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春红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01   Tag:   点击:
[麻进展]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织物定量化学分析研究

 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织物不再新奇但是相关纤维含量检测依据已经显得捉襟见肘由于没有关于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织物纤维含量定量化学分析的相关标准依据文中尝试按GB/T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和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钠法)》对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织物进行检测并对该条件下亚麻和苎麻的修正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用次氯酸钠法对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织物进行检测可行并可以据此检测毛混纺织物中加入了亚麻或苎麻的两组分以上多纤维织物的纤维含量

关键词羊毛亚麻苎麻混纺织物纤维含量定量方法

 

羊毛具有高吸湿性、较好的保暖性和很好的外观保持性。麻具有优良的透气性、吸湿性、清爽性和排湿性,不容易受霉菌腐蚀和虫蛀,而且轻盈,羊毛和麻混纺能很好地扬长避短1,将羊毛的弹性、光泽、保形性与麻的坚挺、粗放的特点有机结合2。因此,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不断地求新求变,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织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羊毛和亚麻或苎麻两组分混纺织物,在实验室检测中可以采用物理拆分法进行纤维含量的定量分析3。但遇到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纱4,或者像标准FZ/T24018—2012《精梳毛麻织物》5,它是包括混纺和交织产品的,以及混纺物中除了存在羊毛和亚麻或羊毛和苎麻,还有锦纶、聚酯纤维、腈纶6、棉及其他纤维素纤维,蚕丝等中的一种或几种7,如何进行羊毛含量的定量分析,通 过查阅国内现行的相关标准,只有GB/T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8]相近,但是在该标准的检测范围中没有包括亚麻和苎麻。也没有查到关于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检测的相关文献。据此,本文对羊毛和亚麻、苎麻混纺织物纤维含量定量化学分析进行了研究,以解决羊毛和麻混纺织物没有检测依据的困境9-11

1试验

1.1材料、试剂与仪器

材料:100%羊毛织物(平时检测留存的样品)、100%亚麻织物(色牢度标准贴衬织物)、100%苎麻织物(色牢度标准贴衬织物)。

试剂:0.91.1mol/L次氯酸钠(用碘量法滴定)、稀乙酸溶液(将5mL冰乙酸用水稀释到1L),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均由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仪器:UFE500干燥烘箱(德国美墨尔特公司),CP224S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BX43型纤维细度分析仪(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HD500B水浴振荡器(南通宏大实验仪器有限公司),广口玻璃瓶,玻璃砂芯坩埚,抽滤装置12-14

1.2试验方法

1.2.1亚麻、苎麻修正系数的测定

GB/T2910.4—2009要求,分别称取100%亚麻、100%苎麻样品各10个,每个样品1.0000g以上,烘干放入广口玻璃瓶15-16。分别加入浓度0.91.1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100mL/g,经充分润湿后,依次放入(20±2水浴振荡器振荡40min,真空泵抽吸排液,再依次用水清洗,稀乙酸中和,最后用水连续清洗残留物,每次洗后先用重力排液,再用真空泵抽吸排液,烘干,冷却,称取质量,计算修正系数d值。d值由式(1)计算可得。

式中:m前、m后分别为溶解前后的质量,g

1.2.2羊毛和亚麻、羊毛和苎麻定量化学分析

称取不同比例羊毛和亚麻、羊毛和苎麻样品各12个,按GB/T2910.4—2009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测,计算羊毛与亚麻、羊毛与苎麻的混纺比。

2结果与讨论

2.1亚麻d值的测定

1.2.1确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所得结果见表1

1 亚麻修正系数测定

  

2.2苎麻d值测定

1.2.1确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所得结果见表2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亚麻和苎麻经次氯酸钠溶液处理的结果比较稳定。测得亚麻的修正系数为1.0100,苎麻的修正系数为1.0000

2 苎麻修正系数测定

 

2.3羊毛和亚麻混合物纤维含量分析验证试验

按亚麻含量约55%、30%、80%的不同比例进行羊毛和亚麻的混合物纤维含量配比,按1.2.2确定的方法进行羊毛和亚麻含量分析测试,按GB/T2910.1—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部分:试验通则》进行计算,见表3。羊毛和亚麻溶解前图片如图1所示,图中表面粗糙有鳞片的为羊毛,带竹状横结的为亚麻;溶解后图片为剩余物亚麻,如图2所示17-18

由表3可知,按表1测定的d1.0100进行修正后,羊毛和亚麻混纺比偏差与处理前相差很小,最大0.58%,最小0.08%,试验表明,不同的配比对结果没有影响。对比图1和图2可知,经次氯酸钠处理,羊毛已经被完全溶解,最终剩余物为亚麻。因此,次氯酸钠法处理得到的数据经修正后,能比较准确地对羊毛和亚麻进行定量分析。

