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是我国特有的绿色环保纺织原料,是我国最具特色和发展前景的纤维作物,常年产量占世界的90~95%。益阳是湖南和全国的主要苎麻产区,无论是面积、产量、加工还是品种更新、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均走在全国前列。但近年由于种种原因,产业规模不断萎缩,产业发展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苎麻生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益阳种麻历史悠久,历以沅江主产。据《齐民要术》记载,“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药山(今沅江)广种苎麻”,时称“药山苎麻”。自此,洞庭湖环湖丘岗基本上是“有屋必有麻园,有村必有麻地,凡女人均会捻麻线,凡巧妇都会织麻布”。唐代开始,“沅麻”及其织品在省内外享有盛誉。清光绪27年(1901),沅江开始出口苎麻,成为湖南的出口麻基地。民国时期,苎麻产销两旺,全地区年均种植5~7万亩,产量4000~5000吨。其中沅江“赖麻以资生存者居十分之三、四”,年产量在2500吨以上,除一部分销往广州、潮州外,还远销英、日、德各国。所产“沅麻”“品质甚佳,色白,纤维细长,柔韧光泽,称为上品”。益阳、南县、汉寿、华容、湘阴的苎麻,均以“沅麻”销售,据称“无沅麻不成庄”。
新中国成立后,益阳高度重视苎麻产业的发展。在建国初期总结推介了全国苎麻劳动模范黄业菊的种麻经验,接着在全国率先研制推广了“沅江二号”刮麻器,1981年率先在全国进行全面苎麻品种资源普查,1983年率先在全国投资200万元按照一地一种品种区域化种植要求去杂提纯黄壳早、集中连片换植芦竹青,并率先推行按质论价苎麻收购新标准,1984年率先在全国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苎麻新品种圆叶青,1991年率先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湘苎3号,1996年率先在沅江黄茅洲建立省级苎麻嫩梢(枝)扦插良繁基地,并全面杜绝种子繁殖,推广普及苎麻嫩梢扦插繁殖新技术,2007年率先在全国制定、推行省级苎麻栽培标准。这些重大措施的有力推进,较好地促进了苎麻生产的快速发展。
1982年,全区(时为地区)苎麻产量突破万吨大关,达11425吨。1985年麻价大幅攀升后,苎麻生产以翻番的速度发展。1987年,全市无乡不种麻,总面积突破100万亩,成为全市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总产量突破10万吨,达到112980吨,创历史之最。其中沅江种麻36.68万亩,产量达50036吨,一跃成全省少有的富裕县。但生产过快发展,必然导致麻价暴跌。1987年虽然苎麻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从这年开始苎麻价格亦开始逐年走低,随后苎麻生产多年不振。为重振苎麻雄风,一方面加速麻纺工业发展扩大需求量,另一方面实施品种更新发展战略,减轻原麻供大于求的压力。1999年麻价有一定幅度回升,全市抓住机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苎麻生产再次得到恢复发展。至2005年,全市年平均种植苎麻30.16万亩,占同期全省面积的41.5%、全国的19.2%,年平均产原麻48758吨,占同期全省产量的46.7%、全国产量的26.3%。2006年,全市苎麻面积已恢复发展到59.1万亩,总产量103910吨,重新站上10万吨之上,总产值83000万元。
但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苎麻价格悄然下降。到2007年二麻,主产麻区原麻每公斤购销价格已由上年头、二麻的9.5~9.8元降为5.5元左右。直至2010年,苎麻价格才有所回升,但升幅不大。目前从农户家中收购苎麻的价格约为6.5元。受其影响,苎麻面积、产量从2007年又开始下滑。到2010年,全市苎麻面积已降为13.55万亩,产量仅18763吨,产值12272万元,又已回落至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今年上半年,苎麻面积继续调减,全市目前仅存麻园8.66万亩,又较上年减少了4.89万亩,预计年产量将降至1.3万吨,较上年减产31.9%。
二、苎麻纺织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苎麻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一部分是用于做鱼网、织蚊帐和搓绳索,一部分以原麻形态直接出口。由于用途有限,因此苎麻生产发展很慢。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益阳在发展苎麻生产的同时,开始在益阳赫山镇建设拥有长麻纺锭10608枚、年产苎麻纱1506吨、苎麻织物820万米、印染布1000万米规模的益阳苎麻纺织印染厂。1981年,益阳苎麻纺织印染厂初步建成试产,1983年全部投产。从此,苎麻的用途由做蚊帐、织鱼网转变为主要用作纺织原料。
由于苎麻织物具有优良的吸湿、透气、舒爽、防霉、抗菌、挺刮等优异性能,深受欧美消费者追捧。1981~1983年,区内又新建了沅江苎麻纺织印染厂和益阳龙洲苎麻纺织厂。苎麻生产大发展时期的1985~1987年,苎麻粗加工迅猛发展,全地区各类苎麻纺织加工企业已发展至105家,精干麻加工作坊达270多家,1987年精干麻产量跃至15000吨,较1985年增加了1万吨。当时,区内生产、加工并驾齐驱,内外贸购销两旺。但随着麻纺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外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不少麻纺企业因生产效益下降不得不关停并转。
20世纪90年代,市内麻纺加工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1995年,益阳苎麻纺织印染厂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发了立足内销、争取外销的“益鑫泰”麻类衬衫。随后成立了“益鑫泰”麻业服饰实业有限公司。1997年“益鑫泰”被评为中国名牌衬衫,1998年“益鑫泰”公司成功上市。2004年9月,益鑫泰获得中国麻纺业、湖南服装业的唯一中国名牌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目前,益阳苎麻纺织印染厂虽已改制,但“益鑫泰”产品仍然深受消费者喜爱。
