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国贤等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28   Tag:   点击:
提高苎麻纤维支数的策略与途径

一、提高苎麻纤维支数必要性与紧迫性

苎麻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控制环境污染条件下,苎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提高种植与加工的经济效益。目前苎麻产业向苎麻多途径利用(苎麻替代膜、苎麻饲用、药用、材用、生物修复等多用途)、苎麻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苎麻种植机械化、收获机械化、加工现代化与智能化等)、苎麻纤维利用高档化及弘扬传统麻产品(高档麻纺织品、夏布等传统文化)、苎麻产业清洁化生产(碳排放中和、污染少及环境友好等)等方向发展。高档的苎麻纺织产品需要高质量的苎麻纤维原料作保障。因此,目前重点应开展高纤维支数品种选育及优质苎麻基地建设、苎麻种植与加工机械研制与应用、环境友好型苎麻种植与加工技术等,以突破苎麻产业瓶颈,做大做强苎麻产业。

 

二、影响苎麻纤维支数的因素及提高纤维支数的措施

从参考文献中可知,现有研究表明,影响苎麻纤维支数的因素太多太多,包括品种、不同地域及气候条件(不同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土壤(熟化度、土壤肥力、土壤养分、土层厚度等)、季别(头麻、二麻及三麻)、不同部位(梢部、中部及基部)、栽培技术(繁殖方法、施肥等)、收获时间(提早、适时、推迟收获)、纤维产量水平(高、中、低)、分株力大小(每蔸麻的分株数)等等。

与苎麻品种有关的纤维支数变化:对苎麻种质资源研究表明,苎麻各种质资源纤维支数1000-2000支(三季麻平均)不等,部分甚至达到3000支,但纤维产量较低,不具备推广应用潜力。一般而言,纤维产量与纤维支数是一对矛盾,很难兼顾。即使同一个品种,高产时纤维支数也要低于低产时。一般自然条件下(不灌溉),头麻纤维产量占全年的45-50%,二麻、三麻加起来只占50-55%。一般情况下,头麻纤维支数显著高于二麻、三麻,而且每季麻的梢部纤维支数高于中部,基部最低,所以一般测定纤维支数时均要测定三个部位的纤维支数。一般认为分株力强的品种,茎杆较细,纤维支数较高,因株数较多也能够获得比较高的产量(这也许是湖北阳新苎麻纤维支数较高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种植的主要是华苎系列的苎麻,这些品种的分株力特别强)。

与土壤及生长环境有关的纤维支数变化:一般认为,温度与湿度适宜,土壤深厚与养分充足,有利于苎麻生长,特别是高海拔山区,云雾缭绕,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元素,苎麻缓慢生长,苎麻纤维支数较高(详见“苎麻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与栽培有关的纤维支数变化:繁殖方法对纤维支数的影响非常大,使用种子繁殖的苎麻,其后代必然产生变异(粗细、开花颜色等),其纤维支数个体差异大,严重影响纤维品质。因此应该鼓励麻农使用嫩梢扦插繁殖、切芽繁殖、分蔸繁殖等无性繁殖。对缺少种源的新扩麻区,如果采用种子繁殖,可选用种子变异较小的品种。一般认为氮素能够显著提高纤维产量,但显著降低纤维支数,因此应该氮肥与磷、钾肥及有机肥配合施用,避免过多施用氮肥。收获期对苎麻纤维支数影响也非常大,适时收获(黑杆1/2开始收获,最佳是黑杆1/3),如果推迟收获,每天可降低纤维支数50-100支。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影响苎麻纤维支数的因素主要是品种、生长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提高苎麻纤维支数的措施:

1)培育及选用纤维支数较高、分株力特别强、纤维产量较高、抗性较强的苎麻品种;(2)提出适宜苎麻高纤维支数种植的区域及地形地貌;(3)尽量采用嫩梢扦插等无性繁殖方法扩大苎麻种植面积;(4)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及合理水肥运筹;(5)完善机剥麻标准,机械剥麻,适时收获。

 

三、提高苎麻纤维支数的政策与建议

1、高纤维支数苎麻品种选育及优质苎麻基地建设与行动方案

2、苎麻品种区域化与优质苎麻基地建设

3、完善机剥麻标准,实行优麻优价

4、建立优质高纤维支数苎麻种植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苎麻等麻类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一、土壤生态环境

土壤、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等生态因子对麻类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优质苎麻良种大庸黄壳麻引种至洞庭湖区后并不完全表现为优质;高产品种芦竹青、黄壳早从湖区引种至丘陵山区后产量大幅度下降。

一般认为漫射光多,空气湿度大,背风向阳,土层深厚的地形地貌有利于苎麻产量、品质的提高;山丘区的山脚、山窝、谷地,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苎麻生长好;而山顶、陡坡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易遭风害及干旱,麻株生长矮小,产量低。

海拔高度影响苎麻的品质。秦光玺的研究表明,在一定海拔高度内,苎麻单纤维支数与海拔高度成正相关。李元源等(1985)对高海拔的湘西地区与低海拔的洞庭湖区苎麻纤维支数进行分析比较,也得出了上述一致的结论。认为山高云雾多,漫射光线也较多,是苎麻单纤维支数较高的主要原因。

遮荫能提高苎麻的单纤维支数。杨锦莲(1986)等试验结果:自然遮荫或人工遮荫都能使纤维细胞变薄,从而提高苎麻单纤维支数。头麻的纤维支数一般高于二、三麻,可能是因为头麻生长季节常为阴雨连绵天气,自然遮荫的结果。

植树造林,能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麻类作物抗风抗倒伏能力,从而提高产量。沅江市土肥站(1981)对苎麻研究表明,林带带距为2H时产量最高,带距为15H时显著减产。

湖南沅江是著名的“苎麻之乡”,位于洞庭湖中心,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具有显著的湖泊效应,苎麻的高产优质自然与它优良的生态环境分不开。

二、土壤类型

各种麻类作物都有适宜种植的土壤即常称的“土宜”,苎麻品种黑皮蔸、黄壳早、芦竹青适宜种植于湖区潮土上,而黄壳麻宜种于山丘区板页岩红壤上。芦竹青、黄壳早潮土上产量可达400~500/·年,而在长沙丘陵红壤上仅200~300/·年。

土壤类型对麻类作物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张继成(1979)等对桃源县苎麻调查表明,以潮土产量最高,紫色土、石灰土次之,黄扁沙土、红壤最差。李元源(1984)等研究,种植于古生代板页岩母质上发育而成的扁沙泥土上的苎麻,由于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高,BZnCuMoMn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特别是含有一些稀有元素,品质都非常优良。

三、土层厚度

不同麻类作物对土层厚度要求不同。黄、红麻是一年生麻类作物,它们的侧根多分布于20~60cm土层内,主根入土深度多在50~60cm以上,故土层浅薄的山丘区不宜种植。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麻类作物,对土层厚度要求更高。不同品种对土层厚度要求不同,据此我们还可把苎麻分为三大类:浅根型(如黄壳麻等)、深根型(如黄壳早等)、中间型(如芦竹青等)。

高产苎麻,要有深厚的土层。据李元源(1985)等报道,土层厚度与苎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高产苎麻土层厚度多在66 cm以上,在丘陵地区从丘顶到坡脚,苎麻产量和品质随土层厚度增加而提高。张继成(1979)等也认为,丘陵山区苎麻亩产200~300斤以上,土层厚度至少要50 cm以上。沅江市土肥站(1984)对麻园土层厚度的调查表明:要使苎麻高产耕作熟化层要30~35cm以上。

四、土壤物理性状

良好的土壤物理性状,能协调水、肥、气、热状况,有利于麻类作物生长发育。据李元源(1984)等研究:高产苎麻土壤容重较小,孔隙较多,水分含量适中,土壤三相容积比例适当,要求土壤容重1.2~1.3g/cm3,土壤孔隙度50%左右,土壤含水量22~27%,通气孔隙15~20%左右;低产苎麻土壤容重常大于1.4 g/cm3,土壤含水量大于28%或小于21%,土壤孔隙度小于50%,通气孔隙小于15%,常造成闭气、败蔸或缺水干旱,使苎麻减产。沅江土肥站(1985)研究:高产麻地大多为粘壤或沙壤,容重小,通气性能强,岗地红壤高产地容重为1.3 g/cm3,湖区高产地为1.5 g/cm3,而低产地的容重湖区、丘陵区均大于1.5 g/cm3

五、土壤水分

水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植物鲜重的80%以上是水分,水参与植物体内各种代谢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养分的吸收利用,体内各种生化反应以及植物蒸腾作用都离不开水。

不同麻类作物对水分要求不同,苎麻生长量大,需要水分很多,苎麻生长期间要求雨量在800~1000mm,大气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含水量20%左右或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红麻植株高大,生长又较快,需水也较多,红麻生长期间要求雨量不少于500mm6~8月不少于350mm,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黄麻生长期间最适需水量为550mm,土壤含水为田间持水量的50%左右。湖南省麻科所(1965)观察结果:二、三麻生长期间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麻叶中午就会出现萎蔫现象。苏联研究:灌溉对红麻纤维产量影响很大,灌溉12次的比不灌溉的产量相差5倍。广东华州灌溉试验所(1960)研究结果证明:黄麻产量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土壤含水量大的,黄麻产量就高。在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下,易引起麻类作物贪青晚熟,黄化早衰,特别是对根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如苎麻败蔸等),降低麻类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一麻类作物的不同品种对水分要求也不同,如黄麻圆果种耐渍性较强,而长果种不耐渍;苗期的圆果种比长果种耐旱,而生长中后期的长果种抗旱性显著高于圆果种,所以长果种宜种在旱地、高地,圆果种宜种在水田、低地。

