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昕慧等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13   Tag:   点击:
[麻进展]不同品种苎麻新麻分株力差异比较及其与农艺性状指标的相关性

  要:分株是苎麻的一个重要生长特性,分株数是苎麻产量构成因素之一。为了解不同品种苎麻分株力的差异,以及分株数对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研究以26个苎麻品种为材料,对不同品种苎麻分株力的大小及其与农艺性状指标的相关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苎麻分株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封行期;不同品种苎麻分株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分株数的大小比较,ZM5的年总分株数最高,为3078/蔸,ZM19的年总分株数最少,为1689/蔸;分株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83,与株高、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45、-0603,与皮厚、有效株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0447。试验结果为苎麻品种的科学利用及苎麻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苎麻;分株数;产量;农艺性状;相关性

 

作物分蘖(分株)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发育状况的标志,且随着茎秆数量的增多,植株和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增多[1]。分株数是作物高产群体结构的重要构成因素,有效株数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子,控制分株的发生是构建合理群体结构、获得高产的重要手段[2]。现有研究[34]表明,苎麻有效株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苎麻有效株的多少取决于苎麻分株力的大小。对不同品种苎麻的分株力差异及分株对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26个苎麻品种为材料,在研究不同品种苎麻分株力差异的基础上,探讨苎麻分株力大小与部分农艺性状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苎麻品种的科学利用及苎麻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7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教学基地(28°1102N118°411E)进行。试验地土壤耕层(020cm)有机质含量为23.4g/kg,全氮1.3g/kg,碱解氮82.3mg/kg,速效磷84.3mg/g,速效钾146.5mg/kg

1.2试验设计

试验所用26个苎麻品种均来自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种质资源圃(见表1)。于20177月扦插育苗,8月底选取大小长势一致的扦插苗移栽,移栽90d后破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78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6m2,行蔸距分别为0.60.4m。破秆后各小区等量施肥,尿素(总氮≥46.2%)、复合肥(总养分≥45%N-P2O5-K2O的比例为15-15-15)250.0kg/hm2,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

1苎麻品种编号及概况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2018年每季麻的收获期调查每个小区的分株数、有效株、无效株、株高、茎粗、鲜皮厚度、鲜皮产量、原麻产量,于2019年头麻调查不同时期的分株数,指标测定方法参照《苎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5]

株高:在苎麻收获期,用直尺测量植株基部至顶端的高度,每个小区随机调查15株,取平均值。

分株数:在收获期用目测法调查当季存留的有效株和无效株的总和(高度不足正常植株高度的1/2)

总株数=有效株数+无效株数。

有效株率=有效株数/总株数×100%

茎粗:在苎麻收获期,用游标卡尺测量植株的中间部位(避开叶节),每个小区随机测量15株,取平均值。

鲜皮厚度:在苎麻成熟期,将鲜皮剥离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厚度(10),每个小区随机测量3个值,取平均值。

鲜皮出麻率:在苎麻收获期,用电子秤测量每个小区剥离的鲜皮重量;用“72型”简易刮麻器刮制鲜皮后,充分晒干水分,用电子秤测量原麻产量。

鲜皮出麻率=原麻产量/鲜皮重×100%

1.4数据分析

利用2018年苎麻的分株状况对26份种质的分株力进行比较,了解分株力对苎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使用Microsoft2013进行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基因型苎麻分株力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不同季别、不同基因型苎麻分株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分株能力可相差12倍。26个品种头麻间的有效株差异不显著,有效株最大的是ZM-5,为5.70/蔸,有效株最小的是ZM-19,为3.36/蔸,相差2.34/蔸;头麻分株数最高的是ZM-25,为7.70/蔸,分株数最低的是ZM-19,为3.67/蔸,相差4.03/蔸;头麻有效株率最高的是ZM-21,为95.81%,有效株率最小的是ZM-25,为69.64%,相差26.17%。二麻有效株最高的是ZM-5,为10.17/蔸,有效株最低的是ZM-20,为4.55/蔸,相差5.62/蔸;二麻分株数最高的是ZM-5,为13.39/蔸,分株数最低的是ZM-19,为6.64/蔸,相差6.75/蔸;二麻有效株率最高的是ZM-1,为83.89%,有效株率最低的是ZM-20,为61.61%,相差22.28%。三麻有效株最高的是ZM-11,为8.75/蔸,有效株最低的是ZM-23,为3.97/蔸,相差4.78/蔸;分株数最高的是ZM-11,为12.69/蔸,分株数最低的是ZM-2,为6.30/蔸,相差6.39/蔸;有效株率最高的是ZM-9,为91.07%,有效株率最低的是ZM-23,为45.43%,相差45.64%