进入21世纪后,苎麻产业链不断延长,全市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品种生产格局。全市拥有乡镇以上麻类纺织加工企业28家,拥有长麻纺锭7.96万枚,混纺锭9万多枚,气流纺864头。2005年,益阳因此被授予“中国麻业名城”称号。作为“麻业名城”的核心区沅江市,在沅益公路建立了麻纺科技工业园。2006年,沅江市被授予“中国苎麻之乡”称号。2007年,沅江明星麻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麻类研究所合作开展的“苎麻生物脱胶产业技术及产品开发”通过鉴定并应用于生产,不仅减少60%的污染物排放,而且节能、节水50%。与此同时,益阳瑞亚高科技纺织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竹、麻再生纤维与苎麻纤维混纺面料”通过省级鉴定,并被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这对推动益阳苎麻产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苎麻纺织品至今仍然是以外销为主,麻纺工业的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品的出口拉动。2006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麻织品出口量锐减,麻纺加工无利可图,加之部分企业排污受限停产,多数粗加工企业再次关停并转,部分纺织企业弃麻从棉。据统计,2010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棉、麻纺织加工企业45家,年纺织加工产值57.3亿元,实现增加值14.25亿元,利润总额1.5亿元,出口创汇3228万美元。但这些加工企业真正从事苎麻纺织加工的已不到5家。苎麻纺织加工乏力,是导致苎麻生产下滑的主要原因。
三、苎麻产业恢复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至今,益阳苎麻产业的发展同全国一样,先后经历了1978—1981年发展、1982—1984年下降,1985—1987年发展、1988—1991下降,1992—2006年恢复发展、2007起再次回落三次大的起伏。分析每次起伏的原因,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点。本次下降初期,益阳市经济作物站对其情况进行调查,解析所致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面积迅速扩大,原麻供大于求。2001—2005年,全国总产原麻117.05万吨,同期全国拥有长麻纺锭44.19万锭,短麻纺锭48.52万锭,气流纺31964头,加工耗用原麻66.51万吨,只占原料生产量的56.8%,产大于销显而易见。2009年,苎麻价格跌入底谷时,仅沅江市积压在农户家中的原麻就达5~6万吨。二是人民币升值,出口量下降。我国入世后,苎麻产品出口配额从2005年起被取消。苎麻出口配额被取消后,理应促进苎麻织品出口扩大。但近年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加速贬值,而苎麻的出口生产都是自先签订合同确定价格再生产出口,以致苎麻出口效益大不如前,并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多变且无起色,欧盟仍千方百计设置技术壁垒,非洲市场因多种原因货款很难收回,苎麻产品出口从2005年开始逐渐下降,直至2010年才逐步回升。这就迫使加工企业限产、减产,减少用麻量。三是脱胶排污受控,原麻用量剧减。从2007年开始,国家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要求苎麻脱胶加工企业上规模,尽快改进脱胶工艺,污水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受这一限制,先是产能小的粗加工企业率先关停并转,后是生产规模大的加工企业因缺乏资金无力技改而被迫停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加工企业不得不以销定产,经销麻商不得不压价收购、以销定购,广大麻农不得不弃收改种、以效定产。
苎麻生产起伏大,不仅对麻农、对经销商、对加工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种植苎麻的生产积极性,不利麻纺工业的持续发展和苎麻产业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恢复发展苎麻生产、做大做强苎麻产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和克服生产上的大起大落。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加大宣传,着力开拓国内市场。任何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长期以来,我国苎麻产品的销售多以出口为主,由于长期受制于人,生产销售受到很大限制。原以为出口配额取消后销售量会显著扩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是国际市场的开拓也有一个宣传与认识的过程。因此,苎麻产品的销售一定不能吊死在国外一个市场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市场潜力巨大。从上世纪开始,不少加工企业在内销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与成效。但至今销量不大,市场没有真正开拓。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宣传不够。益阳在苎麻内销产品的研发上曾一度走在全国前列,今后要继续努力。要加大宣传力度,象宣传黑茶一样宣传苎麻产品,例如开展“苎麻文化节”等,使苎麻产品的优点与独特点家喻户晓,在全市、全省、全国形成喝黑茶、穿益鑫泰有益健康的新理念。
