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麻别名洋麻、槿麻、钟麻等,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草本纤维作物。我国栽培红麻的区域非常广阔,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除青海、西藏外,在北纬47o度以南各省(区)都有种植。各地在栽培技术上已形成了模式化栽培,现综合整理如下:
1、播前准备与苗期田间管理
1.1深翻耕、细整地。深翻耕、细整地是实现高产的基础。深翻细整有利创造疏松、深厚的耕作层,促进根系发育,增强红麻抗风抗倒能力。各地深翻的经验是:北方麻区春旱严重,保墒十分重要,采取秋季深翻,耕深20—25cm,耕后冬浇。秋季早翻耕有利于土壤风化,释放养分,贮水保墒,防病治虫,减轻或消灭杂草。无灌溉条件的农田,秋翻后要立即耙耱保墒。秋耕宜早宜深,早春解冻后耘耙整地。春季土壤细整细耙,有利苗齐苗壮,早生快发。据调查,精细整地、墒情好的麻田,每公顷出苗数可达75万多苗,而整地粗、跑墒快的地块,出苗少,每公顷仅有27万苗。所以早春解冻后要及时耘耙细整,做到上松下实,底墒充足,以利一播全苗。
南方麻区一年多熟,春雨较多,不宜秋耕。一般春耕时都抢晴翻耕,深度15—20cm,耕后及时疏通排灌沟渠。湖南、广西麻区采用春季深耕细整地,做深沟高畦,使畦面土细平整,以利排水保苗,减少病害。浙江麻区复种指数高,套种结构多种多样,多数采用麦麻套种或麦麻绿肥套种。凡套种绿肥的麻田,春耕之前,在绿肥地上喷施农药,消灭金龟子和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播种夏麻要做到“四快”:即快收麦、快中耕、快施肥、快播种,力争抢季节早播。南方在油菜、小麦、蚕豆行间套种红麻地,不能翻耕整地,只在前作行间进行深中耕,之后播种,待前作收获后,及时灭茬中耕、追肥,促进麻苗健壮早发。
1.2轮作与套种。据试验调查,长期重茬,会引起土壤养分失调,地力下降。实行轮作可以起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作用,以提高地力。另一方面,连作红麻立枯病、炭疽病菌残留量多,还容易造成死苗烂种,以至缺苗断垄严重,降低产量。
红麻套种与间作是挖掘土壤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上粮、麻产量的有效途径,其经济效益显著。我国南方麻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耕作特点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不断改革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一套红麻间种、套种方式,现简要叙述如下:
1.2.1夏作物套种红麻。浙江是长江流域一年多熟制麻区,红麻多数套种在夏作物行间。夏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蚕豆、油菜等。其套种方式有:红麻前作畦中绿肥、沟边小麦。畦宽1.3—1.5m,4月上、中旬将绿肥翻埋土中作基肥,一般可产鲜草12—15t/hm2,最高可达23t/hm2。4月下旬抢晴播种红麻,5月下旬至6月上旬沟边夏作物成熟,每公顷可收大麦或小麦1500—2300kg,蚕豆低一些,每公顷750—1200kg。这种方式有利红麻早播早发,苗期光照充足,故红麻产量较高,每公顷可达6000kg左右,最高可达7500kg以上。红麻前作为满畦小麦或油菜。畦面宽2.3—2.4m,红麻采用宽畦条播,在夏收作物行间套种1—2行红麻,若小麦、油菜行距为60—70cm的,中间套种两行红麻,若小麦、油菜行距为40cm的,则套种一行红麻。这种方式小麦每公顷可收3750—4500kg或油菜可收2250kg。红麻虽迟播迟发,因施肥多,土壤后劲足,每公顷可产红麻5500—7500kg。
1.2.2稻、麻、油一年三熟。南方麻区日照强、气温高,太阳辐射能高,无霜期也长,在以水稻为主的产粮区采用稻、麻、油一年三熟制。
1.2.2.1红麻—晚稻—油菜(或绿肥)。红麻在春分前播种,8月初收获,立秋边抢插晚稻,冬季种一熟油菜或绿肥。红麻干皮产量4500kg/hm2,晚稻产量4800—5000kg/hm2。
1.2.2.2早稻—红麻—绿肥。早稻采用早熟品种于3月初插秧,6月中旬播红麻,11月中旬收获,再间种绿肥。早稻一般4500kg/hm2,红麻5600kg/hm2,红麻种子750kg/hm2。广西是全国红麻种子基地,这种种植方式经济效益较高。若夏麻采用育苗移栽,其纤维产量将更高。移栽方式是立夏红麻播种育苗,早稻收获时苗高20—30cm即行移栽。