麻类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要求不同,红麻从播种发芽出苗、旺长到成熟,要求的水分增多,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80%。黄麻幼苗期只保持土壤湿润即可,苗高33cm以后,每月最好平均有150~300mm雨量,特别是出苗后30~40天到现蕾、蒴果形成期,更是要补充大量水分。据阳新县水利局(1959)观察表明:三麻生长前期与后期最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0%14~18%,当土壤含水量分别低于15%9%时麻株停止生长。总之,麻类作物需水量,一般苗期不多,中期最大,后期又减少,生长前中期,土壤水分充足,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纤维细胞的增加和伸长;生长后期土壤湿度小,阳光充足,有利于光合生产率提高,使纤维素沉淀增加,细胞壁增厚,提高纤维产量。

不同麻类作物耐渍耐涝能力不同,耐涝能力不同生育期表现不一。黄麻、红麻的耐渍耐涝能力很强,苎麻、大麻等的耐渍耐涝能力很弱,黄红麻耐渍耐涝能力生长中后期显著强于生长前期。据湖南省麻类研究所报道:红麻幼苗耐渍耐涝能力较弱,苗高66cm淹水7天尚能生长,苗高2.3m只要水淹不没顶,麻株仍可在水中生长1~2个月之久;苎麻是宿根性作物,水淹1~2天就可使苎麻败蔸,产量显著下降。据沅江市土肥站研究:高产麻地地下水位较低,丘岗区地下水位高低与苎麻产量无明显差异。但在湖区则有明显差别,主要是渍水败蔸问题,一般地下水位在60cm以下不遭危害。

不同麻类作物耐旱能力不同,而且生长中后期的耐旱能力一般强于生长前期。耐旱能力大小为:罗布麻﹥剑麻﹥红麻﹥青麻、苎麻﹥大麻、黄麻﹥亚麻。旱灾与栽培条件有关,一般施氮过多的情况下容易受旱,而增施磷、钾肥耐旱性增强。增施有机肥料、覆盖、灌溉、浅中耕等都能改善土壤水分状况。郎续纲(1964)、林建国(1985~1987)等的研究结果:三麻秋旱期铺施湖草、绿肥或稻草,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保水抗旱能力加强,表层土壤含水量比对照(不施)增加3~6%,三麻出苗时间比对照提前2~4天,株高及有效株显著增加,三麻可增产6kg/亩左右。施玉明(1982)研究结果:地膜覆盖苎麻,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天气状况下土壤含水量均较为稳定,盖膜的土壤含水量变幅为10~13%,不盖膜的变幅为16~22%,头麻具有保温降湿作用,二、三麻具有降温保湿作用,减少地表径流,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盖膜比对照增产15%以上。

六、土壤酸碱度与盐碱度

苎麻对土壤pH适应性较广,微酸性至微碱性都能正常生长,但以中性为最佳,过酸(pH5)或过碱pH8)都不利于其生长。据久保健一(1949)研究:土壤pH分别为5.5、4.4时,苎麻生长高度分别为1.65m0.43cmSeiko(1954)研究表明:生长于酸性土壤上的苎麻,纤维发育缓慢,纤维细胞数目多而长,产量低;在强碱性土壤pH8.0)上,纤维细胞短而厚,产量也很低;当土壤pH6.0~7.0时,植株生长健壮。生产上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改良土壤酸碱性。据毛旭焰(1987)报道,低丘红壤亩施石灰50kg可增产苎麻9%左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黄麻不适宜酸性较强的土壤上生长,当pH值小于6.6时,要增施钾肥并施用适量石灰。黄麻耐盐碱性较强,并且圆果种比长果种耐盐。土壤中含盐量在0.2%~0.25%的范围内能播种黄麻,超过此范围不能播种黄麻。Singh(1968)试验结果证明:黄麻生长在盐碱土(含盐1000~6280ppm,含氯化物252~1000 ppm)的长果种和圆果种,茎高分别减低86%、98%。

红麻适于在中性、偏碱性的土壤上生长,它对偏碱性的盐碱地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红麻对于盐碱地,只要0~5cm耕层土壤含盐量小于0.25%,就能正常生长;含盐量0.25~0.42%,生长受抑;含盐量0.48~0.52%,苗株受到严重盐害或枯萎死亡。红麻的耐盐碱能力,随着根系的发育和麻株的增高而增强。红麻的耐盐碱能力比黄麻强,在生产上凡轻度盐碱地都可发展红麻生产。

七、土壤养分

麻类作物大部分是高杆作物,生长量大,对土壤养分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宿根性作物苎麻年收3~4次,带走的养分更多。

一般来说,土壤愈肥沃,养分含量愈丰富,麻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就愈高。陈继成(1982)等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含量与苎麻纤维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丘陵山区年亩产200~300斤的麻地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分别为1.6~2.4%、0.10~0.15%;亩产100~200斤的麻地分别为1.0~1.6%、0.06~0.10%;亩产100斤以下的麻地,分别在1.0%、0.06%以下。据肖泽宏(1989)等研究:苎麻高产(150kg/亩·年以上)优质(纤维支数≥1800支)的土壤条件是:土壤水解氮140~200ppm,土壤有效磷45~80 ppm,土壤速效钾175 ppm以上;相应的叶片含氮3.3~3.8%,含磷0.4~0.55%,含钾1.5~2.0%。沅江市土肥站(1986)也得出:高产苎麻地潜在养分和速效养分均高,高产麻地一般全N、全P多在0.1%以上,全K多在2%以上,碱解N、速效钾含量在130 ppm以上;而低产麻地全N、全P多在0.1%以下,全K在1%以下,碱解N、速效钾在90ppm以下。

麻类作物不同生长期对土壤养分要求不同,据严文淦(1983)研究:苎麻头麻苗期要求土壤含NO3-N 1.5~2.5ppm,速效P 15~20ppm,速效K 240ppm;封行后至黑脚期要求土壤供肥水平最高,NO3-N 10 ppm左右,速效P 40 ppm,速效K 240~300 ppm,后期也需保持高于苗期的供肥水平。二、三麻对土壤养分的供肥能力比头麻均高,苗期NO3-N 达15~40 ppm,速效P 20 ppm以上,但对速效K要求较低(180~200ppm);封行至黑脚期要求NO3-N 30~60 ppm,而速效P、K只需15 ppm和200 ppm即可,后期也需保持高于苗期的供肥水平。

土壤养分含量与麻类作物产量、品质的相关性。据李元源(1985)报道:土壤养分在土壤有机质1.8~4.5%、全N 0.086~0.244%、有效磷1.7~54.3 ppm、有效锌0.52~1.86 ppm、水溶性硼0.14~0.54 ppm的范围内,与苎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磷、速效钾与产量也成显著正相关;在相同品种栽培条件下,土壤全K、缓效K、速效K、K/N,水溶性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代换性钙、代换性镁与纤维支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肖泽宏(1989)等的研究也指出:苎麻黑杆期土壤速效钾与水解氮的比值以大于4为宜,土壤水解氮与代换性钙的比值以0.1左右为宜,土壤水解氮与代换性镁的比值以0.7左右为宜,土壤水解氮与水溶性硼的比值以500左右为宜,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与苎麻纤维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铜、锌、硼与纤维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水解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与纤维支数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代换性镁与纤维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苎麻/纤维支数)

[1]龚秋林, 高纤维支数苎麻新品种选育. 江西省,江西省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9-08-12.

[2]李亚玲,崔忠刚,苟云,唐朝霞,张中华.50份苎麻种质资源材料的鉴定与评价[J].四川农业科技,2019(06):31-33.

[3]周俊. 温度对苎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4]邢虎成,揭雨成,周清明,佘玮,揭红东,钟英丽,杨瑞芳,陈建芳.苎麻新品种湘饲纤兼用苎1号选育[J].作物研究,2019,33(03):194-199.

[5]喻志东, “中苎一号”苎麻新品种优质高产种植技术集成研究. 江西省,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05-17.

[6]喻志东,汪剑鸣,刘进法,袁林,刘少华.“中苎1号”三季改四季技术试验与示范[J].中国麻业科学,2019,41(02):66-70.

[7]唐慧娟,臧巩固,程超华,唐蜻,李育君,赵立宁.工业大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对应分析[J].作物杂志,2018(02):52-55.

[8]李亚玲,杨燕,苟云,唐朝霞.苎麻资源材料的纤维支数与生物性状相关性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14):62-63+92.

[9]陈平,庹年初,李莉,熊和平,陈继康,喻春明.中苎系列苎麻品种在武陵山区坡地栽培的比较[J].湖南农业科学,2017(02):22-24.

[10]陈平,喻春明,熊和平,王延周,陈继康,朱爱国.苎麻新品种中苎3号的选育[J].中国麻业科学,2017,39(01):1-6.

[11]林敏荣,潘其辉,龚秋林,王富强,陈晓蓉,陈勇玲,欧阳爱平,刘桃菊,刘头明,朱四元,赵立宁,董志雪.苎麻地方品种资源多样性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16,38(06):268-275.