2.4羊毛与苎麻混合物含量分析验证试验

按苎麻含量约60%、45%、20%的不同比例进行羊毛和苎麻的混合物纤维含量配比,按1.2.2确定的方法进行羊毛和苎麻含量 分析测试,羊毛和苎麻溶解前如图3所示,图中表面粗糙有鳞片的为羊毛,带竹状横结,有较多竖纹的为苎麻;溶解后为剩余物苎麻,如图4所示。按GB/T2910.1—2009进行计算,见表4。由表4可知,按表2测定的d1.0000进行修正后,羊毛和苎麻混纺比偏差与处理前相差很小,最大0.38%,最小0.03%,试验表明,不同的配比对结果没有影响。对比图3和图4可知,经次氯酸钠处理,羊毛已经被完全溶解,最终剩余物为苎麻。因此,次氯酸钠法处理得到的数据经修正后,能比较准确地对羊毛和苎麻进行定量分析。由上可得,按GB/T2910.4—2009的方法,结合本文所测得的修正系数,所测的毛麻比值与实际比例相当接近。因此,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的两组分混合物按GB/T2910.4—2009进行检测,按亚麻d1.0100,苎麻d1.0000进行修正,所得结果比较满意,均符合GB/T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19要求。鉴于检测棉、黏纤、莫代尔、氨纶等混合物的纤维含量都属于GB/T2910.4—2009范围,而羊毛和以上几种纤维的一种或几种混纺可以按GB/T2910.2—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2部分三组分纤维混合物》20FZ/T01026—2017《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多组分纤维混合物》21执行,据此,毛混纺织物中加入了亚麻或苎麻,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二组分、三组分或多组分标准依据进行检测。

3 羊毛和亚麻混合物纤维含量分析

  

 

3结论

3.1亚麻和苎麻经次氯酸钠溶解处理修正系数分别为1.01001.0000

3.2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检测可以用0.91.1mol/L次氯酸钠法。

3.3羊毛和亚麻或苎麻跟聚酯纤维、锦纶、腈纶、棉、黏纤、莫代尔、氨纶的一种或几种混纺的多组分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检测可以按3组分或4组分的标准方法进行检测。

3.4建议在GB/T2910.4—2009标准中增补亚麻和苎麻纤维。

 

参考文献

1]刘杰,刘晓梅,刘文娟.亚麻/羊毛混纺纱的过氧化尿素漂白工艺[J.毛纺科技,20138):2931.

2]王中明.毛麻织物的开发设计及生产[J.毛纺科技,20059):4143.

3GB/T2910.1—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部分试验通则[S.4]刘杰,杜春锐.活化剂DM1430在羊毛/亚麻混纺纱漂白中的应用[J.毛纺科技,2017455):3639.

5FZ/T24018—2012精梳毛麻织物[S.纤维改性及染色性能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5.

6]高金红,孙世元.羊毛与涤纶、锦纶、腈纶混纺织物定量分析[J.天津纺织科技,20195):3335.

7]陆芳,周胜毅,刘丽艳,等.羊毛/桑蚕丝/亚麻休闲面料的开发和生产[J.毛纺科技,2019474):1012.

8GB/T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S.

9]李燕妮,王立年,艾贤丽,等.羊毛/亚麻/不锈钢纤维防辐射精纺面料的开发与设计生产[J.毛纺科技,20214910):1114.

10]吴志明,夏冬琴.细节设计在Polo衫中的应用[J.针织工业,20196):6063.

11]吴加会,徐广标,安昱盈,等.发热羊毛混纺面料的设计与开发[J.上海纺织科技,20214912):4146.

12]赵文平,史丽敏,乔艳芳.超细羊毛及其混纺针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研究[J.山东纺织科技,2019601):15.

14]杨厚云.不同纤维织物触压舒适性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13]陈德涛.亚麻/羊毛混纺织物中亚麻纤维改性及染色性能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5.

15]任会明.亚麻/羊毛混纺纱的漂白工艺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2.

16]王云龙,王新敏.丽赛/亚麻绒/棕棉/羊毛混纺纱的开发[J.上海纺织科技,20073):4546.

17]马小敏,张巍然.羊毛/亚麻/大豆蛋白纤维针织纱的开发[J.毛纺科技,20054):3335.

18]刘桂华.羊毛、粘胶、涤纶、亚麻四组分纤维混纺产品中羊毛含量的测试方法探讨[J.纤维标准与检验,20006):3334.

19GB/T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S.

20GB/T2910.2—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2部分三组分纤维混合物[S.

21FZ/T01026—2017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多组分纤维混合物[S.

 

文章摘自:付春红,高金红,孙世元,黄鸣耀.羊毛和亚麻或苎麻混纺织物定量化学分析研究[J].天津纺织科技,2022(01):36-39.DOI:10.13518/j.cnki.tjtst.2022.01.005.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