1.2.3玉米套种红麻。采用生育期短的早熟玉米品种,选用前期生长较慢,而中后期生长较快的中、晚熟红麻品种,错开播种期,协调套种共生期间的群体与个体生长之矛盾。早玉米在春分播种,宽行点播,行距1m,株距60—70cm,每穴留苗2株;谷雨边套种红麻,一行玉米两行红麻,套种后加强田间管理,早间苗,迟定苗,红麻留苗密度22.5—27万株/hm2,7月初收获早玉米前15—20天,追施红麻长杆肥。玉米收获后,红麻进入旺长阶段,处理玉米杆,防治玉米螟,以免转移为害红麻。据湖南宜章、江苏通州等地调查,一般玉米2100kg/hm2、红麻3150kg/hm2,能获得良好的经济益。
1.2.4花生套种红麻。这是广东省区近些年来发展的一种套种方式。红麻有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其具体做法与花生套种黄麻基本相同。
1.3适时早播争全苗。适时早播是夺取红麻高产的措施之一。早播不仅延长了红麻生育期,使麻株的营养物质积累的时间增长,充分利用光能,使株高杆壮,而且促进红麻早节位纤维的形成与发育,能大大提高麻株的纤维含量,获得高产。
1.3.1确定适宜播种期。红麻种子在适宜温度下发芽快而整齐。播种过早,气温低,日夜温差大,影响种子发芽与出苗,甚至出现烂种。即使出苗也会因晚霜或低温侵袭而死苗;播种过迟,虽然出苗快,但有效生育期缩短,早节位的纤维积累比例少,致使麻株茎嫩皮薄,纤维含量低。
华南麻区早春气温高,断霜早,一般春分至清明播种为宜;长江中下游麻区,春季气温虽没有两广地区上升快,但在4月上旬平均气温亦可达到种子发芽的温度,由于清明前后常出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加之红麻前作未收,除地膜植麻可以适当早播外,露地麻过早播种共生期长,麻苗受荫蔽易发病死苗。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播种期,前作为绿肥的,以4月中下旬播种为宜,前作为蚕豆、油菜、大小麦等迟熟夏作物的,宜采用套种或移栽的办法,变迟麻为早麻。东北辽宁地区以4月25日至5月5日为适宜播种期。
播种时为实现一播全苗,在种子发芽率达80%左右时,每公顷播种量为22.5—30kg。种子若生活力强,发芽率高,质量好,播种量还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少于18kg。
1.3.2播种方法。在北方麻区,有用畜力耧播种的;有用畜力犁开沟,人工撒播的。南方麻区多数是人工开沟,用手撒籽。以上播种方法费工费时。为缩短播种时间,保证播种质量,达到出苗快、出苗齐、出苗匀的要求,目前正推广通用播种机播种。用播种机播种,能达到播期缩短,工效提高,播种质量好,落籽均匀、深浅一致。南方麻区的沙壤土麻地,使用滚筒式简易播种器播种,其效果也较好。红麻播种深度,南方春雨多,以2cm左右为宜,北方常常春旱,播种略深些。
1.4促苗早发。狠抓红麻苗期管理,促苗早发旺长是夺取红麻高产的重要环节。苗期管理的重点是抓全苗,培育壮苗。
1.4.1抓全苗。全苗是高产的基础,红麻播后5—7天即可出苗。但常受人为或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的,必须针对缺苗原因,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一播全苗。遇雨土壤板结,造成“闭气”,致使麻苗难以出土时,要在雨停后及时用浅齿耙或锄头纵横耙碎表土,助苗出土;红麻若出现炭疽病、立枯病为害或地下害虫咬断麻苗时,须采取以药剂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为害蔓延;若土壤墒情不好,种子缺水难以发芽,必须及时灌溉以湿润土壤,但不可大水漫灌而造成闭塞种子。北方春旱又无灌水条件的麻地,最重要的是做好整地保墒工作;要密切关注气候动向,若气象预报春季寒潮频繁的年份,可适当推迟播种。