[12]龚秋林,陈勇玲,王富强,陈晓蓉,林敏荣,欧阳爱平.苎麻新组合赣苎5号的选育[J].农技服务,2016,33(12):21-22.

[13]冷鹃,肖爱平,廖丽萍,杨喜爱,刘亮亮,黎宇.全自动苎麻纤维细度仪的研制[J].中国麻业科学,2016,38(04):167-175.

[14]汤清明,唐守伟,朱四元,刘头明,郝冬梅.2014-2015年国家苎麻品种(系)生产试验总结[J].中国麻业科学,2016,38(03):129-135.

[15]陈小倩. 赤霉素与乙烯利对苎麻木质素代谢的调控与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16]汤清明,唐守伟,朱四元,刘头明,郝冬梅.2013-2015年国家苎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J].中国麻业科学,2016,38(01):9-18.

[17]代小兵.苎麻不同氮钾施肥水平纤维品质的差异[J].湖北植保,2015(06):25-27.

[18]林敏荣. 江西省苎麻地方品种资源多样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

[19]潘兹亮,张丽霞,吕玉虎,王琴,郭晓彦,乔利.红麻纤维品质及产量与种植密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15,37(04):200-205.

[20]白玉超,郭婷,佘玮,刘楠楠,曹诣,肖呈祥,崔国贤.不同配方叶面肥对苎麻产量、纤维支数及败蔸情况的影响[J].中国麻业科学,2015,37(02):80-86.

[21]刘晨晨. 苎麻纤维细度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22]两个苎麻品种[J].湖南农业,2015(02):29+24.

[23]柯爱群,刘献国.江西瑞昌红壤新植苎麻特征与优质高产技术[J].中国麻业科学,2014,36(06):280-283.

[24]黄建英,阮志文.分宜县丘陵苎麻区的气候条件分析[J].科技视界,2014(20):338.

[25]余伟林. 苎麻EST-SSR标记与两个GA响应基因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26]尚丹,马颖杰,邢虎成,薛丽君,马鑫,揭雨成.冬闲地套种蔬菜及蔬菜废弃物还田对苎麻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4,28(01):37-42.

[27]许英,陈建华,栾明宝,王晓飞,孙志民.苎麻优异种质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13,35(06):285-291.

[28]孙丛苇,班晓琳,文鹏卓,戴冕,李兰芝.基于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气象因子对苎麻产量的影响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21):66-69.

[29]陈基权,龚友才,戴志刚,温岚,粟建光,李楠,黎宇.圆果黄麻新品种C2005-43的选育[J].中国麻业科学,2013,35(05):234-238.

[30]曾祥福,崔国贤,欧阳西荣.施肥和密度对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5):146-150.

[31]袁力军. 苎麻棉型纤维纺织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A].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山东纺织工程学会.第三届全国棉纺织行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暨清、梳、精、并专题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山东纺织工程学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13:5.

[32]曾祥福,崔国贤,欧阳西荣.施肥和密度对苎麻营养生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2):90-95.

[33]白玉超. 不同配方叶面肥对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4]梅坤. 苎麻对土壤的适应性和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5]产品抢先看[J].纺织服装周刊,2013(10):31.

[36]展品抢先知[J].纺织服装周刊,2013(08):33.

[37]王平,揭雨成,梅坤.苎麻品质育种研究进展[J].园艺与种苗,2012(12):57-59.

[38]赵静然,郁崇文.用WIRA气流仪测试苎麻纤维细度[J].纺织学报,2012,33(07):17-20.

[39]曾祥福. 施肥和密度对苎麻营养生理和产量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2.

[40]王亮,周精华,邢虎成,白莎莎,李杰.赤霉素和乙烯利对不同性别苎麻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2,26(01):20-24.

[41]丁莎莎,崔国贤,马渊博,白玉超,陈兵兵,郭婷.苎麻营养与施肥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作物研究,2012,26(01):99-102.

[42]杨喜爱,肖爱平,冷鹃,程毅,廖丽萍,聂晴岚.果胶酶水解法检测苎麻原麻胶质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11,33(06):291-293+312.

[43]王亮,周精华,蒋杰,邢虎成,白莎莎,李杰. 赤霉素和乙烯利对雌性苎麻和雌雄同株异花苎麻的影响[A]. 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11:1.

[44]佘玮,丁莎莎,崔国贤,杨廷良,杨瑞芳,陈兵兵,白玉超,郭婷.钙氮配施对湘苎三号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麻业科学,2011,33(05):258-261+266.

[45]周建霞,朱四元,刘头明,汤清明,唐守伟.不同苎麻品种间根际环境的初步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11,33(04):206-209.

[46]周建霞. 苎麻根际环境及其对纤维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47]刘立军,王辉,彭涛,汪波,彭定祥.种植密度和施肥对华苎4号新栽麻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04):675-678.

[48]简海燕,杨秋莲,黄建英. “赣苎三号”苎麻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A]. 中国气象学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10:3.

[49]汤清明,唐守伟,朱四元,刘头明.2008-2009年国家苎麻品种(系)生产试验总结[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05):248-251+274.

[50]刘立军,王辉,彭定祥.苎麻产量和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05):275-281.

[51]汤清明,唐守伟,朱四元,刘头明.2007-2009年国家苎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03):128-134.

[52]熊和平,喻春明,唐守伟,朱爱国,王延周,朱四元,陈平,陈继康.苎麻新品种“中苎2号”的选育[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02):69-72.

[53]朱永爱,刘国荣.编织滤布自身性能对过滤的影响[J].过滤与分离,2009,19(03):34-37+40.

[54]柳红,陈继吾.高品质苎麻生物化学联合脱胶技术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09,31(04):248-251.

[55]耿灏.苎麻产品开发及技改方向研讨[J].江苏纺织,2009(06):44-46+57.

[56]陈安国,李德芳,唐慧娟,李建军.超高产型抗病适应性广的“中杂红316”的选育[J].中国麻业科学,2009,31(03):173-178.

[57]符家平. 苎麻转P_(SAG12)-IPT基因和B_t基因的分子检测及性状考察[D].华中农业大学,2009.

[58]王辉. 种植密度和施肥对“华苎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

[59]钟军,伍波,王坤,孙焕良.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的初步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6):225-230.

[60]石爱菊.通径分析方法在苎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01):68-73.

[61]洪建基,祁建民,王晓飞,徐建堂,刘林锋,李爱青.红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及其主成分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561-564.

[62]张龙云,周建华,吴陵.“涪陵苎麻”的优势及开发策略[J].中国麻业科学,2008(05):245-247.

[63]王成国,谭远友,张尚勇.苎麻生长期与其纤维纺织性能的关系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08(06):21-22.

[64]张加强. 苎麻白叶种与绿叶种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与种质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08.

[65]伍波. 中国苎麻属植物资源纤维结构与性能的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66]孟桂元,孙焕良,刘习中,贺再新,伍波.苎麻新品系R057新麻产量与品质的初步研究[J].种子,2008(04):14-16.

[67]张海星,伍波,孙焕良.苎麻纤维细度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7(S1):693-696.

[68]戴志刚,龚友才,粟建光,陈基权,黎宇,李德芳.引进圆果黄麻新品种区域试验鉴定与评价[J].中国麻业科学,2007(06):313-316+329.

[69]祁建民.介绍两个红麻新品种[J].农村百事通,2007(24):35+77.

[70]汤清明.2004-2006年全国红麻新品种(组合)联合区域试验总结[J].中国麻业科学,2007(03):123-129+157.

[71]徐勋元.都昌市发展高产优质苎麻技术总结[J].江西农业学报,2007(03):119-120+130.

[72]杨瑞芳,崔国贤,郭清泉,郑思乡.苎麻三倍体新品种Tri-1和Tri-2选育报告[J].湖南农业科学,2007(02):29-30+33.

[73]孙进昌.麻类家族添新秀[J].农村新技术,2007(01):27-28.

[74], 苎麻、红麻、黄麻纤维细度(支数)快速测定技术. 湖南省,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2007-01-01.

[75]杨瑞芳.苎麻开花结籽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06(06):306-308+335.

[76]冷鹃,肖爱平,田小兰.苎麻纤维支数的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麻业,2006(04):209-211.

[77]张龙云,陈文,徐志英,崔莉莉.“湘苎二号”引种涪陵后的生物学性状及生产性能研究[J].中国麻业,2006(03):137-140.

[78]李秀萍. 不同基因型苎麻纤维品质性状及其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79]熊和平.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麻业科技发展[J].中国麻业,2006(02):57-60.

[80]廖志强,肖平,于凯然,赖占钧.江西苎麻地方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中国麻业,2006(02):67-70+60.

[81]刘飞虎,梁雪妮,孙学兵,汪剑鸣,刘上信,赖占钧.苎麻新品种“赣苎4号”的选育[J].中国麻业,2006(01):12-16.

[82]郭清泉, 苎麻新品种湘苎3号选育. 湖南省,湖南农业大学,2006-01-01.

[83]汪剑鸣,孙学兵,熊国新.苎麻不同繁殖材料比较试验报告[J].江西农业学报,2005(04):72-74+89.

[84]罗中钦,崔国贤,杨艳春,肖红松.苎麻纤维主要品质性能农艺改良概述[J].作物研究,2005(S1):354-358.

[85]钟安华,谭远友,王成国,黄翠蓉,邹桦.苎麻生长期对纤维结构及品质的影响[J].纺织学报,2005(05):20-22+25.

