国内各主要麻区,特别是圆果种黄麻受害最重,长果种黄麻抗病性强,有的品种也感病。危害严重时,麻苗成堆成片倒伏枯死。成株茎斑累累,茎基黑腐,叶片发黄早落,以至全杆枯死。主要症状:幼苗出土前受害,常腐烂致死;出土后受害,茎基部呈黑褐色并缢缩,苗萎垂倒伏。成株茎部受害,多在叶痕处产生黑褐色不规则凹形斑,叶痕间病斑较小,略隆起而不深入到韧皮部。叶片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多沿叶脉扩展而使之变黑。蒴果受害严重时变黑干枯,并可沿果柄扩展至茎部。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高产品种。2、选用无病种子和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病区应建立无病种子田,或从无病株留种。播种前,种子须经水选,汰劣存优,晒干后用种子重0.5%的多福混合剂、多菌灵、稻脚青、敌克松等拌种,并密封贮存15天以上再播种。3、改善耕作栽培措施。麻地要实行轮作或深耕改土,施足基肥和适时适量追施氮、磷、钾肥,及时排灌等。4、喷药保护。在苗期和生长中期,可喷施11100—200倍波尔多液或800—1000倍多福混合剂、多菌灵、苯莱特、托布津或600—800倍代森锌、退菌特、代森铵等药液。根据病情,每隔10—15天喷一次,共喷2—4次。

7.3黄麻黑点炭疽病。该病是我国长果种黄麻上危害较重的新病害,所有长果种黄麻产区均有发生。麻株在整个生长期都能受害,苗期可引起大量死苗,造成缺苗断垄。严重者毁播;成株罹病、茎、叶及蒴果上的病斑星罗棋布,病叶早落。一般减产20%左右,并降低纤维品质,严重防碍纤维的加工纺织。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用有效浓度为0.8%的炭疽福美在20—22℃下浸种24h效果很好,可消灭病菌。退菌特和百菌清的防效次之。以种子重量1%80%炭疽福美拌后闷种30天,防效可达95%以上。炭疽福美或退菌特现拌现播。稻脚青拌后闷种30天的效果也较好。2、轮作和选用无病种子。由于田间的病菌存活期不到一年,因此和水稻、红麻、棉花等作物轮作一年,可消灭土中病菌。如在轮作的基础上采用无病种子可更有效地预防此病。3、田间喷药。在田间初次发现病株,则要喷药保护,较好的药剂有80%炭疽福美4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75%百菌清400倍液;11200倍波尔多液。

7.4黄麻枯腐病。此病又称立枯病、茎点枯病、干枯病或茎腐病等,是黄麻上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尤以圆果种受害较重。发病严重时,麻苗成片倒伏枯死,成株则引起根腐茎腐而早枯。主要症状:幼苗被害,子叶呈黄褐色枯死,并可延及幼茎而引起猝倒。其叶发病,病斑呈不规则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表面有许多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病部易破落。茎部发病多在下部及叶痕处产生棱形褐色病斑,并可向上下扩展围绕全茎,引起整株干枯。在枯死部的表面也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根部受害引起全根腐烂,并可向上延伸到茎基部,在腐朽的皮层内形成许多黑色细砂状的小菌核。蒴果在时也会受害,产生黑褐色水渍状的凹斑,并深入内部而使种子带菌。

防治方法:此病主要是由土壤传染,因此防治应以选用抗病高产品种及积极改善土壤环境条件为重点。1、选用良种。2、增施肥料。增施厩肥、饼肥等有机肥及草木灰等钾肥,并根据黄麻生长要求,分期追施适时的氮肥和及时进行灌水、排水。3、轮作。重病地可与水稻或其他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