1.4.2培育壮苗。红麻种子发芽出土后,一个月左右时间是蹲苗发根阶段,麻苗生长缓慢,此段时间须加强田间管理,以利红麻根系发育,促苗早发快长,其主要措施有:早间苗定苗。早间苗、匀留苗、适时定苗是培育壮苗的一环。间苗要早,迟间苗易造成苗挤苗,将形成大量弱苗,难以育成壮苗。壮苗的标准是:出苗一个月内,株高30cm左右,有叶8片,根系发达,茎杆健壮。在早间苗的基础上,早定苗可使麻苗单株营养面积扩大,麻苗早发,根系早盘根、早壮根。具体做法是:齐苗后出现2—3片真叶、苗高4—5cm时进行间苗;苗高10cm左右、出现5—6片真叶时采作三角形留苗定苗。定苗时以等高为主,等距为辅,就地留苗,去密留稀,去弱留壮,去大小留中间,达到留匀、留足的要求,从而在大面积上实现全苗壮苗,降低笨麻率。早中耕除草。苗期早中耕、勤中耕能除尽杂草,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提高土温,降低土壤湿度,防止病虫蔓延。一般苗期中耕3—4次。中耕的原则: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四遍草翻根。第一次中耕在间苗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在定苗后进行,第三次中耕在株高30cm左右,实行深中耕以利保水、保肥和防倒,麻株封行前还可进行一次中耕。红麻在播种后发芽前,可喷施化学除草剂扑草净,可使麻地减少中耕次数而减轻杂草为害,只在旺长初期追肥时中耕一次,既能达到较好效果。具体做法是选无风天或早晨,每公顷用3.75kg扑草净兑水750kg,均匀地喷在土面上,杀草效果很好。排水防渍。红麻苗期耐渍性差,对水反应十分敏感,幼苗受渍,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受阻发育慢,养分吸收能力减弱,致使麻苗发红,生长不良。所以在低温阴雨的南方麻区,应注意防水排渍。此外,追施苗肥也是培育壮苗,促苗早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2、高产红麻的群体结构
2.1高产红麻的生物产量。红麻生物产量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总辐射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最后形成有机干物质的过程。光合作用是一切作物形成产量的重要生理基础。红麻的生物产量90%以上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物所构成。红麻高产问题就是综合农业栽培措施,促进和提高红麻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和转化。可见,纤维产量愈高,形成生物产量愈多,光能利用率亦愈高。
在高产条件下,每公顷生物产量达到22.5t,对太阳能利用率达3.71—3.91%;而产量达9.75t/hm2的生物学主量就突破30t,其光能利用率达5.36%。据高产麻田测定,红麻自出苗至工艺成熟期,平均每生产100kg干皮,积累生物产量为280—300kg。但不同生育阶段对光能利用率不同,形成的生物产量亦有差异。苗期叶面积系数小,太阳辐射能较弱,麻苗光合生产率很低、生物产量积累强度最弱,每天每公顷积累干物质仅5.7kg;旺长期红麻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系数日益增大,此期每日太阳辐射能增加,光能利用率增大,每日每公顷干物质形成达120—150kg;红麻进入旺长盛期,叶面积系数达6—7,太阳辐射能亦达最强阶段,为生物产量形成最高峰,每日每公顷达225—285kg;转入工艺成熟期,太阳辐射能逐日减少,叶片光合效率日益降低,每日每公顷生物产量只有150—220kg。由于红麻生长盛期(在长江流域正值7月底8月初)为生物产量积累最快时期,此期要充分满足红麻对肥料、水分、光照、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为高产奠定基础。
2.2高产红麻的构成因素。红麻纤维产量的构成由株高、茎粗、皮厚、有效株数、笨麻株数、单株纤维重、出麻率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在红麻高产群体结构中是互相制约、又是互相统一。栽培红麻就在于通过对群体结构的合理控制,恰当地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之处于相对的统一,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据调查,红麻若要产干皮7.5t/hm2,其高产结构为:定苗27—30万株/hm2,笨麻率控制在50%左右,收获株高4m以上,茎粗1.8cm左右,单株纤维重22—25g,有效株14.5—15万株/hm2,并能兼收笨麻产量750kg/hm2。
2.3合理密植的理论基础。合理密植是指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使单位面积上有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以充分利用土壤、光能和空间条件,使个体与群体生长协调,获得单位面积上最高的经济产量。