[86]曲辰. “摩维” 纤维轰动业界 纺织市场酝酿裂变[N]. 经理日报,2005-09-21(A01).

[87]钟安华,郑庆福,谭远友,王成国,张尚勇,邹桦.不同收获期的苎麻纤维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麻业,2005(03):124-128.

[88]杨廷良. 苎麻钙素营养特征及其对纤维产量、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5.

[89]祁建民,陈幼玉,周瑞阳,林荔辉,梁康迳,吴建梅,方平平.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J].作物学报,2005(04):469-475.

[90]刘恒蔚,周瑞阳.苎麻光周期反应与性型多样性及其利用价值[J].湖北农业科学,2005(01):45-48.

[91]吴建梅,林培青,方平平,林荔辉,祁建民.红麻刚刺性状遗传及其与产量品质性状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麻业,2005(01):6-9.

[92]曾维爱,谭济才,崔国贤,杨廷良,罗中钦,肖红松.苎麻化学调控研究进展[J].中国麻业,2005(01):19-22.

[93]陈幼玉,林荔辉,吴建梅,祁建民,周瑞阳.红麻亲本与杂交组合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中国麻业,2004(06):3-8.

[94]张云龙,陈文.重庆市涪陵区大面积推广良种苎麻的经验[J].中国麻业,2004(06):26-27.

[95]王国栋,符国良.益阳苎麻品质百年历史回顾与思考[J].中国麻业,2004(06):44-48.

[96]袁晋龑,黄建英.分宜苎麻品质较高的气候优势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4(03):21.

[97]肖爱平.“苎麻、红麻、黄麻纤维细度(支数)快速测定技术”成果通过鉴定[J].中国麻业,2004(03):21.

[98]曾维爱.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苎麻纤维产量、纤维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4.

[99]粟建光,揭雨成,龚友才,关凤芝,戴志刚,路颖,王玉富,黎宇,许英.麻类优异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J].中国麻业,2004(02):5-8+18.

[100]崔国贤,曾维爱,黄艳宁,李跃平,王中友,杨廷良,罗中钦.复合生长调节剂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J].中国麻业,2004(02):19-24.

[101]肖爱平, 苎麻、红麻、黄麻纤维细度(支数)快速测定技术. 湖南省,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2004-04-11.

[102]孙润军,来侃.原棉性能与细纱比强度之间关系的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01):8-11.

[103]崔国贤,罗中钦,曾维爱,杨廷良.不同苎麻品种纤维物理性能的差异及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麻业,2003(06):12-14.

[104]孙进昌.苎麻新品种[J].湖南农业,2003(20):13.

[105]朱建芳.心献中华——记高级农艺师苎麻专家赖占钧[J].老友,2003(09):8-11.

[106]孙学兵.江西苎麻育种历史、现状与发展分析[J].江西棉花,2003(04):29-31.

[107]宁孝勇,曾厚明.论达州市苎麻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麻业,2003(04):42-47.

[108]陈幼玉. 红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杂种优势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

[109]肖爱平 ,冷鹃 ,李德芳.苎麻纤维细度及其分布自动测定新方法[J].中国纤检,2003(04):30+41.

[110]李晓峰,罗佑新.苎麻纤维细度测试的灰色优化GM(1,2)模型与误差分析[J].应用科学学报,2003(01):25-29.

[111]红麻——红引135[J].中国麻业,2003(01):52-53.

[112]刘瑛.优质苎麻赣苎三号产业化建设技术经济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01):52-53.

[113]朱爱国,喻春明,唐守伟,郭运玲.苎麻主要品质性状研究进展[J].中国麻业,2002(06):8-12+26.

[114]徐俐,周瑞阳,李光明,刘恒蔚.苎麻油纤兼收对纤维产量及单纤维支数的效应[J].作物学报,2002(06):767-770.

[115]刘瑛,潘其辉,孙学兵,彭学渊,赖占钧.苎麻属野生种的研究与利用[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2(04):51-56.

[116]万强. 镁对苎麻产量、品质及其营养特性的影响[A].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省农科院土肥所、福建省农科院生态农业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业厅土肥站、福建省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省农科院土肥所、福建省农科院生态农业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业厅土肥站、福建省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土壤学会,2002:7.

[117]肖爱平,杨瑞林,朱爱国,冷鹃.OFDA细度仪及其在苎麻测试上的应用[J].中国麻业,2002(05):33-36.

[118]杨淼,杨荔.纯麻高支薄型爽丽纱织物的开发[J].四川纺织科技,2002(04):34-35.

[119]洪建基.几个自育红麻品种的特征特性简介[J].中国麻业,2002(04):8-10.

[120]黄小英,刘瑛,李选才,张玲芳.高产优质苎麻新品种赣苎三号[J].中国种业,2002(07):45.

[121]彭学渊,黄小英,刘瑛,赖小萍,赖占钧.苎麻喷施亚硫酸氢钠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科技,2002(04):20-21.

[122]沈金权,杨运林,陈礼甫,黄先军,赵学文,柳德明.立足市情 恢复和发展苎麻生产[J].中国麻业,2002(03):47-49.

[123]肖爱平.苎麻纤维支数与直径的相关性研究[J].纺织学报,2002(03):9-10.

[124]牟琼,吴佳海,陈瑞祥.苎麻刈割对纤维产质量的影响[J].中国麻业,2002(02):11-13.

[125]木子.经济作物新品种(系)简介(十二)[J].致富天地,2002(03):35.

[126]牟琼,陈瑞祥,吴佳海.贵州苎麻种质资源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1(05):21-22.

[127]杜云辉 ,曹幸忠 ,鲍焱.点草成金──记江西省苎麻研究所所长赖占钧研究员[J].中国统一战线,2001(06):13-14.

[128]张兴旺,罗臻,叶祥东. 在规避风险中恢复苎麻生产[N]. 湖北日报,2001-05-10(A02).

[129]朱爱国. 苎麻主要品质性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130]刘上信,伍琦,曹美娥.大力发展优质苎麻 培育上高特色支柱产业[J].江西棉花,2001(02):25-26.

[131]郭清泉,胡日生,孙焕良,周清明,杨瑞芳,王林辉.苎麻胶质的基因型差异与成因及育种中利用研究.苎麻胶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基因型差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5):340-342.

[132]施继卫,李宗道,蒋建雄,杨燕.苎麻杂种优势及其亲子相关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5):343-346.

[133]孙学兵,邹娟萍,闫抚英.苎麻新品种──赣苎3号[J].江西棉花,2000(03):35-38.

[134]牟琼,陈瑞祥.贵州苎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中国麻作,2000(02):13-15.

[135]何峰,苗金燕,赵思毅,杨锡波,谢正伟,涂全德.苎麻苗期封行期植株营养诊断及调节施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01):27-32.

[136]张福泉,蒋建雄,李宗道,郑思乡,周光宇.棉花DNA导入苎麻引起变异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01):107-109+115.

[137]施继卫,杨燕,任小松,李亚玲.苎麻杂交组合纤维支数的分离变异研究[J].中国麻作,1999(04):8-12.

[138]尹继中.江西省苎麻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讨[J].中国麻作,1999(04):32-35.

[139]赵崇耀,李建设,舒志明,卢宽喜.秦巴山区苎麻资源评价[J].西北农业学报,1999(04):116-118.

[140]陈瑞祥,刘正书,牟琼,龙忠富,熊先勤.全雌性苎麻种质创新及性别表达与遗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1999(05):5-8.

[141]刘飞虎,梁雪妮,张寿文,吴小林,潘其辉.土壤条件与苎麻农艺性状形成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麻作,1999(03):30-34.

[142]肖爱平,汪洪鹰,杨瑞林.苎麻纤维支数与直径关系回归模型优化[J].中国麻作,1999(03):43-45.

[143]刘飞虎,梁雪妮,汪怀建,吴小林,潘其辉.气象条件对苎麻产量品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99(03):16-19.

[144]洪建基,甘勇辉,陈福寿,李美珍.红麻新品种闽红298的选育[J].中国麻作,1999(02):10-14.

[145]陈瑞祥,刘世凡,龙忠富,吴佳海,牟琼.毕节高支数苎麻资源研究与利用[J].中国麻作,1999(02):15-21.

[146]余红生,朱国荣,龚云斌.“井竹”枝繁叶茂节节高——记前进中的江西苎麻纺织集团有限公司[J].价格月刊,1999(04):37-39.

[147]牟琼,陈瑞祥,龙忠富.毕节高支苎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J].种子,1999(02):30-31.

[148]梁雪妮,刘飞虎,张耐根,黄油生,张寿文,曾晓春,刘隆旺.复合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增产增质的机理初探[J].中国麻作,1999(01):33-37.

[149]祁建民,李维明,吴为人,林荔辉,林培青,卢勤,郑云雨.红麻种质资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麻作,1999(01):44-45.

[150]吴佳海,牟琼,龙忠富,陈瑞祥,刘世凡.毕节高支苎麻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J].遗传,1998(S1):144.

[151]刘飞虎,梁雪妮,张寿文,汪怀建,吴小林,潘其辉.主要环境因子与苎麻产量品质关系研究[J].中国麻作,1998(04):15-21.

[152]罗素玉,唐守伟.苎麻核诱变育种技术及效果分析[J].核农学报,1998(06):18-22.

[153]吴佳海,韩永芬,牟琼,龙忠富.桐梓空秆麻的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土壤肥料,1998(06):29-31.

