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麻纸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纸张,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麻纸都是社会上的主流用纸,隋唐时期仍能见到关于麻纸的记载。宋代以后,麻纸逐渐衰落,仅在北方的陕西、山西、甘肃、山东及东北少量生产,从市场视域出发,探寻宋代以后麻纸能够在北方区域传承的原因。研究发现,麻纸的特性适应北方的区域环境,能够满足生活使用、民俗应用和日常书写,并与当地的建筑和民俗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麻纸文化。
关键词:麻纸;造纸史;手工造纸;市场需求
麻纸是出现最早的纸张,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麻纸都是社会上的主流用纸。截至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洛阳、长安及山西、河北、山东等地都是麻纸中心,唐以前出土的纸张样品80%都为麻纸[1]。隋唐五代时期,皮纸逐渐发展,宋元及以后竹纸崛起,宋代以后麻纸在文化市场中的应用逐渐被竹纸和皮纸替代,宋元金和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中较少见到关于使用麻纸的记录。现存古代纸样检测分析中,麻纸出现的平均概率只有4%~8%左右[2]。学界普遍认为,宋元以降,随着皮纸和竹纸制造技术的提升,麻纸逐渐衰落,到明清时期仅北方陕西、山西、甘肃、山东及东北少量生产。
关于麻纸衰落的原因,王菊华认为麻纸主要由废麻织品制作而成,逐渐被韧皮类和竹类原料所取代[3];张秉伦等认为隋唐以后,印刷业的发展导致纸张需求量大,麻的产量有限,与树皮和竹料比成本较高,麻纸生产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应用范围逐渐缩小,至明清以后麻纸的产地就更加稀少了[4];钱存训认为麻类作物主要用于纺织,因此逐渐被皮纸和竹纸替代[5]。上述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将麻纸的衰落归因于竹纸和皮纸的竞争,而麻纸为何能够在北方区域持续传承,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答案。
麻纸是在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背景下诞生并发展的,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必要补充[6]。农民在农闲时期经营家庭副业,产品除了自用,多余的产品出售后用来补贴日用。在这样的生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推动产品生产的重要动力,因此本文拟从市场视域出发,从生产流程、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梳理麻纸的发展脉络,探寻麻纸在北方区域传承的原因,以期丰富纸史的研究领域,并为现代手工业产品的发展提供借鉴。
1麻纸的生产流程
清代及之前的文献中,很难见到麻纸加工过程的记载。张世文在《定县农村工业调查》中详细记载了民国时期麻纸的加工流程和生产概况[7]。张世文记录的麻纸加工流程,与其后王菊华[3]、潘吉星[1]、李兵[8]等学者实地调研中发现的现存麻纸的工艺基本一致,表明北方区域麻纸的生产流程具有统一性。
图1将麻纸的生产过程分为原料、备料、制浆和抄纸等四个步骤,并列出了各阶段主要的生产工具。麻纸的原料为废旧麻制品,有人专门回收并卖给造纸作坊,这些废旧麻制品经过了捶打和沤制等处理过程,去除了大部分果胶和木素等杂质,减少了麻纸备料和制浆的工序,相应的清洗步骤也进一步减少,需水量小,能够适应北方缺水的自然环境。此外,北方气候干燥,日光晾晒能够满足干燥纸张的需求。笔者在调研过程中看到麻纸加工农户一般将简单涂刷后的住宅外墙作为晾晒场地(图2),火墙不是必需设施,有利于降低空间和燃料成本。
图1麻纸生产流程图
图2农户住宅外晾晒的纸张
2麻纸产品的特点
麻纸是出现最早的纸张,考古出土的西汉纸张,基本是麻纸,李晓岑认为西汉的纸张是使用浇造工艺制作而成,与后世流行的抄造工艺不同,相应的纸张无帘纹,纸面糊有填料[9]。东汉时期,蔡伦改造了麻纸的加工工艺,麻纸开始在社会上广泛应用,这时期的纸张既用于生活也用于书写,纸张白度较低,表面不平滑,帘纹不明显,纸质较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麻纸在社会上普及,相应的制作技术也得以提升,麻纸产品的白度增加,表面相对平滑,帘纹也更加明显。唐代造纸原料更加丰富,文献记载中的麻纸大多产于四川地区,现存的唐代麻纸会在制作完成后再次进行染色、施胶、双层复合等加工。宋元时期麻纸的地位逐渐下降,竹纸和皮纸成为文化用纸的主流,这时期印刷业发达,麻纸也用来印刷用纸,纸张用黄柏染色后称为黄麻纸,不染色的为白麻纸,这两种麻纸的帘纹都很明显,纸张的强度高,耐久性好[10]。明清及以后,麻纸主要用于生产和生活,这时期产品的特点是纸张厚、纸面粗糙(图3)、拉力强、耐久性好。
图3现代手工麻纸
麻纸产品纸张较厚且表面粗糙的特点可能是导致麻纸逐渐失去高级文化市场的原因之一,间接导致了麻纸不再受到知识阶层的关注,因而从宋至清很少见到麻纸工艺的记载,以明代的手工业巨著《天工开物》为例,其“杀青”章节记录了竹纸和皮纸的工艺和用途,但是并未提到麻纸[11]。除了上述特点,麻纸产品还具有耐久性好和拉力强的特性,这让麻纸拥有了广阔且不可替代的民间市场,用于满足生活使用、民俗应用和日常书写。
3麻纸的市场需求