合理密植问题即红麻高产群体结构问题,它是红麻高产栽培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在22.5—3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纤维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超过一定限度(33万株/hm2),其纤维产量又开始下降。以定苗30万株/hm2能获得较高产量,平均纤维产量3705kg/hm2,比密度偏低的22.5万株/hm2或密度偏高的33万株/hm2,增产纤维108kg/hm2,增产14.16%。
红麻栽培的适宜密度范围,受土壤肥力、管理水平、品种类型不同而有差异。从各地高产经验说明,在当前施肥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日益精细的情况下,定苗密度以27—30万株/hm2为宜,部分地区采用麦麻套种方式的定苗24—27万株/hm2为好。
3、红麻栽培施肥技术
3.1红麻营养特点与肥料的吸收。红麻为高杆作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要吸收大量的营养元素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据试验,红麻在不同生育期对营养吸收规律不同。幼苗出土至苗高30cm封行止,此时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反应,以氮素反应最敏感,从植株分析表明,幼苗体内氮、磷、钾三者比例为10:1:4,是氮素生理代谢较旺盛的时期。自红麻封行前至株高2m左右,此期生长量约占全生育期的1/3,已进入旺盛生长阶段,麻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日益增加,对氮素吸收量占总量的61.33%,磷的吸收量占总量的25.28%,钾的吸收量占总量的19.19%。此期每日吸收纯氮18.75—19.5kg/hm2、磷2.55—4.05kg/hm2、钾15.82—20.02kg/hm2。表明此期对氮素的吸收最为敏感,其次是钾素也较敏感,若此期缺钾,麻株会反映出缺钾症,这种生理病害,浙江麻区称为“黄叶病”。此病只有迅速追施钾肥和草木灰才能缓解。此后,红麻进入茎杆的纵向生长与横向生长并重阶段。此期是干物质积累逐渐增多的时期,纤维发育日益加快,叶面积系数达到最大值,7500kg/hm2丰产田的叶面积系数可达6—8。若此期叶面积系数不小于5,表明前期营养不足,尤其是氮素不足,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反之,此期叶面积系数大于8,表明前期施氮过量,群体荫蔽,光合效率下降,不利于碳素的同化作用,造成茎杆发育不良,纤维产量下降。此期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前一段有明显区别:对氮的吸收强度开始下降,氮的吸收量只占整个生育期吸收量的25.28%;而磷、钾吸收量明显上升,磷的吸收量占总量的49.16%、钾的吸收量占总量的53.26%。此期红麻体内的生理代谢,仍处于碳氮旺盛阶段,不过碳的代谢更为旺盛,氮的代谢开始减弱,这一时期施肥要强调“巧施”,要防止氮肥用量过多而造成枝叶生长旺盛,皮、骨发育不良,易引起倒伏。要重视增施钾肥,以加速纤维发育,增进抗倒、抗风能力。做到“促”、“控”结合,实行“看天、看地、看麻”巧施稳长肥。
红麻现蕾开花进入工艺成熟期阶段后,其体内的生理代谢亦由前一阶段氮素代谢为主转入碳素代谢为主,光合产物主要输向茎中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以满足蕾花发育的需要。此时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量明显减少。根据各地高产红麻的施肥经验,要求红麻产量6000—7500kg/hm2时,其实际施肥量为:纯氮300—375kg、磷187.5kg、钾300—375kg,其氮、磷、钾的比例为1.5—2:1:1.5—2。
3.2红麻的施肥技术。近年来,我国红麻产区在施肥技术上提出“施足基肥、酌施种肥、轻施苗肥、重施长杆肥、巧施赶梢肥”的施肥方法,其具体作法是:
3.2.1施足基肥。基肥一般以绿肥、堆肥、厩肥、土杂肥、人粪尿等有机肥为主。基肥可以持续不断地供应麻株生长发育的需要,给根群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北方麻区多在播种前施土杂肥60—75t/hm2,并配施过磷酸钙225—375kg/hm2和150kg/hm2氯化钾;南方麻区播种前每公顷翻压绿肥15t或土杂肥60—75t,播种后再用2250kg/hm2左右草木灰盖种。
3.2.2酌施种肥。因为基肥是以迟效性的有机肥为主,春季气温低,肥料分解慢,而红麻出土后,随着根系的发育和幼苗的生长,需要吸收速效性养分。故播种时酌施少量种肥,对促进幼苗生长有良好作用。尤其是土壤较瘦而基肥施用较少的麻地,种肥效果更显著。一般每公顷用硫酸铵45—60kg或尿素30—37.5kg。种肥用量不能过多,要注意切忌与湿种混拌,以免引起烧种,影响出苗。如果基肥中没有配施磷肥,每公顷也可用75—112.5kg过磷酸钙和150kg氯化钾配合与细肥泥混匀作种肥,对培育壮苗有良好效果。部分地区施用氨水作肥料,但要注意与种子间隔一定距离,且用量不宜过大。
3.2.3轻施苗肥,齐苗以后根群尚不发达,吸肥能力较弱,各地重视施用苗肥。苗肥要轻施、勤施。南方麻区一般施两次苗肥。第一次在首次间苗后结合中耕施用。每公顷用尿素37.5kg,或兑稀薄人粪尿、猪粪水泼施;第二次在定苗时苗高10cm左右,抢晴天施下,每公顷施尿素52.5—60kg兑水或兑人畜粪水浇施。北方麻区苗肥在麦收前定苗后一次施用,结合浇水,每公顷尿素60—75kg或氨水225kg,也可将氨水用氨水耧施入土中。
3.2.5巧施赶梢肥。赶梢肥要“看天、看地、看麻”巧施。土壤肥沃,降雨较多,麻株生长旺盛。这时施赶梢肥就要适当控制氮素肥料,以防止叶片生长过旺,不利群体物质积累和纤维发育。反之,红麻生长较正常,但长势不旺,一般在收获前50—60天时施氮钾赶梢肥。在长江流域麻区,一般在7月底或8月初施下,每公顷用尿素37.5—60kg加氯化钾112.5—150kg/hm2或草木灰1500—2250kg/hm2。这样可保进红麻稳长稳发,增强抗风抗倒能力,有利于茎杆与纤维发育。
4、高产红麻的灌溉技术
红麻的生育发育离不开水,其具体表现在红麻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个方面。红麻生理需水,主要是直接用于红麻正常生理活动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的需要的水。据测定,红麻鲜茎在生育的各个时期,水分占鲜茎重75%——80%,用来保持一定形态和长相,避免失水凋萎;另外,水也是创造有机物质的原料和麻株进行光合、呼吸、蒸腾、吸收、运转等生理过程中物质变化的最好溶媒和体内环境介质。红麻生态需水,主要是指利用水作生态因子,造成一个高产栽培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能起到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调肥的作用。在红麻高产栽培中,必须依据红麻的需水特性,满足其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才能发挥最大的增产效益。
4.1红麻的需水量与灌溉定额的计算
4.1.1红麻的需水量。红麻生产一个单位干物质所需用的水量称为红麻需水量。红麻需水量一般为500—600,即每生产1kg干物质需要耗用500—600kg水。红麻需水量不仅因生长发育时期不同而异,还受外界条件影响而有显著变动。据测定,在麻株旺长阶段的7月早热晴天,麻地日耗水量为75—107t/hm2;而阴雨相间的天气,日耗水量为36t/hm2;若在气温低、湿度大的阴雨天,麻地日耗水量低至16—25t/hm2。旱地麻土0—50cm土层,指标贮水量以稳定在土壤田间持水量80%为宜,即相当183mm水层。
红麻发芽出苗期对土壤水分状况要求严格,0—20cm土壤含水量达20%左右,种子发芽出苗快,生长整齐;若表土0—20cm水分低于18%(粘土),种子难以吸足水分,出苗不齐。麻株进入旺长期,生长速度加快,生理代谢旺盛。据测定,7月份叶片蒸腾强度达13.8—20.6mm/h,比6月中旬增强4—6倍,这一时期在江南正值盛夏,常遇伏旱,土壤缺水阻碍麻株正常生长,生长速度减慢一半左右。因此干旱来临之前,及时灌水,是保证红麻正常生理代谢,促进生长的重要措施。
4.1.2灌溉定额的计算
沟灌定额的确定:麻地日灌水量(A)=耗水量(E)-日地下水上升量(W)
麻地灌溉定额的耗用日数=灌溉定额/麻地日灌水量
A为麻地日灌水量,是指旱期为保持麻株根系始终处于土层指标贮水量的最佳条件下,每天应补给麻地耗用的灌水量;W为麻地每日地下水上升量。