综上所述,26个苎麻品种的分株能力相差12倍左右。根据分株数的大小比较,ZM-5的年总分株数最高,为30.78/蔸,ZM-19的年总分株数最低,为16.89/蔸。

2不同苎麻品种分株力差异

 

 

2.2苎麻不同生育期的分株差异

由表3可知,苎麻不同生育期分株数差异较大,不同品种分株数变化规律也不同。分株数最大值出现在封行期,仅有少数品种分株数最大值出现在苗期或旺长期,最大值出现在苗期的分别是ZM-1ZM-9ZM-12ZM-23,分别为11.8713.0715.6712.58/蔸,最大值出现在旺长期的有ZM-5ZM-7ZM-17ZM-24ZM-26,分别为16.4414.6413.6912.4212.69/蔸。26个苎麻品种苗期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4.17%,旺长期变异系数最小为27.21%

3苎麻不同生育期的分株数

 

2.3苎麻分株力与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苎麻分株力的大小由单蔸分株数或单位面积分株数表示。由表4可知,苎麻的分株数与株高、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45-0.603;分株数与皮厚、有效株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0.447;分株数与干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383;干麻产量与株高、茎粗、皮厚、有效株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0.5170.7480.700,说明分株力显著影响苎麻的干麻产量及农艺性状。

4苎麻分株力与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与结论

苎麻分株力的大小用单位面积上的分株数或单蔸分株数表示,苎麻分株力的大小及其有效株的形成,除与苎麻品种自身的分株能力有关,也受光、温等生态条件以及栽培措施的影响。本试验中不同苎麻品种的分株力相差12倍,这与王昕慧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试验中苎麻种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分株,除与品种自身分株能力有关外,可能与试验地条件有关,该试验区域充足的光热水肥条件可能促使苎麻种质发生大量分株。本文试验结果中,不同苎麻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分株变化差异较大,多数品种苎麻分株数最大值出现在封行期,苗期分株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4.17%,旺长期分株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7.21%。仅有少数品种分株数的最大值出现在苗期和旺长期,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不同苎麻品种的生育期长短不一致造成的。根据分株数的大小比较,ZM-5的年总分株数最高,为30.78/蔸,ZM-19的年总分株数最少,为16.89/蔸。本研究仅从苎麻分株数数量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于不同分株力苎麻品种生理生化水平的差异还未涉及,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从生理生化水平方面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分株数是苎麻的五大产量因素之一,显著影响苎麻产量。目前,有研究表明:在苎麻高产群体结构中,分株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7],而苎麻分株力对苎麻品质也有重要影响[8],因此,具有较强分株力的苎麻品种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质量。本试验中分株数与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83,这与白玉超等[9]的研究结果类似。李林林等[10]研究表明,苎麻分株数与株高、茎粗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似。本试验结果中苎麻的分株数与株高、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45-0.603,说明苎麻的分株数越多,株高和茎粗值越小。分株数与皮厚、有效株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0.447

 

参考文献

[1]汤永禄,黄钢.免耕露播稻草覆盖栽培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3(2):37-41.

[2]凌启鸿,张洪程.论提高群体质量是主攻作物单产的基本途径[J].科学中国人,2009(1):114-119.

[3]王辉,白玉超,付虹雨,等.3个苎麻品种三年间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变化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20,42(2):76-82.

[4]白玉超,黄敏升,李林林,等.94份苎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与综合评价[J].中国麻业科学,2017,39(4):161-171.

[5]揭雨成,许英.苎麻种种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3.

[6]王昕慧,佘玮,刘皖慧,等.苎麻分株力研究进展[J].中国麻业科学,2020,42(3):135-140.

[7]潘其辉,廖志强,凌敬荣.苎麻的高产群体结构与纤维产量构成[J].江西农业学报,2006(1):45-47.

[8]冷娟,揭成雨,代剑平.苎麻种质资源纤维理化性能鉴定评价[J].中国纤检,2004(2):31-32.

[9]白玉超,王辉,郭婷,等.定位试验下败蔸对苎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7,26(9):45-56.

[10]李林林,黄敏升,崔国贤,等.苎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主成分及聚类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21(3):34-41.

 

文章摘自:王昕慧,全芮萍,周倩文,付虹雨,崔国贤.不同品种苎麻新麻分株力差异比较及其与农艺性状指标的相关性[J].中国麻业科学,202143(06):303-309.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