[154]孙学兵.苎麻多个数量性状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J].江西棉花,1998(05):38-41.

[155]刘飞虎,梁雪妮,刘隆旺,张寿文,黄由生,曾晓春,张耐根.苎麻化学调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03):42-48.

[156]刘飞虎,梁雪妮,汪怀建,吴小林,潘其辉.气象条件与苎麻农艺性状形成关系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03):49-53.

[157]陈廷.纺纱厂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J].国际纺织导报,1998(03):10-14.

[158]赖占钧,孙学兵,邹星国,潘其辉,赖小萍.苎麻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B232的选育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8(02):2-7.

[159]姜繁昌.龙舌兰麻纤维性能研究[J].北京纺织,1998(03):52-55+60.

[160]吴佳海,陈瑞祥,牟琼,龙忠富.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模糊评分法在苎麻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麻作,1998(01):16-18.

[161]牟琼,刘世凡,陈瑞祥,吴佳海,龙忠富.毕节高支苎麻生态条件调查总结报告[J].中国麻作,1998(01):35-36.

[162]范建琼,刘德华,龙卫红,沈迪辉,李梦初,谭志忠,曹建英.红壤旱地苎麻施用镁肥试验简报[J].中国麻作,1998(01):37-38.

[163]李新,陈世德,赵玉梅,熊常才,李景柱.鄂苎1号的特性及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1998(02):32-33.

[164]刘飞虎,梁雪妮,刘隆旺,黄游生,曾晓春,张耐根,张寿文.苎麻全程化控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1998(01):24.

[165]刘世凡,陈瑞祥,龙忠富,吴佳海,牟琼.毕节高支苎麻的利用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7(S1):61-65.

[166]潘其辉,赖占钧,邹园秀,赖小萍,黄小英.江西黄、红麻种质资源研究与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1997(04):83-87.

[167]吴佳海,牟琼,龙忠富,陈瑞祥.贵州坡耕地适宜苎麻品种的筛选[J].耕作与栽培,1997(05):45-46+66.

[168]王爱云,田煦.螯合稀土——硼在苎麻上的应用研究[J].作物学报,1997(05):597-602.

[169]郑长清,张波,林华如,刘素纹,舒金树,饶均四.神农架及三峡地区苎麻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与利用[J].中国麻作,1997(03):1-4+8.

[170]邹星国,孙学兵.苎麻“圆叶青”在江西苎麻育种上的评价及其应用[J].中国麻作,1997(03):16-17.

[171]方至.湖南山区发展苎麻的气候生态环境优势[J].山地研究,1997(03):173-177.

[172]龙忠富,刘世凡,陈瑞祥,吴佳海,牟琼.提高毕节高支苎麻产量的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1997(04):29-31.

[173]潘其辉,黄小英,赖小萍,袁卫红.苎麻喷施植物动力2003液肥的增产作用[J].江西农业科技,1997(04):22-23.

[174]孙进昌.麻类新品种——湘杂苎一号、湘黄麻三号[J].中国农村科技,1997(07):19.

[175]彭纯瑾,张迁西,袁卫红.苎麻新品种89-12的选育[J].江西农业学报,1997(02):12-16.

[176]罗素玉,唐守伟.苎麻新品种“圆叶青”的优良特性与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麻作,1997(02):11-15.

[177]施继卫,杨艳.苎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麻作,1997(02):44-45+47.

[178]孙进昌.如何提高苎麻品质[J].中国农村科技,1997(06):9.

[179]孙连昌.苎麻新品种圆叶青的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1997(04):12.

[180]肖之平.丘陵山区苎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7(02):21-24.

[181]龚友才,李德芳,谭石林,郭安平,陈再华,邓国雄.1993—1994年湖南省黄麻区域试验总结[J].中国麻作,1997(01):9-12.

[182]陈瑞祥,刘世凡,吴佳海,牟琼,龙忠富.毕节高支苎麻资源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麻作,1997(01):13-16.

[183]易梁生,王国栋.从益阳苎麻十年高产稳产的技术动因谈今后发展策略[J].中国麻作,1997(01):46-48.

[184]孙学兵,邹星国.江西苎麻种质资源及其利用[J].江西棉花,1997(01):34-37.

[185]王桂兰,关晓媛.罗布麻纤维细度试验方法的探讨[J].纤维标准与检验,1997(02):18.

[186]陈世德,李新,赵玉梅,熊常才,李景柱.苎麻新品种“鄂苎一号”选育研究[J].中国麻作,1996(04):1-3.

[187]孙学兵,邹星国.模糊综合评判在苎麻育种亲本选择上的应用[J].中国麻作,1996(04):7-9.

[188]王国栋.苎麻品种圆叶青的产量、品质、抗性及栽培要点[J].中国麻作,1996(04):24-26.

[189]赖占钧,黄小英,赖小萍,金荣堂,蔡秋萍,李健敏.“赣红麻1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1996(06):16-18.

[190]祁建民,李维明,林荔辉,郑云雨,林儒明,卢浩然.黄麻种质资源数量分类研究[J].作物学报,1996(05):587-594.

[191]孙学兵,邹星国.苎麻雄性不育杂交后代的特性[J].作物杂志,1996(05):22-23.

[192]潘其辉,赖占钧,邹园秀,赖小萍.江西黄、红麻优异种质的筛选与利用[J].中国麻作,1996(03):9-12+24.

[193]余德谦,彭定祥.施氮量和栽植密度对华苎2号产量形成及纤维品质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04):328-332.

[194]陈端祥,刘世凡,吴佳海,牟琼,龙忠富.毕节高支苎麻资源的调查研究报告[J].耕作与栽培,1996(04):60-62.

[195]陈瑞祥,刘正书,吴佳海.苎麻良种空秆麻的筛选及开发利用[J].耕作与栽培,1996(04):63-64+66.

[196]朱田斌,刘有明,赖道禄,郭荣生.赣南苎麻品种资源研究报告[J].江西棉花,1996(04):38-41.

[197]潘其辉,赖占钧,邹园秀,赖小萍.江西黄、红麻品种资源研究初报[J].江西农业科技,1996(04):10-13.

[198]1993──1994年福建省圆果种黄麻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J].中国麻作,1996(02):6-10.

[199]龚三龙.开发应用大麻纤维的探讨[J].苎麻纺织科技,1996,19(03):32-35.

[200]陆凯,郁宗文.罗布麻纤维的纺纱初探[J].上海纺织科技,1996(03):24-25+23.

[201]王春桃,黎觐臣,李宗道.我国苎麻品种合理布局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02):117-121.

[202]孙学兵,邹星国.湘苎二号在江西苎麻育种与生产上的应用效果[J].江西棉花,1996(02):39-41.

[203]王春桃,余平,周兆德,欧阳铎声,崔国贤,李宗道.苎麻施钾效应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6(02):67-72.

[204]李远景,李爱青.安徽省苎麻生产现状和生产布局意见[J].中国麻作,1996(01):46-49.

[205]刘飞虎.苎麻杂交一代性状分离变异研究[J].中国麻作,1995(04):7-10+15.

[206]郑长清,张波,林华如.苎麻品种原麻总含胶量的研究[J].中国麻作,1995(04):16-19.

[207]刘桃菊,黄完基,赖占筠.钾对苎麻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影响[J].土壤肥料,1995(06):9-12.

[208]康勇,罗茜,胡筱敏.机织过滤介质及其对过滤过程的影响[J].产业用纺织品,1995(06):24-26.

[209]熊和平,蒋金根,喻春明,郭运玲.苎麻纯系培育和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05):54-64.

[210]牟琼,陈瑞祥,吴佳海,葛慧,杨菲.我国苎麻育种综述[J].贵州农业科学,1995(05):57-60.

[211]胡立勇,彭定祥,杨曾盛,何嵩山.苎麻新品种“华苎2号”的选育[J].中国麻作,1995(03):6-9.

[212]李建强.马克隆值与流量的灰色模型[J].纤维标准与检验,1995(09):37-39.

[213]陈瑞祥,刘世凡,唐成斌, 刘定发,张家.毕节市建立优质苎麻原料基地的可行性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1995(04):57-59+64.

[214]刘国军,王国栋,陈佩琼,汤汉菠,韩志明.从我区苎麻生产历史现状、问题试论恢复发展对策[J].中国麻作,1995(02):43-46.

[215]王春桃,崔国清,宾学谦,孙克达,萧群辉,黎岳峰.苎麻增效尿素研究简报[J].作物研究,1995(02):36-37.

[216]赵建强.用Y145型气流仪测试苎麻纤维支数的研究[J].苎麻纺织科技,1995,18(03):28-30.

[217]陈瑞祥,刘正书,邹淑玖,杨玲丽.苎麻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品质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J].中国麻作,1995(01):10-15+19.

[218]罗明恩.浅谈四川麻类产业[J].苎麻纺织科技,1995,18(02):36-37.

[219]李远景,李爱青,舒一礼,王公明,马新.安徽省苎麻生产发展布局和主要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1994(S2):10-11.

[220]邓丽卿,粟建光,李爱青.红麻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研究与利用[J].中国麻作,1994(04):1-4.

[221]廖晓露.苎麻纤维产量和质量的解剖研究[J].作物研究,1994(S1):1-4.

[222]廖晓露.苎麻纤维产量和质量指标的解剖估测研究[J].作物研究,1994(S1):5-11.

