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赟等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24   Tag:   点击:
[麻进展]绢丝_汉麻 65_35 9.8 tex 混纺纱的开发

 要:为了成功开发集聚纺高比例绢丝与汉麻混纺纱,根据成纱要求,合理选用原料,并针对绢丝和汉麻的特性,对其进行纺前预处理,改善两者的可纺性。重点解决各道工序的黏缠问题,严格控制温湿度,合理降低车速,采取防静电措施;梳棉工序采用鹰嘴型道夫针布,提高道夫剥取能力,并加装皮圈导棉装置,避免棉网泄边导致断条;粗纱和细纱工序重点加强对浮游纤维的控制,改善条干水平。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最终顺利纺制出符合后道工序织造要求的集聚纺绢丝/汉麻 65/35 9.8 tex 混纺纱。

关键词:高比例;预处理;绢丝;汉麻纤维;纤维转移;温湿度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对纺织服饰产品的要求正逐步由传统的使用价值向高品质、个性化、时尚化、舒适性、健康环保等方向转变。而绢丝和麻纺制品所蕴涵的高品质、舒适性和绿色生态特征正符合了消费升级的方向。

汉麻纤维是所有麻类纤维中最软的一种,细度仅为苎麻的三分之一,其头端为钝圆形,没有苎麻、亚麻那样的尖锐端[1]。因此,汉麻类纺织品柔软舒适,无需特别的处理就可以避免其他麻类纺织品的刺痒感和粗糙感。绢丝则高贵典雅,爽滑舒适,面料晶莹有光泽,有独特“丝鸣”感。绢丝汉麻混纺纱在兼具绢丝的柔滑和垂坠感的同时,具有更好的耐用性,即耐摩擦、不易撕裂、不易褶皱、不易变形的特点,特别是具备天然抗菌功能,在夏季服装、功能性面料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绢丝在纺纱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易发生黏卷缠等情况[2];而汉麻纤维长度整齐度差,弯曲刚度大,纤维间抱合力差,纺纱过程中易脆折,细纱断头高[3],两者进行混纺生产难度更高。本文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实现了高比例绢丝汉麻混纺纱在棉纺设备上的成功制备。

 

1 纤维选配与预处理

以开发集聚纺绢丝/汉麻 60/35 9.8 tex品种为例,选择的绢丝原料为1号绢丝球,麻纤维为精梳汉麻。绢丝和汉麻纤维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1 绢丝和汉麻纤维主要性能指标

  

为解决绢丝和汉麻纤维在纺纱过程中的难点,首先要对两种纤维进行预处理。将绢丝进行扯松分离,按照抗静电剂:水=18的比例(质量比,下同)配置油剂乳液,再按照油剂乳液:绢丝=120的比例,将油剂乳液通过雾化器均匀地喷洒在绢丝纤维表面,混和均匀,然后装入塑料袋密封至少24 h,使油剂乳液能够充分扩散被纤维吸收。

软麻油剂:水按照16的比例配置油剂乳液,再将油剂乳液:汉麻按照1:18的比例,将油剂乳液通过雾化器均匀地喷洒在汉麻纤维表面,混和均匀,装袋密封养生24 h,从而提高汉麻纤维柔韧性、抱合力以及回潮率,改善汉麻可纺性。

 

2 纺纱工艺流程设计

考虑到绢丝静电以及汉麻短绒含量高、整齐度差等问题,对梳棉机进行改造,并不断优化纺纱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过程顺利。具体工艺流程:FA1001型圆盘抓棉机→A035型混开棉机→FA106型开棉机→FA1131型振动棉箱→FA1141型成卷机→A186型梳棉机→FA320型并条机→FA320型并条机→D35型并条机→FA415型粗纱机→FA506型细纱机→ORION-M型络筒机。

 

3 纺纱工艺设计与优化

3.1 清棉工序

65%的绢丝和35%汉麻在圆盘抓棉机中分区装好,因预处理后的绢丝回潮偏大,对开松有一定影响;又因绢丝细度细,打击剧烈会损伤纤维,所以各道以开松为主,以梳代打。在A035型混开棉机上将压棉帘与角钉帘隔距由60mm缩小到40mm,同时适当加快角钉帘速度,以增加扯松作用;适当减小各打手速度以减少对绢丝的损伤[4],且以梳代打,充分开松可保证卷子成形良好。其中抓棉机打手速度为700r/min,混开棉机第一打手速度为420r/min、第二打手速度为380r/min,开棉机打手速度为560r/min,成卷机打手速度为1000r/min,棉卷设计定量为400g/m。绢丝纤维抱合力差,棉卷蓬松,成卷定长设置应偏小,确保棉卷成形良好。

3.2 梳棉工序

梳棉工序主要是去除短绒以及纤维疵点,将纤维束分离成单根纤维。绢丝整齐度好,为减少短绒增加,适当降低锡林和刺辊速度。汉麻纤维中棉结和较硬、较长的纤维较多,应采用较高的盖板速度。主要工艺参数:锡林速度330r/min,刺辊速度650r/min,盖板速度122mm/min

在梳理过程中,关键点是解决纤维转移和棉网易泄边的问题。由于绢丝蓬松光滑,抱合力差,汉麻纤维平均长度较短,抱合力也较差,导致锡林与道夫三角区易掉棉网,转移差,机前易断条。对此,采用鹰嘴型道夫针布,型号为AD4030×2090,提高其剥取能力;另一方面,针齿背面是锥形齿,纤维容易释放,可避免道夫嵌花。