2、加大投入,着力提高麻纺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分析每次苎麻生产的滑落,都是因麻纺加工能力所限所致。麻纺加工能力不够,有资金不够的原因,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也有工艺水平低难以满足需求的原因,等等。益阳被冠以“中国麻业名城”称号,但现在已是名存实亡。目前,全市仅沅江明星麻业有限公司的脱胶工艺达到治污标准,但也因缺少资金步履艰难。益阳要恢复发展苎麻产业,最首要的任务是重振麻纺工业。一是要大力推行生物脱胶新工艺,扩大苎麻粗加工能力。二是要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的示范和拉动作用。三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帮助现有企业渡过难关,走出困境,扩大生产加工能力。四是加大技改力度,引导帮助加工企业不断改进工艺、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五是要继续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益。
3、完善体系,着力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防止苎麻产业滑坡和苎麻价格大起大落,仅仅大力发展麻纺工业是不够的,还应从三个方面完善产业体系。一是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要建立信息平台,加强产前调查与服务,指导麻农依据市场需求扩种面积,控制发展规模。二是要完善购销网络。苎麻在全国是小作物、小商品,其收购、销售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益阳是湖南的主要苎麻产区,需要上级政府和部门扶持建立购销市场。与此同时,产区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工厂、部门、商贬积极参与苎麻购销,形成购销网络。要积极引导、培育、发展苎麻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产品销售经纪人。三是建立原麻贮备库。在苎麻供大于求时期,实行苎麻贮备制度,是减轻原麻供求压力、减少麻农经济损失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省曾实行了苎麻专项贮备,起到了较好的调控作用。益阳常年苎麻产量占全省的45~50%,恳请省政府列支在益阳建设5万吨级的苎麻贮备仓库。
4、加大扶持,建立稳定的苎麻高产优质原料基地。一个产业的发展,原料是保证,基地应先行。目前尽管苎麻价格很低,苎麻种植效益很差,但苎麻织品的出口从2010年开始出现好转,出口量明显扩大,这表明苎麻产业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中国麻业科学》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国出口苎麻纱线2615.9吨,较上年增长44.76%,出口苎麻纤维及短纤701吨,较上年增长13.34%,出口苎麻织物9537.4万米,较上年增长17.96%,同时出口价格均有上涨。因此,要高度重视原料生产,要扶持建立省级、市级苎麻良种种源基地,要扶持建立县级良种扦插基地,要将苎麻良种列入良种补贴范围,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麻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提高苎麻刮制、栽培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益,促进苎麻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四、苎麻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益阳苎麻产业发展目前虽困难重重,但苎麻产业仍然是益阳的优势产业和朝阳产业。我们必须树立信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益阳的实际情况出发,站在全国和全球的高度,从基地建设、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各个方面打“组合拳”,实施高起点、超常规、大手笔发展战略。
苎麻和棉花都是纤维作物,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和彼此消长的发展规律。“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按照棉麻统筹、生产加工同步、农工贸一体化的方略推进苎麻产业发展。计划到“十二五”末,棉麻种植总面积90万亩,其中棉花60万亩,苎麻30万亩。通过改良品种、提高技术,力争年产苎麻6万吨、产值8亿元;通过整合企业和精深加工,苎麻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苎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5年内,全市将重点推进“四个1”建设工程,即在沅江建设一个苎麻产业工业园,一个苎麻购销集散市场,一个20万亩的高产优质原料基地,在益阳建设一个5万吨级苎麻贮备仓库。
与此同时,全市将着力推进高产优质苎麻品种的更新,着力研制推广剥麻机具,着力推行苎麻生物脱胶新工艺,着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着力招商引资扩大产业规模,着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产业的全面升级。苎麻产业在全国是比较弱小的产业,但在益阳则是重要的特色产业。目前苎麻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特别需要“供氧”与扶持。在此,请求上级对益阳的苎麻产业“开小餐”、“开特餐”,将苎麻良种推广纳入农业良种补贴范畴,将苎麻机具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将苎麻品种更新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以扶持。同时恳请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与期限,并适当增加贷款数额。通过这些措施的全面落实,进而推动苎麻产业上台阶、上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