其他病害如黄麻茎斑病黄麻枯萎病黄麻根腐病等在此从略。

7.5黄麻桥夜蛾。黄麻桥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在长江流域以南麻区均有分布,是黄麻上一种间歇性主要害虫,浙江麻区各年为害程度不一,严重的年份每亩幼虫可达50万条,麻叶几乎全被吃尽,且能取食花蕊及嫩果,严重影响黄麻生长及留种。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17mm,翅展28—37mm,体淡茶褐色,前翅淡褐色并散布黑色小点,外横线以内色泽较深,内横线略变色褐。外横线曲折,中室末端有2个黑斑,中央有一个明显白点,周围有淡褐色斑块,外缘中部向外突出,缘毛淡褐,有5个明显黑斑。后翅淡褐色。卵绿色或淡绿色,馒头形,长约1mm,宽约0.5mm,表面有纵棱37条左右,横纹与纵纹形成小格,横纹比小格表面低。成熟幼虫体长35mm,黄绿色,头部有不明显的淡色斑,背线茶褐色,亚背线和气门上线细而色淡,气门上下各有断续的黑色阔带,体背面和体侧面有明显的黑色毛突,周围有白色圈。前胸有14个毛突排成二横列,中胸有14个毛突,腹部各节有10个分成两横列。第一对腹足较小,第二对略小,第三、四对发达。蛹棕褐色,长约17mm,末端臀刺长,生有钩刺8根,中间4根较粗长。该虫在浙江萧山、海宁麻区一年约发生4代,7月中下旬在麻田仅能查到少数卵和幼虫,89月是麻田危害严重时期,10月下旬幼虫几乎绝迹,11月下旬为成虫终见期。

防治方法:1、灯光诱蛾。有条件的地区可用黑光灯或电灯诱杀,一般每公顷麻田装灯一盏。2、药剂防治。当每株麻上平均有幼虫1—2条,虫体长1cm(二、三龄幼虫),同时被害叶出现小孔洞或小缺刻时,必须立即进行防治。可用4%敌百虫粉每公顷喷22—30kg,或杀螟粉每公顷喷15—22kg,也可用50%甲胺磷或90%敌百虫15000倍液喷雾。3、敌敌畏毒棒。用一端剥去皮的玉米杆或高梁杆,吸足50%敌敌畏10倍液制成毒杀棒,10m21根,在7—8月份高温条件下可熏杀大量成虫。

7.6小卷叶蛾。小卷叶蛾又称棉褐带卷叶蛾,俗称搭叶虫或卷叶虫,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在我国南方麻区发生较普遍,食性较杂,除为害麻类外,还为害1759种植物。发生严重的年份,造成麻苗断头、多头,影响麻的产量和品质。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10mm,翅展15—21mm,体黄褐色。前翅黄褐色,中带暗褐色,端纹为暗褐色有三角形斑,前缘作弧形拱起,停息时两翅平放,中带和端纹并合呈字形,雄蛾两翅基斑合并呈三角形的黑褐色纹。卵淡黄色或绿色,扁平,略呈圆形,直径约0.8—1.1mm。卵块多呈椭圆形。老熟幼虫体长12—22mm,淡黄色,头部略带黄色或黑褐色,前胸背板近半圆形,淡褐色,背浅黄绿色。蛹绿褐色或淡褐色,腹部末端尖小,有钩刺4对,中央2对,两侧各1对。该虫在浙江麻区一年发生6代,以老熟幼虫在枯叶残枝上越冬,也能在蚕豆、苜蓿等作物基部越冬,幼虫在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发期。第一代成虫盛发期为5月底—6月上旬。

防治方法:1、诱杀成虫。每公顷麻田设置一盏20W黑光灯进行诱蛾。2、农药防治:掌握在卵初孵盛期喷药,后隔7天再喷一次。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或25%杀虫脒500倍液。3、灭蛾。利用雌蛾诱捕雄蛾,将雌蛾置于诱捕器中,在晚上7时左右用高于麻苗的三角架诱捕器置于田间,按同一顺序方向每150m2放置1只,第二天早晨收回,可诱捕大量雄蛾。

7.7玉米螟。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或蛀杆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在我国麻区发生普遍,食性杂,可为害长果种黄麻及红麻,一般从茎的上部蛀入,蛀孔外部常堆有污黄色虫粪。往往引起嫩头凋萎枯死,或茎杆折断。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15mm,翅展25—35mm,雄蛾黄褐色,前翅内外横线呈黄褐色波状纹,两横纹间有两个褐色斑,外缘有一褐色宽带;后翅淡黄褐色。雌蛾淡黄色,前翅横纹淡褐色。卵扁平,椭圆形,长1mm,短径约0.8mm,初产时乳白色,后为淡黄色。卵块为4列鱼鳞状排列,呈不规则或带状。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头深褐色,体背多为淡褐色或灰褐色,背线暗褐色而明显,前胸淡黄褐色,中后胸背面各有4个毛片。腹部1—8节,背面前方有4个较大的圆形片排列成一横行,后方有2个小毛片。雄蛹体长15—16mm,雌蛹体长18—19mm。长纺锤形,黄褐色。臀刺末端有一束5—8根的钩刺。玉米螟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不同而异,长江流域一年3—4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杆和高梁杆中越冬,也可在麻类和谷子杆以及野生植物苍耳、红蓼上越冬。幼虫为害黄麻、红麻的盛期在7月上旬—8月中旬。长果种黄麻严重,其次为红麻,圆果种黄麻为害较轻。