应偏小掌握张力牵伸,适当增加生条定量,从而增加棉网间纤维的抱合力[5]。同时加装皮圈导棉装置,避免棉网下坠。

3.3 并粗工序

并条工序采用三道并合,提高条子的均匀度和平行伸直度。头道采用8根并合的方式,提高混和效果[6];二道并合数6根;末并采用D35型自调匀整并条机,并合数6根,降低条子重量不匀率,改善末并条干CV。汉麻纤维短绒含量高、整齐度差,应合理配置牵伸工艺,头并后区牵伸为1.75倍,末并后区牵伸为1.28倍左右;适当缩小罗拉隔距,提高纤维伸直度和平行度。使用防静电涂层胶辊,降低各道并条速度至180m/min左右,避免绢丝静电引起卷绕罗拉、胶辊的情况。鉴于绢丝和汉麻纤维间抱合力差,适当降低导条高架张力(张力牵伸1.0倍),加大圈条张力(张力牵伸1.02倍),保证机后不断条,条子成形良好。

粗纱工序采用较大的粗纱捻系数,以提高绢丝和汉麻纤维之间抱合力,降低细纱退绕时意外牵伸。适当减小钳口隔距以增加对须条的握持力,有利于牵伸区内浮游纤维的控制;同时采用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减少附加不匀率,提高粗纱条干均匀度。粗纱定量5.3/10m,后区牵伸1.16倍,罗拉隔距12.5mm×24mm×32mm,钳口隔距4.5mm,捻系数105,锭翼速度700r/min

3.4 细纱工序

汉麻纤维中短纤维含量高且整齐度差,杂质偏高,与绢丝混纺时,导致纤维的变速点非常不稳定,使得纱条的均匀度下降,细节、棉结增加,强力偏低,细纱断头高。同时由于绢丝和汉麻两种纤维都经过预处理,在纺纱过程中,会出现粉末黏连胶辊的状况,严重时影响成纱质量。因此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集聚纺技术,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力,提高纱线强力,减少细纱断头。降低细纱车速,锭速为11000r/min,同时采用抗卷绕网格圈,增大笛管负压,降低断头后缠绕网格圈以及绕花过多时产生飞花的情况,从而减少断头并且方便接头操作。

2)缩小浮游区长度,调整罗拉隔距为17mm×25mm,同时采用三罗拉四胶圈牵伸,隔距块2.5mm,加强牵伸过程中对于汉麻短纤的控制,减少粗细节产生。

3)选择邵尔A68度胶辊,增大对须条的握持力。采用笔涂的方式对胶辊进行涂料处理,并光照,提高胶辊的抗卷绕性和防静电效果,减少粉末和短绒的吸附。同时增加胶辊清洁的次数,保证胶辊表面清洁良好。

3.5 络筒工序

采用ORION-M型络筒机生产,由于麻混纺纱的成纱粗细节、棉结较高,络筒各通道摩擦阻力大。为减少毛羽和断头,要确保纱线通道光滑,适当降低络筒速度,同时适当放宽清纱参数设置,减少切割数。

绢丝/汉麻65/35 9.8 tex纱成纱主要质量指标:条干CV18.5%,条干CVb1.8%,毛羽H3.80,细节25/km,粗节800/km,棉结1600/km,强力CV10.4%,平均断裂强度14cN/tex,伸长率4.4%。其成纱质量指标满足后道用户的要求。

3.6 各工序温湿度控制

各工序相对湿度均需要偏大掌握,其目的一是增加绢丝的回潮率,减少因静电产生的黏缠现象;二是增加汉麻的回潮率,降低汉麻纤维的刚性,增加纤维间抱合力,改善其可纺性。各工序相对湿度:清棉工序温度26~30℃,相对湿度75%~80%;梳棉工序温度28~30℃,相对湿度70%~75%;并粗工序温度28~30℃,相对湿度70%~75%;细纱工序温度30~32℃,相对湿度60%~65%;络筒工序温度28~30,相对湿度70%~75%

 

4 结论

绢丝与汉麻纤维混纺时,首先需根据绢丝纤维静电大的问题,以及汉麻纤维刚度大、长度细度整齐度差、短麻含量高、棉结和杂质多的特点,分别对绢丝进行抗静电预处理、对汉麻进行软化养生,改善其可纺性。开清棉工序降低各打手速度,降低短绒产生;梳棉工序选用专用针布,加强纤维转移,改造皮圈导棉,避免断条;并条工序采用防静电处理胶辊、较低车速,避免黏缠情况;粗纱工序采用较大捻系数、较小后区牵伸,缩小罗拉隔距,提升条干水平;细纱工序适当降低车速,使用较低硬度防静电处理胶辊,抗卷绕网格卷,减少断头。同时各工序严格控制温湿度,保证生产顺利,最终成纱质量可满足后道工序的织造要求。

 

参考文献

[1] 唐萍.汉麻35/微孔聚酯65 16.4 tex K集聚纺纱的生产实践[J].纺织器材,2012,39(5):26-28.

[2] 王伟,张作民,田琪.莱赛尔绢丝7.38 tex纱的生产要点[J].棉纺织技术,2022,50(7):18.

[3] 元焕军.精梳棉汉麻7.4tex混纺纱的开发[J].棉纺织技术,2015,43(5):49-51.

[4] 孙庆文,陈洪奎.莫代尔/绢丝92/8 7.4 tex赛络集聚纺针织纱生产实践[J].纺织器材,2023,50(2)43-4452.

[5] 张泽扬,刘定会,张纯芳.棉汉麻粘胶混纺纱及其股线的开发[J].棉纺织技术,2014,42(1):59-62.

[6] 徐胜,吕治家,马崇启.基于环锭纺设备纺汉麻混纺纱技术路线分析[J].天津纺织科技,2022(5):60-62.

 

文章摘自:蔡赟,季承,叶争.绢丝/汉麻65/35 9.8 tex混纺纱的开发[J/OL].棉纺织技术,1-3[2024-09-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32.ts.20240813.1123.002.html.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