据测定,E值在浙江麻区晴天可取6mm/日,即相当于60t/hm2.日;地下水上升量(W),重旱年可取2.2mm/日(即22t/hm2.日),一般旱地可取3.2mm/日(即31t/hm2.日)。
所以,麻地灌水量应为:(A)=E-W=60-22=38t/hm2.日。
为及时求出科学的灌溉定额和确定灌溉日期,一般在当地雨季结束后对麻地0—50cm土层贮水量作分层测试,分别计算0—30cm、0—40cm、0—50cm各个深度的计划贮水量作为起始数据。
当实测的计划土层贮水量已接近相应层次的指标贮水量时,可参照下表数据,拟定灌溉计划。例如:红麻地计划土层深度0—30cm,田间持水量确定为95%,查表可得沟灌定额为20.3mm,即203t/hm2。
其灌溉定额的耗用日数(n)=203/38=5.4日。按照这个计划,灌溉一次可麻地耗用5天,到第六天0—30cm土层贮水量又将降至土层指标贮水量水平。在麻株旺长期间,当田间持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灌水,否则会影响麻株正常生长。
喷灌定额的计算:喷灌定额R=P+(S+E),S为麻株冠层的截留量:即每次喷到麻株冠层的水分,一般为2mm左右;P为渗入土层的实际水量,即相当于沟灌的A值;E为空气蒸发损耗量,一般为0.3—0.4mm/小时。因此,日喷定额(R)比沟灌定额(A)增加(S+E)2.4mm/次,这部分水量就用于改善麻地小气候。喷灌P=A,从查表可知,按85%田间持水量计划的灌溉定额为6.8mm,喷灌定额R=A+(S+E)=6.8+2.0+0.4=9.2m,即92t/hm2.日。
4.2灌溉的方法与效果。据试验,在湖南丘陵麻区的干旱季节内,灌水1次的,麻株收获时高度351cm,产量5880kg/hm2;未灌水的株高290cm,产量4200kg/hm2。可见,红麻在生育盛期遇旱及时灌水增产效果是显著的。其灌水方法有沟灌与喷灌两种,沟灌一般在傍晚进行,逐畦逐沟灌水,把水灌匀灌透,以不淹畦面,又能使麻地有足够的水分为准。连续干旱可每隔7—8天灌水一次。喷灌不受地形限制,利用灌溉机每天可喷灌1.5—2hm2/台,需水300t/hm2。每次以湿润表土3cm为宜,每隔7天左右喷灌一次,喷灌时间以午喷和晚喷最好。据试验,喷灌比不灌增产16%—17%,比沟灌增产10%左右。
5、高产红麻的激素应用
目前,在高产红麻生产上已进行“化控”试验,并取得一定进展。据研究报道,喷施赤霉素有促进麻茎伸长的作用。使用100—200ppm的赤霉素与100—200ppm的萘乙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使用200ppm的赤霉素红麻可增产20%以上;“一试灵”对红麻脱叶有明显效果,而不影响红麻的纤维品质,在红麻收刈前4—5天,每公顷用含量为18%的“一试灵”30kg配制200倍溶液,均匀喷在叶上,能达到全部脱叶;红麻经〆—萘乙酸和AG3处理,蕾、花、果期有推迟的趋势;红麻应用细胞激动素其种子产量可增加16.09%,而应用生长素和赤霉素种子减产12.62和37.17%,但可增加纤维产量和起到“化控”制种的目的。
6、病虫害防治
6.1红麻炭疽病。该病是红麻上的一种主要病害,是国内检疫对象。症状:种萌发出土前,胚轴可受害腐烂。麻苗出土后,幼茎病斑呈淡褐色,组织溢缩,折倒,干枯而死。子叶感病,产生不规则形边缘呈紫红色的水渍状病斑,湿度大时变褐腐烂。嫩叶感病,开始出现水渍状小斑点,以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紫红色,病叶绉缩畸形。茎上病斑大都发行在顶芽或侧芽上,病斑梭形,中央稍凹陷,边缘紫红色,中间黄褐色,进一步扩展能造成茎折或烂头;花蕾被害后腐烂,不能开花结实。蒴果受害,初呈圆形或椭圆形暗红色斑点,中央呈浅红色。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播前进行种子处理,用0.25%拌种灵、0.8%炭疽福美、0.5%退菌特浸种,每100kg药剂浸17.5kg种子,水温保持在20℃左右,每隔3—4小时搅拌一次,浸泡20—24小时后捞出晾干后再播种。轮作。有病麻地与其它作物轮作一年,能消灭土壤中的炭疽病菌,大大减轻苗期病害的发生。④建立无病留种田。用无病的种子种在无病土中,并用其它作物与有病麻地隔开,可避免该病的发行,所获种子同样无病。⑤加强田间管理。以磷、钾肥为主作基肥,可增加红麻抗病能力。开沟排水,降低麻田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做到雨停地干,造成不利于病害流行的低湿条件。及时间苗,减少相互接触传病的机会,并促进麻苗老壮、提高抗病力。⑥田间喷药保护。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6.2红麻(黄麻)立枯病。该病在全国各麻区均有发生,寄主除红麻、黄麻外,还有棉花、马铃薯、大豆、花生、茄子、甜菜等200种以上植物。症状:罹病幼苗基部呈黑褐色腐烂,病斑处缢缩、幼苗枯萎;成株感病,茎基部病斑呈黑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部环绕全茎并破裂露出纤维。