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虫源。在越冬蛹羽化前,把玉米杆、高梁杆以及茭白残株等处理干净,以消灭潜伏其中的越冬幼虫或蛹。2、灯光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着重诱杀越冬代及第一代成虫,以减少麻田成虫产卵量。3、药剂防治。在春玉米和黄麻、红麻混种区,可用1%1605乳油,1%西维因喷雾或1.5%辛硫磷颗粒剂撒于玉米心叶内,以消灭其上的幼虫。4、种植蕉藕诱杀。利用麻田附近的田边地角种植蕉藕,可诱集玉米螟大量产卵,卵孵后幼虫不能成活。5、田间熏蒸。用80%DDV乳油浸泡玉米杆或高梁杆制成毒杀棒,于成虫盛发期均匀地插在麻田内,每10m2插一根,熏杀成虫效果良好。药效能维持10—15天,每公顷需药剂2kg

此外,麻田的害虫还有灰蜗牛、野蛞蝓等,具体描述及防治方法在此从略。

8、黄麻纤维的收获

收获过迟或过早对黄麻纤维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很大。因此,掌握适期收获是保证黄麻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麻株进入现蕾期后,主茎不再伸长,但纤维仍在继续分化、发育,纤维素继续积累,而且速度较快。经测验,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如早收1天则减产50—80kg/hm2。收获过早,不仅纤维产量低,而且纤维成熟度差,强力小;收获过迟,虽然纤维产量高、强力大,但木质化程度高、质地粗硬、色泽差,且因沤麻期间水温低而影响沤麻质量。

适宜的收获期,要根据黄麻品种的熟期及耕作制度而定。一般长果种黄麻在花多果少、圆果种黄麻在盛花初果期间收获,产量较高、品质较好。据调查,浙江萧山麻区的长果种、圆果种适宜收获期为915—25日、9月底—10月上旬;广东、福建等省南方麻区适宜收获期为8月上旬(立秋前后),套种水稻的可在8月下旬处暑前收获,套种秋花生或秋薯的适宜收获期可延迟到处暑后1周左右收获,这样有利于提高黄麻产量。

黄麻的收获方法:因各地栽培条件而异。浙江、广东等省麻区多采用拔麻法;湖南、湖北、福建等省麻区多采用砍麻法。砍麻要用快刀齐地面砍,不留麻桩,减少浪费。拔麻或砍麻均应注意把大、小麻分捆、分沤。麻捆不宜太大,每捆30—40株为宜,麻捆太大,捞洗困难。此外,麻捆的松紧也要适度,太紧影响麻皮发酵均匀,太松容易散捆,不便搬运。麻株要及时下水沤浸,防止曝晒,影响发酵均匀度。

9、黄麻的轮作与套种

9.1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提高黄麻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据调查,轮作黄麻产量为4170.45kg/hm2,而连作黄麻仅为3303kg/hm2,轮作比连作增产26.26%。轮作具有以下作用:

9.1.1减少病虫害。在连作条件下,有的病害不易防治,如黄麻的炭疽、立枯病,长果种黄麻生长后期的茎斑点病以及其他真菌或细菌性病害,其菌核和菌丝一般都能在土壤中腐生或随病株的残余组织在土壤中越冬,待来年连作黄麻时再入侵麻株,导致黄麻在连作的情况下病害逐年加重。如果黄麻能在一年内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或每隔一年或几年与水稻及其他旱作物轮作,则为害黄麻的病菌可能在轮作情况下失去了生存繁殖条件而灭亡,使黄麻病害基本上不再发生。

9.1.2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黄麻与其他作物轮作,由于前后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要求不同,前后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及收获后贮存在土壤中的植株残余有机物的理化成分等有差异,从而可以相应地调节土壤营养条件,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达到黄麻及前后作物双丰收。