[223]尹邦奇.利用生化指标预测苎麻产量品质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4(S1):28-33.

[224]田煦,王爱云.螯合稀土—硼对苎麻产量品质的影响初探[J].作物研究,1994(S1):34-35+45.

[225]郭清泉,肖之平,杨瑞芳,郭有余,刘飞虎,黎觐臣.苎麻新品种湘苎3号选育及光合作用等特性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4(S1):51-54.

[226]梁雪妮,刘飞虎.苎麻种蔸繁殖与种子繁殖的比较分析[J].作物研究,1994(S1):55-56.

[227]刘飞虎,李娟.苎麻基因资源的光合作用及其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4(S1):61-66+78.

[228]刘飞虎,邓明其,郑思乡,梁雪妮,杨瑞芳.苎麻基因资源纤维产量和品质的解剖学估测研究[J].作物研究,1994(S1):67-72.

[229]崔国贤,刘长远,李贵成,陈学贞,罗运选,汤康恩,周从尧.苎麻规范化栽培研究[J].作物研究,1994(S1):93-101.

[230]郭安平,龚有才,程新奇.黄麻工艺纤维细度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4(06):727-732.

[231]揭雨成,严文淦,王朝云.生态环境影响苎麻产量和品质的机理[J].苎麻纺织科技,1994,17(Z1):60-64.

[232]望仁.苎麻之最(续)[J].纤维标准与检验,1994(10):34+27.

[233]李吉安,肖伯文,庄庆丰,王智姣,陈虎保,朱惠香,黄亚坤,胡国民.苎麻控花试剂PGR_1的应用研究[J].中国麻作,1994(03):17-19.

[234]王春桃,李宗道,余泰万,刘沫生,萧之平, 崔国贤,薛南冬,李贵成,邓明其.苎麻优质高产施肥方案及施用技术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4(04):318-324.

[235]周瑞阳,魏中一,何芷芬,陈官春.光周期钝感全雌性苧麻杂种优势利用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4(03):31-35.

[236]郑云雨,王英娇,祁建民,林培清,卢浩然.黄麻不同生育期收获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麻作,1994(02):29-31.

[237]陈培燕,杨泽新,邹淑玖.ABT生根粉对苎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1994(03):22-24.

[238]薛南冬,李宗道,李元沅.麦饭石在苎麻栽培上应用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1994(03):24-25.

[239]李远景,舒一礼,李爱青,王公明.安徽麻类作物生产布局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02):167-171.

[240]李筱松.浅谈对棉纱单强的认识[J].天津纺织科技,1994(02):31-32.

[241]山东省科技成果选介[J].科技信息,1994(05):40-41.

[242]钟瑞春.几个优良的红麻品种[J].广西农业科学,1994(03):114-115.

[243]陈瑞祥,刘正书,邹淑玖.贵州苎麻种质资源遗传潜势分析[J].种子,1994(02):16-18.

[244]陈瑞祥,刘正书,邹淑玖.贵州苎麻种质资源遗传潜势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1994(02):29-33.

[245]王春桃,郭清泉,徐伟敏,梅汝鸿,崔国贤,李贵成,杨瑞芳,李宗道.苎麻增产菌的选优与推广[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4(01):31-36.

[246]朱谱新,杨昌美,杨声发,谭祖跃,梁阳华.四川优质苧麻的结构和性能研究[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94(01):25-31+52.

[247]林华如,郑长清,黄志辉,张波,罗素玉,臧巩固.苎麻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湘苎6号”的选育[J].中国麻作,1993(04):9-14+38.

[248]任胜云,张秀菊,刘翠娥.苎麻施用稀土的研究[J].稀有金属,1993(06):420-426.

[249]刘飞虎,崔国贤,梁雪妮.不同苎麻品种叶部钾素营养初步分析[J].土壤肥料,1993(05):39-41.

[250]湖南省稀土农用苎麻协作组.稀土施用时期与次数对苎麻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湖南农业科学,1993(04):44-45.

[251]于增.铂漏板控温热电偶测点位置初探[J].玻璃纤维,1993(04):5-7.

[252]施继卫,田仁坤,徐建俊.苎麻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的研究[J].耕作与栽培,1993(04):24-28.

[253]陈瑞祥,罗来尧,邹淑玖.贵州省苎麻资源评价与优良种质[J].作物品种资源,1993(02):10-11.

[254]朱该,魏心敏,徐建俊,魏刚,李祥凤.苎麻新品种“川苎4号”选育报告[J].中国麻作,1993(02):19-21.

[255]胡立勇.苎麻育种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商讨[J].中国麻作,1993(02):22-26.

[256]刘飞虎,梁雪妮.对我国苎麻育种目标之管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03):203-207.

[257]祁建民,卢浩然,郑云雨,陈福强,王英娇,沈诏坤,沈雅宾.黄麻纤维细胞三维结构与纤维品质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麻作,1993(01):18-21.

[258]陈迪宗.“湘红麻2号”的推广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1993(04):41.

[259]周瑞阳.光周期钝感全雌性苎麻特征特性的初步鉴定[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3(01):25-32.

[260]龚友才,郭安平.长果种黄麻主要亲本数量性状遗传变异与多元分析[J].中国麻作,1992(04):1-7.

[261]刘飞虎,邓明其,郑思乡,杨瑞芳,梁雪妮.利用解剖技术筛选高产优质苎麻种质资源的研究[J].中国麻作,1992(04):12-14+30.

[262]吕爱钦.平湖区林带效应对苎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J].中国麻作,1992(04):26-30.

[263]王火明,何嵩山.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苎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麻作,1992(04):39-44.

[264]周瑞阳.苎麻茎形与产量及纤维细度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麻作,1992(03):22-27.

[265]张继成,郑长清,陈瑞祥,刘素纹,陈祥雨,赖占钧,唐兆增.苎麻种质资源抗花叶病鉴定研究[J].中国麻作,1992(03):28-29+49.

[266]丁永祥.苎麻施用杂卤石矿粉试验简报[J].中国麻作,1992(03):40.

[267]张正湘.试论苎麻品种结构的调整及布局[J].中国麻作,1992(03):45-47.

[268]刘飞虎,邓明其,郑思乡,梁雪妮,杨瑞芳.苧麻基因资源纤维产量和品质的解剖学估测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2(04):906-913.

[269]揭雨成,严文淦,王朝云.配施钾肥对苎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J].耕作与栽培,1992(03):52-53.

[270]肖之平.加速优质苎麻基地建设 提高原麻和纺织品质量[J].湖南农业科学,1992(03):1-3.

[271]周裕国.原麻纤维细度分布规律及其合理开发之初探[J].纤维标准与检验,1992(05):23-25.

[272]吕良芽,陈福寿,李美珍.豆花型红麻86/369、86/377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1992(02):15.

[273]杨曾盛,何嵩山,彭定祥,胡立勇,杨志严.苎麻新品种“华苎1号”的选育[J].中国麻作,1992(01):1-6.

[274]张道全,李长和,董长成.鄂西山区不同海拔苎麻生育规律的研究[J].中国麻作,1992(01):12-15+46.

[275]祁建民,郑云雨,卢浩然,王英娇,林培青.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选择指数[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2(03):271-277.

[276]芦耀章,尹继中.关于恢复发展我省苎麻生产的刍议[J].江西棉花,1991(04):37-39.

[277]罗素玉,严文淦,赵立宁,臧巩固,潘昌立,林华如,蒋冬秀,唐守伟.苎麻新品种74—69选育研究[J].中国麻作,1991(04):5-10.

[278]湖南省稀土农用苎麻协作组.不同浓度稀土对苎麻的效应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1(06):32-34.

[279]王朝云,严文淦,揭雨成.苎麻施用钙、镁、硼、锌、铜肥料效果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1(06):33-36.

[280]陈瑞祥,罗来尧.罗甸县苎麻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总结[J].耕作与栽培,1991(05):39-41.

[281]俞琦英,李祖士.黄麻种质资源的模糊聚类分析[J].中国麻作,1991(03):10-14+29.

[282]罗惟希,赖占钧,刘龙娣,赖小萍.不同钾肥用量对苎麻产量和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麻作,1991(03):36-39.

[283]BS 6069 Sec.4.2-1991, 空气质量的表征方法.第4部分:固定废物排放源.第2节:石棉工厂排放废物中纤维支数含量的测量测定法[S].

[284]BS 6069-4.2-1991, 空气质量表征.第4部分:固定废物排放源.第2节:石棉厂排放废物中纤维支数含量测定方法[S].

[285]崔国贤,刘长远,陈学贞,罗运选,李贵成,肖之平,田景青,雷秉乾,王洪开,田志新,邓国雄,汤康恩,周从尧.苎麻规范化栽培综合试验[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04):47-51.

[286]梁雪妮,黄丽华,周咏芝,吴健平,丁达明,罗俊国.苎麻不同品种花叶病抗性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1(04):38-40.

[287]刘和平.论影响苎麻纤维支数的因素及提高措施[J].纤维标准与检验,1991(08):19-20.

[288]科技文摘[J].农业科技通讯,1991(07):38-39.

[289]彭芬根,易振忠,易福根.苎麻新品种(系)品比试验总结[J].江西棉花,1991(02):45-48.

[290]陈瑞祥,罗来尧.贵州省苎麻品种资源主要性状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1991(03):33-35.

[291]邬欲峰.浅谈苎麻杂交育种[J].江西农业科技,1991(04):17-18.