生活上,麻纸一般用来糊窗户和糊顶棚。古代北方地区的房屋一般用木头做梁,两边用椽子支撑,如果没有糊顶棚,抬头就能看到房梁和椽子,影响美观,因此糊顶棚是非常重要的装饰性活动。用来糊顶棚的纸张一般为麻纸,由专门的裱糊工匠进行操作。除了糊顶棚之外,糊窗户也是麻纸的重要功能,文献中记载“平阳府纸用于糊窗户,透亮耐久,经风耐雨,隔热保温”[12],呼和浩特地区自明清至20世纪初,民居多用麻纸糊窗户,最常用的是山西浑源县出品的大麻纸,这种纸价格低廉、厚实拉力强,不易损坏[13]。
民俗上,糊窗户也成为重要的节庆民俗,春节前,人们把窗户上的旧纸换成新纸,再贴上窗花,既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14]。另外,在山西区域,麻纸在丧葬民俗上有特殊意义,一般用来为亡者盖脸和粘贴在住宅门上。记载中特别强调使用的是“麻纸”,而非“白纸”或其他纸张[15],可能与民间流行的“披麻戴孝”的习俗有关系。麻纸因为名字中有“麻”,颜色为白色,符合传统社会中表达哀思的心理需求,逐渐成为丧葬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日常书写中,麻纸主要用作账本、习字、抄书、写各种文契及借贷字据,麻纸虽然纸面粗糙,书写美观度较差,但是其较好的物理性能和低廉的价格为日常书写提供了便利,许多民间文书档案借由麻纸传承至今,成为研究古代社会重要的历史资料[16]。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麻纸赖以为生的民间市场迅速消失,北方民居不再需要糊顶棚和糊窗户,日常书写也有更加低廉的机制纸。市场的萎靡,导致了生产的衰落,许多造纸作坊都已经消失了。笔者在山西忻州、吕梁、大同和临汾等地调研时发现,仍有少量家庭造纸作坊在持续生产,产品的主要用途是丧葬民俗。也有手工麻纸进入国家级或者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用于书画市场,这类麻纸曾经就是高级文化用纸,属于凤毛麟角,与北方区域广泛分布的传统手工麻纸不同。
4结论
综上所述,唐宋以后麻纸在北方区域能够传承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从生产流程来看,麻纸具有工序少、需水量小、容易晾晒等优势,更加适应北方环境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从产品特性来看,麻纸纸张厚实、表面粗糙、拉力强,纸张耐久性好;从市场需求角度研究,麻纸能够满足生活和日常书写使用,在民俗需求中,麻纸具有其他纸张无法替代的作用,这部分市场保留至今。
参考文献
[1]潘吉星.中国造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2+135.
[2]李涛.古代造纸原料的历时性变化及其潜在意义[J].中国造纸,2018(1):33-41.
[3]王菊华.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472.
[4]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造纸与印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40-41.
[5]钱存训.纸和印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8.
[6]于素云.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滞[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45-48.
[7]张世文著.定县农村工业调查[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243.[8]李兵,冯立昇,施继龙.山西平阳传统麻纸制作技艺考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6(01):122-128.
[9]李晓岑.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纸的再研究[J].考古,2016(10):110-114.
[10]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824.[1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84.
[12]阎爱英,王三星.晋商史料全览·临汾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22.
[13]郝诚之,于永发.呼和浩特民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50-51.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千阳县委员会编.千阳民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6:10-11.
[15]张余,曹振武.山西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258-259.
[16]王欢欢,姚娇,刘晨虹.明清时期民间文书档案材质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04):131-135.
文章摘自:王欢欢,杨谷旸.市场视域下中国传统麻纸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104-1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