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琼等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14   Tag:   点击:
[麻进展]汉麻内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_吴琼

  要:本研究以汉麻作为材料,对其内生菌进行了系统分离,并对汉麻内生细菌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从汉麻中分离得到64株内生菌,汉麻叶中的内生菌资源较丰富;汉麻内生细菌中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比例较高且抑菌谱较广,对于供试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汉麻内生菌分离抑菌活性

 

宿主植物种类及外在环境不同,植物内生菌种类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内生菌菌种多种多样[12]。从汉麻中可以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菌,其会产生抗生素等活性成分,并且为了避免宿主植株死亡,这些抗生素活性成分毒性相对较低[3]。因此,开发汉麻内生菌,寻找新的抗生素,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试剂包括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PDA培养基,由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琼脂粉。

试验设备包括恒温培养箱、全自动立式高压灭菌器。

1.2试验方法

1.2.1样品采集。

选择茂盛、无病虫害的汉麻植株,采集其新鲜的叶片、根、茎,每株采集34片叶片(无病虫害及斑点)。

1.2.2样品预处理。

采集得到的新鲜汉麻叶片用清水漂洗后切成0.3cm×0.3cm的组织块,将根、茎切成0.3cm长的组织块,对组织块进行表面处理、表面干燥。

1.2.3样品表面消毒。

对预处理得到的样品进行表面消毒,方法如下:0.1%升汞漂洗1030s→无菌水冲洗数次→75%乙醇漂洗3060s→无菌水冲洗数次。检测表面消毒有效性:本试验需对检验材料组织表面消毒是否全面进行检测,设置2组对照试验。第1组:表面消毒完毕后,取最后一次清洗汉麻样品的无菌水涂布于平板培养基上,设置3个平行。第2组:将消毒后的汉麻样品置于平板培养基上,与培养基表面接触几分钟后取出,设置3个平行。将2组平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相同条件)中培养3d,观察平板中是否长菌。无菌说明消毒彻底;有菌则表明消毒不彻底,需要重新进行样品预处理、表面消毒用于内生菌分离纯化。

1.2.4 汉麻内生菌分离纯化。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组织块接种到PDA培养基中进行组织培养,每个平板接种45个组织块,共接种6个平板。将平板分成2组分别置于28℃及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7 d。观察到组织块长出菌落后,使用接种环挑取不同的菌落,采用划线法将菌落接种于平板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反复接种23次后,挑取单菌落的菌丝体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无杂菌即可确定为纯种菌株。得到的纯种菌株分类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基中编号保藏。

1.2.5汉麻内生菌发酵液上清液抑菌活性测定。

菌株培养条件:温度设置为30℃,摇床转速150r/min,用100mL三角瓶装液30mL,培养基的初始pH值设定为7.2。对发酵液上清液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采用的是菌丝平板生长抑制法[456],方法如下: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吸取2.5mL菌株发酵液上清液置于培养皿中,取12.5mL融化后冷却至40℃左右的PDA培养基加入培养皿中,混合均匀制成平板。对照以无菌水代替发酵液上清液。试验组及对照组均设3次重复。将供试病原菌菌丝块接入平板中央,30℃恒温培养。观察到对照培养皿中病原菌菌丝长满平板时,采用十字交叉法,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个培养皿的病原菌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计算方法如下: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样品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

2结果与分析

2.1汉麻不同部位菌株种类

由表1可知,在64株汉麻内生菌中,15株来自汉麻根段、16株来自汉麻茎段、33株来自汉麻叶。结果表明,汉麻叶中的内生菌资源较丰富。

1汉麻不同部位内生菌分布情况

  

2.2汉麻内生细菌对病原菌的抑制率

17株汉麻内生细菌(3株来自汉麻根段、5株来自汉麻茎段、9株来自汉麻叶)的发酵液上清液进行抑菌活性检测,检测到8株有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率不同(表2)。由表2可知,汉麻内生细菌中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比例较高且抑菌谱较广,对于供试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在8株有抑菌活性的汉麻内生细菌中,有6株来自汉麻叶片。

2汉麻内生细菌对3种病原菌抑菌效果

 

3结论

结果表明,从汉麻中分离得到64株内生菌,其中15株来自汉麻根段、16株来自汉麻茎段、33株来自汉麻叶,汉麻叶中的内生菌资源较丰富。汉麻内生细菌中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比例较高且抑菌谱较广,对于供试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黎万奎,胡之璧.内生菌与天然药物[J].中国天然药物,2005,3(4):193-199.

[2]徐洁,施春雷,许学斌,等.上海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形成与gyr A,grl 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J].中国食品学报,2015,15(11):148-153.

[3]ZOU L,HU Y Y,CHEN W X.Antibacterial mechanism and activities of black pepper chloroform extract[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52(12):8196-8203.

[4]吴文君.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技术导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1-144.

[5]郭荣君,刘杏忠,杨怀文.大豆根际细菌Ⅰ拮抗大豆根腐病菌研究[J].大豆科学,1998(1):54-59.

[6]蔡博,涂茂涵,荣怡梅,等.川麦冬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与抑菌活性探究[J].现代园艺,2020,43(23):69-72.

 

文章摘自:吴琼,王雷,曹涤非,李瑶,孙尧,孙鑫,薛佳莹,黄国庆.汉麻内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2(01):196-197.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