9.1.3减少田间杂草。由于在黄麻轮作田土上前后作物的杂草种类、除草及耕作措施不同,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或消灭黄麻种植期的杂草。旱地杂草不能在淹水条件下生存,经过稻麻轮作后黄麻田上的杂更会显著减少。

9.2轮作的方式。在广东、浙江、福建等主产麻区,一般实行稻麻轮作。但应注意,稻麻轮作在同块地上不宜连续超过3年,因为稻后土壤粘重,不利于黄麻壮苗、早发,晚稻收后还必须深耕多耙,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风化,以利黄麻明春的生长。此外,还有黄麻与旱粮(大豆、玉米)轮作、棉麻轮作、黄麻与蔬菜、药材轮作等,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与棉花轮作应注意植棉密度与控制施肥量,否则麻后种棉易引起棉株徒长、棉铃晚熟,落桃多,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9.3套种。套种是立体农业措施之一,它利用作物高矮杆的不同特点,错开生育阶段进行套种,套种能克服前后作物之间在季节上的矛盾,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能,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在我国各麻区,套种的主要类型有:

9.3.1春粮与黄麻套种。这种套种制度在浙江麻区广泛采用,好处是能增种一季春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沟边春茬(大麦、小麦、油菜)、畦中绿肥,翻埋绿肥套种黄麻。这种套种方式一般每公顷可收大麦或小麦2600kg左右和鲜绿肥6—8t。于4月下旬收获大、小麦以前,先把绿肥翻埋作基肥,然后在原绿肥地上播种黄麻。黄麻幼苗期由于有大麦或小麦在两侧作屏障,如遇早春冷空气,可以受到保护。缺点是麻苗易形成船蓬麻影响以后生长。阔畦横条播春麦,行间套种黄麻。春粮收获前,于4月底5月初在麦行间套播黄麻,畦宽2m左右,大、小麦横条播,行距40cm左右,这种套种方式,一般可收获大麦3000kg/hm2左右,黄麻也可适时播种,但麻苗因受严重荫蔽,生长慢,应于春粮收获后加强麻苗的肥水管理,促进黄麻生长。

9.3.2稻底麻。广东、福建多采用早稻黄麻晚稻的方式。其作法是:先育好麻苗,于早稻抽穗扬花前把麻苗移栽在稻行间,早稻收获后对黄麻进行肥水管理,立秋到处暑收麻后插晚稻。

9.3.3花生底麻。花生套种黄麻是粮、麻、油三丰收的好措施。其具体作法是:畦面式套种,畦宽1.3m,畦沟33cm,花生行株距26.7×13cm,行间套种黄麻,每公顷套种27—30万株,黄麻收剥后插晚稻。此外,玉米套种黄麻也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在栽培技术上要掌握好品种搭配,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等。

9.4套种麻的主要栽培技术

9.4.1品种的选择和搭配。要求上熟为下熟、下熟顾上熟,熟熟为全年,统筹兼顾,作好品种的选择与搭配。套种黄麻的水稻、麦类、油菜、花生、玉米等作物品种,要求茎杆矮而直立,挺拔坚硬抗倒,株型紧凑,耐寒、抗病、抗虫、早熟高产,品质优良。黄麻要选用耐湿、耐肥、抗倒的中晚熟品种。

9.4.2规格配套,合理密植。套种麻播种方式、规格和密度,对前后作物共生期复合群体结构和产量影响很大。一个良好的稻麻复合群体结构,必须是两种作物株间透光较好,既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又促进群体的增长。

9.4.3适时套种套栽。套种套栽时间对黄麻全苗、壮苗、早发、前后作物的产量关系极大,须合理调整播期,严格控制前后作物共生的时间,将前作对黄麻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麻与粮油作物套种的,麻苗与粮食作物的共生时间控制在15—20天之间。套种前,须施足基肥、深中耕、除尽杂草,扶理好前作。稻底麻一般在水稻抽穗前7—10天移栽黄麻为宜,移栽时苗高65—70cm,苗床期40—45天。