防治方法:轮作。立枯病菌虽寄主范围广泛,但对不同寄主的反应有差异,与甘薯、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可大大减轻病害。适期播种。播种后如果土壤温度降到10℃以下,则红麻幼芽抗病力大为下降,使病害加重。为达到防病高产的目的,一般在地表5cm土温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因此长江流域以4月中下旬、华北以4月下旬播种为宜。种子处理。药剂处理种子可消灭种子携带的及种子周围土壤内的病菌,对麻苗出土有保护作用。用种子重0.5%的20%稻脚青、40%多福混剂或40%五氯硝基苯拌种,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④喷药防治。红麻出土后遇阴雨天气,应每隔5—7天用90%敌克松原粉500倍液、40%多福混剂800—1000倍液、80%“402”3000—3500倍液喷浇,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6.3红麻(黄麻)根结线虫病。该病在各病区发行严重,对红麻黄麻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据记载有1700多种,包括多种作物、林木和杂草。症状:自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受害,在主根及侧根上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体,有时连接成串珠状或肿胀呈畸形,影响根系吸收功能,引起麻株生长发育不良。虫瘿初为黄白色,表面较光滑而坚实,以后受土壤中某些病菌的侵染而逐渐变褐,最终可致全根腐烂,麻株提早枯死。
防治办法:水旱轮作。由于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所以病地与旱作物进行轮作效果不大,但与水稻轮作有显著的防病效果。加强肥培管理。对无法实行稻麻轮作的麻地,必须加强肥培管理,以促进麻株生长发育,提高抗病性。主要措施为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彻底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及时追施肥料和灌溉等。土壤施药。发病严重的地块,可施30%除线特乳剂37.5—45kg/hm2,或滴滴混合剂375—600kg/hm2。还可试用涕灭威或棉隆等防治。
其他病害如红麻腰折病、红麻斑点病、红麻灰霉病等在此从略。
6.4小造桥虫。小造桥虫俗名弓弓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黄河、长江流域及华南等麻区均有发生,除为害红麻外,还为害棉花和木槿等。幼虫咬食麻叶,仅留主脉和叶柄,常年虫口密度达300条/m2以上,一般减产10%—20%。
形态特征:雌蛾翅展30—32mm,体长14—17mm,触角丝状,黄褐色。前翅黄褐色至暗褐色,翅面内半部淡黄色,外半部淡褐色;外缘中部向外突出折成一角,肾状纹呈暗褐色,环状纹白色褐边,内横线与中横线末端接近,外横线锯齿形而弯曲,后半部模糊。后翅淡褐色。雄蛾略小,翅面颜色较深。卵扁圆形,顶部隆起,底部较平,青绿色,高0.26—0.33mm,宽0.61—0.68mm。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体长21—31mm,头部淡黄绿色或绿色,体灰绿色或黄绿色,背线、亚背线绿色,气门上线灰褐色,中间有白色断续斑纹。毛片黑色。腹足3对,第1对已退化,第2对较小,第3对发达。蛹红褐色,长14—16mm,头顶中央有一乳状突起,臀刺短而宽,两侧延伸为尖细的角状突起,上有3对刺,腹面后缘中央的1对粗长并向腹面,两侧两对较细,黄色,尖端钩状。
