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溶剂浸提法,对汉麻植株的花、叶、茎和根4种不同器官分别进行平行提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汉麻粗提物对大豆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sojae)、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汉麻的不同器官粗提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汉麻花的乙醇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活性最佳,抑制率可达50%。
关键词:汉麻;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
0引言
汉麻(Hemp)属于大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群体花期花穗及顶部叶片所含的四氢大麻酚(THC)<0.3%,亦称工业大麻[1,2,3]。汉麻可用于纺织业、造纸、油用和建材业[4,5,6,7],药理研究表明,汉麻具有镇痛、抗肿瘤、抗菌、抗血栓、抗炎等作用[8,9,10,11,12]。汉麻的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多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等大量活性物质[13,14,15,16],具有一定的抗菌性[17]。张正海等[18,19,20]通过实验证明了汉麻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优化了汉麻叶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并初步研究了汉麻叶的抑菌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制;张旭等[21]利用超临界CO2萃取的方法对汉麻进行提取,同时确定了其萃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郭孟璧等[22]研究了工业大麻雌株花叶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杀菌效果,最低抑菌浓度为3.125mg·mL-1,最低杀菌浓度为6.25mg·mL-1;姬妍茹等[23]将多种植物提取物复配后进行抑菌效果试验,发现3种配方对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腐霉枯萎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前,我国对汉麻抗菌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知汉麻提取物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24,25],但对汉麻不同器官提取物抑制植物病原菌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试验利用汉麻不同器官提取物对几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对比汉麻的花、叶、茎、根4部分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为研发出新型抗植物病原菌制剂、拓宽汉麻提取物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工业大麻材料由黑龙江省神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供试植物病原菌:大豆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sojae)、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购于武汉淼灵科技有限公司;PDA培养基(自制);95%乙醇(AR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仪器
粉碎机(QE-200浙江屹立工贸有限公司),旋转蒸发仪(HAD-E-201D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离心机(SS600张家港恒大离心机有限公司),真空干燥箱(DZF-6021上海精其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BS110s德国Sartorius公司),无菌超净工作台(BioX2266美国Bio科技有限公司),微生物培养箱(BF240德国宾德BINDER公司)。
1.3方法
1.3.1汉麻不同器官活性物的提取
分别取汉麻的花、叶、茎和根组织部位阴干、粉碎、过筛(40目),每份样品各称取100g,分别加入500mL95%的乙醇溶液,冷浸(-5℃)提取24h,离心(3000r·min-1,5min),真空抽滤,滤渣如此重复提取3次,合并滤液,减压蒸馏(40℃),浓缩成浸膏后,经真空干燥(30℃)得到汉麻的花、叶、茎和根4种器官的粗提物,避光冷藏备用(4℃)。
1.3.2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测定
将上述4种不同汉麻器官的粗提物,分别用95%的乙醇溶液配制成不同质量浓度的供试液,浓度由低到高分别为2、4、6、8、10mg·mL-1。汉麻不同器官的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取不同浓度的4种供试液1mL,加入到14mL温度在45℃的PDA培养基中,摇匀,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培养皿中,冷却后即制得相应浓度的培养基平板;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入直径4mm的供试菌饼,每个菌种设3皿重复。以相同的方法制备相应量的95%的乙醇溶剂培养基平板作为对照,恒温(28℃)培养5d,采用十字交叉法量取菌落圈直径,并取其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计算抑制生长率[23,24]。
2结果与讨论
汉麻花粗提物在不同浓度时,对3种病菌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见表1。由表1可见,汉麻花的乙醇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生长抑制率最大为53.97%,其次为玉米小斑病菌,生长抑制率最大为45.56%,对大豆疫霉病的抑制作用最弱,生长抑制率最大为39.76%。同时随着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加(2~8mg·mL-1),对该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呈增大趋势,而浓度为8、10mg·mL-1时,菌丝生长速率变化不大。由表2、表3和表4可见,汉麻的叶、茎、根部位的乙醇提取物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为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大豆疫霉病,叶、茎、根部位的乙醇提取物浓度对3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影响与花的类似,随浓度的增加,抑菌作用逐渐增强。
表1 汉麻花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供试菌种 |
供试液浓度 |
||||
2 mg·mL-1 |
4 mg·mL-1 |
6 mg·mL-1 |
8 mg·mL-1 |
10 mg·mL-1 |
|
大豆疫霉病菌 |
29.43±0.02a |
30.98±0.67a |
33.07±1.47a |
38.87±1.23a |
39.76±1.44a |
小麦赤霉病菌 |
35.24±0.08a |
37.85±1.29a |