9.4.4施好促根肥。粮、油、麻套种的特点是茬口多,密度大,总产量高,对肥料的要求也高。因此,增施肥料,合理施肥是确保季季增产的基本措施。而在共生期间,施好黄麻促根肥是解决前后作物争肥的有效措施。试验表明,割禾前每公顷施足根肥硫酸铵75kg,比不施的黄麻增产17.5%,水稻增产6.8%,施硫酸铵比尿素好,氮磷钾配合施比单施氮肥好。

9.4.5育苗移栽。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前后作的收获和播种在季节上矛盾突出。育苗移栽是解决这个矛盾、实现粮、油、麻全面丰收的有效措施。浙江麻区把尚未收获的前作小麦、油菜、蚕豆地上套种黄麻,改为育苗移栽,提高了全田各种作物的产量。广东湛江麻区实行的黄麻、晚稻、甘薯一年三熟制,甘薯收获期是谷雨后,黄麻播种适期是春分至清明,如果将甘薯提早到清明收获,则甘薯减产70%以上,如果将黄麻播推迟到谷雨,则黄麻减产20%以左右,黄麻的适播期与甘薯的收获期矛盾很大。为此,黄麻在清明前后育苗,谷雨收获甘薯后移栽黄麻,夺取了甘薯、黄麻双丰收。

9.4.6套种麻的收获。套种黄麻适时收获,纤维产量高、品质好,广东麻区从立秋至处暑,每延迟一天收获,每公顷可增产干麻皮70—80kg,故处暑立秋收获的增产38%。但推迟收麻影响后作的播、插季节,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措施有:麻收三边,即边收麻、边整地、边播插后作;搞好品种搭配;后作为晚稻的,采用两段育秧法,延长晚稻的生长期,推迟黄麻收获期,实现粮、麻双丰收。

10、江湖滩地黄麻栽培技术

我国南方江湖沿岸易涝滩地面积很大,冬种蚕豆、油菜均能保收,但夏秋常遭洪水淹涝,种植粮、油、棉作物均不保收。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等省一些地区先后利用江、河、湖泊沿岸的易涝滩地种植黄、红麻,大大提高了保收效益,为黄、红麻生产开辟了新的基地。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如下:

10.1选用抗涝抗淹品种。据观察,在淹没麻梢的情况下,长果种黄麻的抗淹能力大于圆果种黄麻。因此,根据各地洪水发生的早晚,选用不同品种非常重要。在洪水发生较早的地区,以选用长果种品种为宜。反之则选用圆果种品种。

10.2选地种麻.湖洲滩地的面积很大,但不是全部都能种麻。实践证明,选择下列三个条件之一的湖洲滩地种麻,一般是保收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次连续淹水时间不超过去12天者;冬季种植油菜、蚕豆能保收者;海拔高度高于当地7月份的平均水位者。

10.3灵活掌握播期、躲避洪水。在洪水发生较晚的地区,应适当早播、早管、促早发,使洪水来到之前,促使麻株能长到一定高度,增强抗淹能力,确保丰收。在洪水发生较早的地区,水退后可在泥浆上播种或异地取苗移栽,并加强培管创高产。

10.4苗期管理抓四早。早护理前作。如前作为蚕豆、油菜,套种前必须把前作植株扎起来,防止荫蔽麻苗。早除草。外洲滩地草害严重,及时除草,保证麻苗正常生长,是外洲滩地避洪保收的重要措施之一。早追肥。要看苗追肥,防止用肥过多,否则麻株生长过旺,遇洪水容易发生断头。一般麻苗在1—2片真叶时,每公顷施尿素37—60kg,苗高6—10cm时,每公顷施硫酸铵75—110kg,弱苗多施、壮苗少施。早间苗、定苗。麻苗现真叶时,要间掉堆苗,苗高5—9cm时,间第二次苗,6月上旬定好苗,每公顷留苗30—37.5万株。

10.5水退后的麻田管理。其主要措施有:及时清除沉积在麻株茎叶上的泥浆,以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水退后如遇晴天,麻株会严重亏缺水分,因此必须及时浇水灌麻,增加麻地湿度,防止死麻;水退后,趁淤泥未干时追肥,每公顷施硫酸铵75—110kg,促苗返青,缩短恢复生长时间,加速麻株生长;水退后,积水严重的麻田必须及时开沟沥水,排除渍水,防止积水死麻;水退后,结合开沟沥水,对麻田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清除冲积物,护理好被水冲倒或被冲积物压倒的麻株。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