[292]科技信息[J].种子,1991(02):69-70.

[293]刘飞虎,李娟.苎麻基因资源的光合作用及其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1(02):112-119.

[294]张立豪.棉纺厂纺用苎麻纤维的探讨[J].棉纺织技术,1991(04):34-35.

[295]王朝云,严文淦,揭雨成.氮磷钾对苎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1991(01):30-31.

[296]汪剑鸣.1987~1989年江西省苎麻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J].江西棉花,1991(01):37-40.

[297]周瑞阳.根据麻茎外部特征进行苎麻单蔸选择的回归方程[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1(01):25-28+24.

[298]汪剑鸣,邹园秀,赖占钧,李树节,肖秋兰.杂交苎麻宜杂一号、宜杂二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0(02):23-29.

[299]杨瑞芳,郭清泉,刘飞虎,郭有余.苎麻新品种湘苎3号的适应性和纤维品质研究[J].作物研究,1990(04):26-28.

[300]郭安平,龚友才.1987—1989年全国黄麻长果种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J].中国麻作,1990(04):14-18.

[301]康然,石佑华,陆子培,薛祝田,杨福如.苎麻骨叶还田效果研究[J].中国麻作,1990(04):29-31.

[302]吕良芽,李美珍,陈福寿.黄麻纤维品质与茎解剖结构相关的研究[J].中国麻作,1990(04):44.

[303]邹淑玖.贵州苎麻地方品种纤维品质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1990(05):33-36.

[304]肖之平.湘苎3号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0(09):11-12.

[305]李正东.应深化苎麻纤维细度的分类[J].纤维标准与检验,1990(09):2-4.

[306]汪剑鸣,邹园秀,萧秋兰.丰收牌微肥对苎麻的应用效果初报[J].江西棉花,1990(Z1):62-63.

[307]田煦,王爱云.螯合稀土-硼对苎麻产量和品质影响初探[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0(03):226-232.

[308]周瑞阳.苎麻茎粗与纤维细度关系的解剖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0(03):8-14.

[309]郭清泉.苎麻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C-20、C-2-14选育总结[J].湖南农业科学,1990(02):23-25+22.

[310]余隆其,孙家曾,程新奇.黄麻遗传资源的纤维品质研究[J].中国麻作,1990(01):1-5.

[311]杨光义.苎麻喷施“802”增产效果显著[J].中国麻作,1990(01):35-36.

[312]陈顺辉,卢浩然,郑云雨.黄麻纤维产量、品质与解剖性状的遗传关系[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0(03):257-262.

[313]罗惟希,刘龙娣,赖小萍.新植苎麻当年钾肥肥效研究[J].土壤肥料,1990(01):32-34.

[314]梁雪妮,刘飞虎.苎麻种蔸繁殖与种子繁殖的比较分析[J].作物研究,1989(04):27-28.

[315]廖晓露.苎麻纤维产量和质量指标的解剖估测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9(S1):16-24.

[316]孙福增,林秀芬,李宗道,彭沛夫.夜间断对苎麻开花的抑制效应[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9(S1):48-53.

[317]万强,肖泽宏,王春桃,李宗道.苎麻优质高产的营养特性与合理施肥[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9(S1):70-75.

[318]周兆德,李天贵,欧阳铎声,王春桃,李宗道.苎麻肥料效应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9(S1):76-82.

[319]王春桃,肖丽兰,李宗道.不同限制因子对苎麻纤维细度的影响[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9(S1):91-103.

[320]崔国贤,刘长远,李贵成,陈学贞,罗运选,汤康思,周从尧.苎麻规范化栽培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9(S1):110-123.

[321]胡茂兴,林大厚,钱光熹,潘君明,陈良兴.论苎麻种子繁殖[J].中国麻作,1989(04):21-26.

[322]叶仁南,吕尔洲,苏本高,罗炳煌,李桂兰.苎麻施用稀土的经济有效使用技术研究[J].中国麻作,1989(04):35-37.

[323]葛树森.麻棉混纺纱毛羽的产生及预防[J].棉纺织技术,1989(12):747-749.

[324]马长举,蒋冬秀,王绍卿,田阿志.夜中断与苎麻(BoehmerianiveaL.)开花关系的研究[J].中国麻作,1989(03):28-30+49.

[325]王剑鸣,邹园秀,李树节.苎麻品种五因子四水平正交试验[J].江西棉花,1989(02):39-43.

[326]欧阳铎声,周兆德,崔国贤,李贵成,李宗道.钾对苎麻碳氮代谢及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麻作,1989(02):25-29.

[327]林建国,谭武雄,林大舜.苎麻喷施植物健生素试验初报[J].中国麻作,1989(02):45-46.

[328]万强.优质高产苎麻的营养特性与合理施肥[J].湖北农业科学,1989(06):21-22.

[329]孙清香.七个苎麻地方良种比较试验简报[J].江西棉花,1989(01):36-39.

[330]谢卓荣.苎麻纤维品质的层次性、时空分布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1989(01):57-59.

[331]尹继忠.红壤旱地苎麻低产变高产的配套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1989(01):10.

[332]邓丽卿.红麻不同类型品种春播和夏播的生态特性研究[J].中国麻作,1988(04):8-12.

[333]杨木林.苎麻调整方向和品质[J].中国麻作,1988(04):35-37.

[334]毕秋芳.论科学种麻与苎麻优质高产[J].中国麻作,1988(04):38-40.

[335]范业成 ,陶其骧.苎麻优质高产施肥技术的研究[J].江西农业科技,1988(12):21-22.

[336]杨锦莲,杨曾盛.遮荫对苎麻生长、发育及纤维产量、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麻作,1988(03):22-27.

[337]周裕国.原麻长度与炼折率、单纤维支数的关系[J].中国麻作,1988(03):29+48.

[338]周裕国.不同长度的原麻与炼折率单纤维支数关系的研究[J].纤维标准与检验,1988(09):10-11.

[339]湖南省苎麻精干麻标准(征求意见稿)[J].纤维标准与检验,1988(08):1-2+26.

[340]神农架作物种质资源考察队纤维组 ,舒金树,饶均田,王少华.神农架地区野生苎麻的考察及开发利用[J].湖北农业科学,1988(07):19-20.

[341]罗玲玲.我省苎麻纤维支数偏低原因及改进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1988(07):7-8.

[342]向可群,唐贵成.苎麻施用硼肥的效果初探[J].中国麻作,1988(02):25-26.

[343]廖晓露.苎麻纤维产量和质量指标的解剖估测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8(03):1-9.

[344]余钟勉,邓戈演,赵荣凡.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年收六造苎麻[J].广东农业科学,1988(03):22-24.

[345]汪剑鸣.苎麻播种育苗移植后的最适破秆期[J].江西农业科技,1988(04):13-15.

[346]金壮.关于提高我国外销麻制品竞争能力的建议[J].上海纺织科技,1988(04):48-49.

[347]祁建民,郑云雨,王英娇,卢浩然.黄麻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遗传进度与选择指数[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8(04):291-295.

[348]陈群荣.介绍一个现代化的纺纱试验室[J].纺织科学研究,1988(01):40-41.

[349]陆文.气象台站科技扶贫集锦[J].气象,1988(02):35-36.

[350]毛旭焰,张时钏.土壤养分状况与苎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J].浙江农业科学,1988(02):73-76.

[351]尹继中.丘陵旱地苎麻速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总结[J].江西棉花,1987(Z1):46-52.

[352]熊和平,蒋金根,贺菊香.苎麻品种间杂交组合与其亲本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J].中国麻作,1987(04):16-21.

[353]潘柏祥,杨光义.苎麻年收四季优质高产的几个关键问题[J].湖北农业科学,1987(10):15-16+6.

[354]姜繁昌.苎麻纱的毛羽分析[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7(04):117-123.

[355]李小义.苎麻品种比较试验总结[J].中国麻作,1987(03):11-13.

[356]王怀义.认真执行苎麻分级检验标准[J].中国麻作,1987(03):19-22.

[357]罗玲玲,徐其斌.苎麻种子育苗及当年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麻作,1987(02):15-20.

[358]肖泽宏,万强.苎麻高产优质的土壤条件[J].湖南农业科学,1987(02):31-34.

[359]曾令荃.苎麻引种鉴定研究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1987(04):28-30.

[360]卢盛侦.都昌县苎麻高产稳产优质的关键措施[J].江西棉花,1987(01):27-31.

[361]信息与动态[J].湖南农业科学,1987(01):48.

[362]唐兆增,刘栋民.广西苎麻品种资源考察和研究[J].中国麻作,1987(01):26-28.

[363]林华如.测试技术对苎麻纤维支数影响的研究[J].中国麻作,1987(01):33-35.

[364]王必达.苎麻新品种的引种栽培效果[J].中国麻作,1986(04):9-10.

[365]吴孝桢.漫谈苎麻[J].植物杂志,1986(06):16-17.

[366]张叙.介绍苎麻良种——红皮小麻[J].中国麻作,1986(03):21-22+48.

[367]傅昌志.评选鉴定地方良种 加速苎麻品质改良[J].中国麻作,1986(03):23+48.

[368]李树节,邹园秀.苎麻不同茎粗与单纤维支数关系的研究[J].中国麻作,1986(03):24-25.

[369]苎麻优良品种介绍[J].中国水土保持,1986(09):34-35.