防治方法:喷药防治。在8月上中旬三龄前幼虫密度大时,可喷4%敌百虫粉剂22.5—30kg/hm2;或50%马拉松1000—1200倍液。喷粉应在晨露未干时进行,喷雾每公顷药液1200—1500kg。烟剂防治。在红麻生长中后期,喷粉或喷雾效果不佳,可采用敌敌畏烟剂,配方是:80%敌敌畏1500g+烟剂3000g(硫酸铵1875g,干燥细沙125g)+燃烧剂3000g(硝酸铵2份与草糠1份混合),此配量可防治1hm2麻田。方法是:选择晴朗无风的清晨,将配好的烟剂装在口径约15cm、高约25cm的竹筒或铁锅中引火发烟,然后在麻田内穿梭流动放烟,使烟层在麻株中维持20—30分钟,防治效果很好。但桑麻混栽区不宜用,以免影响家蚕生长。灯光诱蛾。7月下旬至8月下旬在麻田进行灯光诱蛾,一盏20W黑光灯一夜可诱杀成虫500—600只,其中未产卵的雌蛾居多。④毒杀棒熏杀成虫(见黄麻桥夜蛾的防治)。
6.5绿草盲蝽。绿草盲蝽俗称打洞虫,属半翅目盲蝽科,分布广,寄主多。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4—4.5mm,宽1.8—2.4mm,淡绿色,触角4节比体短;腹眼灰蓝色,前胸背绿色;半鞘翅长过腹末,革质部淡绿色,近膜质部中央有淡褐斑。膜质部淡褐色,有两个基室。雌虫产卵管褐色,三对足的腿节、胫节及跗节均为淡绿争,胫节内外侧具有淡褐色的刺,爪为黑褐色。卵长约1mm,宽约0.1mm,淡绿色,长袋形,卵帽淡黄色,中央略凹陷而两端略隆起。初孵若虫全体为淡黄色,腹眼鲜红色,共分5龄。老熟若虫体长3.2—3.8mm,宽2.5—3.0mm,触角4节均淡褐色,翅芽长达腹部4—5节,翅尖褐色。
防治方法:狠治第一代越冬代,重点防治越冬卵及早春初孵幼虫。防治第一代虫源田(胡萝卜及蚕豆的留种田),可减少虫口迁入麻田。重点防治第二代,这是控制该虫为害麻田的关键。防治适期在6月底—7月初。可用50%甲铵磷1200—1500倍液、40%乐果800—1000倍液、90%敌百虫1200倍液、20%溴菊酯或20%杀灭菊酯4000倍液均有效。一般掌握百株苗心叶内虫口密度10%左右及为害株15%时进行喷药。
6.6蚜虫。为害红麻的蚜虫在浙江麻区主要有三种:棉蚜、萝卜蚜和桃蚜,均属同翅目、蚜蝌,寄主广、是红麻苗期主要害虫之一。形态特征:三种蚜虫鉴别如下:
棉蚜: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mm,头、胸部黑色,触角6节,比体短,第3节上有5—8个感觉圈排列成一行。翅透明,腹部黄绿色或深绿色,两侧有3—4对黑斑。腹管黑色、圆筒形,表面有瓦砌纹。尾片乳头状,两侧各有刚毛3根。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mm,夏季大多黄色或黄绿色,春、秋季大多深绿色或蓝色,体表有蜡粉,腹管黑色。
萝卜蚜: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4mm,头胸黑色,触角6节,第三、四节浅黑色。翅透明,腹部暗绿色,基部顶端稍膨大,腹管前各腹节两侧有黑斑,腹管后各腹节有一条黑色横带。无翅胎生雌蚜体长0.85—1.7mm,椭圆形,黄绿色或灰绿,体表有蜡质白粉。腹部各节背面有一对淡灰色的斑块。
桃蚜: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8—2.1mm,头胸部黑色,触角6节,除第3节基部淡黄色外,其余为黑色。翅透明,腹部绿、黄绿、褐色或赤褐色,背面有浅黑色斑块。额瘤和眼瘤很明显。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6—2mm,体黄绿、枯黄或赤褐色,并带有光泽,头部额瘤显著,向内侧倾斜。触角6节,较体短,第3、4节无感觉圈。腹管细长向后方伸出。
防治方法:消灭越冬寄主上的蚜虫。在4月份越冬寄主上的蚜虫迁飞之前,用40%乐果乳剂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麻田治蚜。麻苗出土时卷叶率达10%左右时即可进行防治,后期可结合小造桥虫进行防治。以瓢虫治蚜。就地利用和保护蚜虫天敌,尤其瓢虫对蚜虫捕食量大,有明显的抑制蚜害作用,一般瓢蚜比率1:150—200时不必喷药。
此外,红麻的主要害虫还有红蜘蛛、斜纹夜蛾等,在此从略。
7、红麻的收获
红麻适时收获是决定纤维品质好坏,实现丰产丰收的最后一关。据各地经验证明,推行适时收获,精收细剥,分级沤洗等措施,是实现丰产的重要一环。红麻收获过早,纤维发育不充分,皮薄产量低;收获过迟,纤维木质化程度增加,品质差。长江流域麻区以9月下旬收获产量较高,适宜收获期为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淮海麻区适宜收获期为9月上中旬。收获的具体操作见黄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