40.98±1.37a |
53.06±0.06b |
53.97±1.02b |
玉米小斑病菌 |
32.11±1.17a |
34.58±1.13a |
35.71±0.36a |
42.97±1.22b |
45.56±1.81b |
*相同的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表2 汉麻叶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供试菌种 |
供试液浓度 |
||||
2 mg·mL-1 |
4 mg·mL-1 |
6 mg·mL-1 |
8 mg·mL-1 |
10 mg·mL-1 |
|
大豆疫霉病菌 |
21.62±0.09a |
22.43±1.55a |
23.71±0.36a |
25.71±0.88a |
29.71±0.12a |
小麦赤霉病菌 |
25.13±1.34a |
26.85±0.09a |
30.29±0.91a |
41.60±1.02b |
40.03±0.68b |
玉米小斑病菌 |
24.43±0.06a |
24.17±0.08a |
25.63±1.25a |
28.42±0.07a |
30.01±0.02a |
*相同的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表3 汉麻茎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供试菌种 |
供试液浓度 |
||||
2 mg·mL-1 |
4 mg·mL-1 |
6 mg·mL-1 |
8 mg·mL-1 |
10 mg·mL-1 |
|
大豆疫霉病菌 |
18.70±0.02a |
19.04±0.24a |
20.53±0.09a |
22.67±1.28a |
24.97±0.83a |
小麦赤霉病菌 |
20.87±0.70a |
23.76±1.09a |
25.66±0.07a |
29.98±1.02a |
32.01±0.06a |
玉米小斑病菌 |
20.12±0.17a |
20.37±1.23a |
22.90±0.01a |
25.65±1.85a |
25.99±1.35a |
*相同的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表4 汉麻根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供试菌种 |
供试液浓度 |
||||
2 mg·mL-1 |
4 mg·mL-1 |
6 mg·mL-1 |
8 mg·mL-1 |
10 mg·mL-1 |
|
大豆疫霉病菌 |
10.32±1.15a |
11.04±1.07a |
14.44±1.23a |
16.54±0.06a |
16.03±0.44a |
小麦赤霉病菌 |
17.32±1.25a |
18.56±0.13a |
19.54±1.54a |
23.74±0.58a |
23.82±0.83a |
玉米小斑病菌 |
16.65±0.38a |
17.54±0.98a |
18.66±1.23a |
19.12±0.27a |
21.07±0.04a |
*相同的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对比表1~4,可见汉麻的4种不同器官的乙醇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大小为花>叶>茎>根。表明汉麻花中的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物质最多,汉麻茎和根中则相对较少。
3结论
汉麻的4种不同器官提取物对3种常见植物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活性大小为:花>叶>茎>根。本试验仅对汉麻不同器官的粗提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的测试,具体影响抑菌活性的其它因素及各组织中起抑菌效果的化学成分,以及化学成分与抑菌作用的内在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若可以从汉麻中提取抑菌活性成分配制生物制剂,并将其直接用于农业植物病害的防治,将会提高汉麻全株的综合利用价值,进一步拓宽汉麻提取物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2]张建春.汉麻综合利用技术[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6.
[3]卢延旭,董鹏,崔晓光,等.工业大麻与毒品大麻的区别及其可利用价值[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8):1112-1114.
[6]常存,潘宇涛,赵金海,等.黑龙江省汉麻产业发展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22):7-8.
[8] Andy Brunning.Periodic Graphics:Cannabidiol,medicine from hemp[J].C&EN Global Enterprise,2020,98(8):33-36.
[9]张明,张利国,房郁研,等.黑龙江省工业大麻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12):123-125.
[12]弓佩含,杨洋,刘玉婷,等.大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3):212-219.
[14]梁欣蕊,刘志华,孙立秋,等.汉麻花叶化学成分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21,37(2):79-81,87.
[15]姜硕,万璐,徐哲祥,等.汉麻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17):120-128.
[17]杜军强.汉麻生长过程中抗真菌活性成分的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
[18]张正海,董艳,田媛,等.工业大麻叶对金色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机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21,40(5):95-103.
[19]张正海,董艳,姬妍茹,等.工业大麻叶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成分初步分离及机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9):59-65.
[20]张正海,董艳,姬妍茹,等.汉麻叶提取物抑菌活性及抑菌稳定性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4):927-933.
[21]张旭,孙宇峰,崔宝玉,等.超临界CO2萃取汉麻3种大麻酚工艺及其抑菌性研究[J].化学试剂,2019,41(4):415-420.
[22]郭孟璧,郭蓉,郭鸿彦,等.工业大麻雌株花叶多糖抑菌活性及稳定性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38(6):11-16.
[23]姬妍茹,杨庆丽,董艳,等.复配植物源杀菌剂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离体抑制效果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7(1):8-9.
[24]闫佳佳,万璐,姜硕,等.汉麻叶黄酮成分及其抑菌活性分析[J].中国调味品,2020,45(12):59-62.
[25]扶雅芬.工业大麻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21.
文章摘自:杨帆,谢洋,隋新,李鹏,付东,黄波,刘佳莹.汉麻不同器官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21,12(04):37-40.DOI:10.13524/j.2095-008x.2021.04.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