[370]邓戈演,余钟勉,赵荣凡.种子繁殖苎麻的高产栽培[J].广东农业科学,1986(04):19-20.

[371]马显跃,杨曾盛.苧麻纤维支数与其纤维细胞壁截面积关系式的推导[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6(02):211-212.

[372]郦火根.年产四季 优质高产 苧麻的农业气象条件的试验研究[J].农业气象,1986(03):20-23.

[373]刘飞虎.苎麻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6(02):19-28.

[374]朱该,胡世瑗.苎麻纤维细度与生长期关系的探讨[J].中国麻作,1986(01):31-32+21.

[375]魏幼平,姜繁昌.用显微镜分析法进行麻棉混纺比的定量测试[J].纺织学报,1986(03):47-50+3-4.

[376]唐兆增,刘栋民.广西苎麻品种资源考察和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86(01):11-13.

[377]GB/T 5884-1986, 苎麻纤维支数试验方法[S].

[378]何嵩山.苎麻纤维细度的研究[J].中国麻作,1985(04):17-22.

[379]徐高庆,王喜秀.推广苎麻四熟制 原麻高产又优质[J].中国麻作,1985(04):33-34.

[380]谢卓荣.浅谈湖南苎麻纤维品质改良的途径和方法[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5(06):21-22.

[381]闵乃同.桂林乌龙蔸苎麻三年来质量的分析研究[J].麻纺织技术,1985(06):37-41.

[382]谢卓荣.苎麻品质育种中选择方法的商讨[J].种子,1985(05):45-46+44.

[383]苎麻新品种“75—10”区域试验总结[J].中国麻作,1985(03):20-25.

[384]杨泌泉,廖晓露,曹树德,肖之平,王朝兰.苎麻最佳收获期指标的研究[J].中国麻作,1985(03):26-29+36.

[385]蒋金根.苎麻的繁殖方法[J].中国麻作,1985(03):33-36.

[386]郭清泉.苎麻育种材料早期鉴定的初步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5(04):19-24.

[387]沈金权.苎麻年收三次改四次试验、示范简报[J].湖北农业科学,1985(07):16-17.

[388]严文淦,罗素玉,蒋冬秀.苎麻不同品种栽植密度对纤维产量、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麻作,1985(02):23-27.

[389]罗素玉.~(60)Coγ射线在苎麻育种上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国麻作,1985(01):23-25+49.

[390]秦光玺.对提高苎麻纤维品质的几项技术调查[J].中国麻作,1985(01):26.

[391]邓银山,谢大仪.青皮麻品质改良大面积示范技术总结[J].中国麻作,1985(01):27+6.

[392]严文淦.关于我国苎麻品质问题的商讨[J].中国麻作,1985(01):30-33.

[393]黄世彦.苧麻地方良种——新余麻、野麻[J].江西农业科技,1985(03):12-13.

[394]钟水沅.苧麻怎样喷施赤霉素?[J].农业科技通讯,1985(02):38.

[395]姜繁昌.细纱毛羽的初步研究[J].麻纺织技术,1985(01):1-11.

[396]严文淦,罗素玉,蒋冬秀,唐守伟.苎麻新品系“75—10”高产优质的生理基础[J].中国麻作,1984(04):5-8+19.

[397]农业科技集锦[J].农业技术经济,1984(11):24-25.

[398]罗来尧.苎麻杂种优势利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麻作,1984(03):23-27.

[399]赖占钧,潘其辉.杂交苎麻单纤维支数优势分析初报[J].中国麻作,1984(03):27-30.

[400]傅建卿.利用自然优势 发展苎麻生产[J].中国麻作,1984(03):35-39.

[401]郑长清,林华如,黄志辉.我国苎麻资源研究与利用[J].作物品种资源,1984(02):2-5+49-50.

[402]何嵩山.苎麻纤维的细度[J].华中农学院学报,1984(02):21-28.

[403]黄志辉.高产优质苧麻新品种──牛耳青[J].湖南农业科学,1984(03):48.

[404]周裕国.湖南苎麻资源丰富 优质品种繁多[J].麻纺织技术,1984(03):34-36.

[405]吴越.苎麻纤维支数镜检法[J].湖北农业科学,1984(04):11-15.

[406]郑长清,林华如,黄志辉.苎麻品种资源纤维品质鉴定报告[J].中国麻作,1984(01):23-28.

[407]王金亨.苎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J].中国麻作,1984(01):31-33.

[408]李正东.根除红根、绿尾提高生苎麻质量[J].麻纺织技术,1984(02):8-11.

[409]易开德.对提高四川省苎麻单纤维支数的几点看法:[J].麻纺织技术,1984(01):26-28.

[410]罗素玉.苎麻品种纤维形态结构与产量、品质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麻作,1983(04):24-29.

[411]施玉明,王波.地膜覆盖苎麻增产效果的初步研究[J].中国麻作,1983(04):30-33.

[412]周振汉.苎麻疫霉病发生及其防治[J].江西农业科技,1983(12):17-10.

[413]芦盛侦.苎麻亩产超双百的经验[J].农业科技通讯,1983(12):15.

[414]林华如.苎麻种子繁殖应用效果的调查[J].中国麻作,1983(03):24-28.

[415]刘步云.论湖南苎麻生产前景[J].中国麻作,1983(03):33-37.

[416]苎麻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牛耳青”通过鉴定[J].麻纺织技术,1983(04):58.

[417]王春桃 ,杨泌泉 ,潘昌立 ,曹树德 ,李宗道.苎麻品种比较试验中的几个问题[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3(02):61-70.

[418]姜繁昌.黄麻工艺纤维长度、细度变化与纱条不匀率的关系[J].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3(02):19-26.

[419]陈克明.谈谈“青皮麻”品种的栽培与利用[J].中国麻作,1983(01):30-31+38.

[420]袁诗咏.从日本市场看提高我国苎麻产品竟争能力的途径[J].麻纺织技术,1983(01):23-32.

[421]王怀义.浅谈影响苧麻纤维支数的因素[J].中国纤检,1983(02):21-23.

[422]周裕国.苎麻原麻品质下降原因的初步分析和提高品质的途径[J].中国麻作,1982(04):11-12.

[423]郑长清,林华如,黄志辉.苎麻品种资源纤维品质鉴定初报[J].中国麻作,1982(03):12-16.

[424]刘定国.建议开展影响苎麻单纤维支数的多因子课题的研究[J].中国麻作,1982(03):17.

[425]闵乃同,王焕珠.全国生苎麻生产及标准情况的调查报告[J].麻纺织技术,1982(04):1-5.

[426]周裕国.湖南省苎麻纤维品质下降原因及研讨[J].麻纺织技术,1982(04):10-12.

[427]尹志高,陆秀英.提高红麻纤维品质的初步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1982(04):16-17.

[428]刘栋民,李钟衡,黎汉英,唐兆增,梁运平.谈谈桂林地区的苎麻生产[J].广西农业科学,1982(04):29-31.

[429]蔡志文.浅谈苎麻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麻作,1982(01):29-32.

[430]张大元,刘定国,周裕国,蒋金根,龚惠和.关于我国苎麻标准问题的探讨[J].麻纺织技术,1982(02):12-20.

[431]姚荣斌.对苎麻质量标准的几点意见[J].麻纺织技术,1982(02):20-26.

[432]罗素玉.苎麻品种纤维结构与产量纤维品质内在关系的初步探讨[J].麻纺织技术,1982(02):26-33.

[433]袁诗咏.从日本市场看提高我国苎麻产品竞争能力的途径[J].上海纺织科技,1982(02):44-50+39.

[434]姜繁昌.黄麻罗拉梳麻机梳理作用探讨[J].纺织学报,1982(01):41-45.

[435]司徒镜墀,黄连昌.圆果种黄麻新品种“42”选育初报[J].中国麻作,1981(04):11-12.

[436]何嵩山.苎麻的分蘖规律及栽培密度与光能利用经济产量、纤维品质的关系[J].华中农学院学报,1981(03):19-28.

[437]周裕国.浅谈提高苎麻纤维质量的途径[J].麻纺织技术,1981(04):56-57.

[438]龙先礼.黄业菊同志培育出一种适合纺织高挡麻织品的苎麻新品种[J].麻纺织技术,1981(03):61.

[439]李元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五讲 相关分析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一)——线性相关[J].棉纺织技术,1980(07):51-56.

[440]罗来尧.苧麻雄性不育性状遗传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J].遗传,1980(03):33-35.

[441]姜繁昌,邵宽,卢麟惠,许生民,朱占云,郭茂全,罗素玉.苧麻纤维(头麻)理化性能的初步研究[J].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80(03):43-53.

[442]张心雪,王焕珠.统一和修订生苎麻质量标准是发展高档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J].麻纺织技术,1980(02):30-34.

[443]王保香.关于苎麻纤维加工法的综合选用问题的讨论[J].麻纺织技术,1980(01):13-18.

[444]罗来尧.苎麻雄性不育性状遗传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J].中国麻作,1979(04):27-31.

[445]李德荣.中(湖北)日[五同产业(株)]关于苎麻条生产技术交流及洽谈记录[J].麻纺织技术,1979(04):51-56.

[446]夏早清,肖之平.当前发展苎麻生产的几个问题[J].中国麻作,1979(02):14-17.

[447]姜繁昌.黄麻细纱成纱结构的研究[J].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79(01):11-19.

[448]736、737型棉纺弹性针布[J].纺织器材通讯,1976(01):14-24.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