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后,与会人员先后参观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实验室和亚麻试验基地。会议代表对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现代条件设施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参观哈尔滨亚麻纺织有限公司时,代表们深入工厂车间,参观了从原料到产品的加工过程。
在下午的科技服务活动中,体系专家执行组成员、亚麻专家和兰西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以及亚麻企业家共聚一堂,召开了亚麻产业科技服务座谈会。
兰西县人民政府代表认为,当前亚麻与粮食作物比较,其效益下降,国际经济形势对处于成长型企业冲击较大,国内市场没有打开,亚麻种植技术与规模生产脱节等诸多因素,导致亚麻生产与加工基地萎缩,种植面积锐减。以汽车坐垫为主的亚麻产品没有达到精细纺织的水平,而且产品少、品质差,加之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很不景气。政府虽然针对亚麻已经建立了信息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大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但因行业的不景气,缺少资金投入,其服务能力不够。建议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在兰西建设“亚麻试验区”,并以“顾问团”等形式介入“兰西亚麻产业发展联盟”。
当地亚麻企业代表充分肯定了拥有数千年栽培史的麻类作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并指出当前企业力量分散、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发展对出口的依赖性高、研发能力差、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当前亚麻企业发展的瓶颈。
体系专家代表认为:在产业经济方面,近年来兰西县主要的亚麻产品为汽车坐垫,其产业发展的优势不在产业结构、产业的技术水平上,而在于抓住了迅猛发展的汽车产业市场,在当前研发力量分散、产业受挫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并或者联盟的方式,吸纳该产业的80%的力量,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开拓精细家纺、服饰领域的市场,顺应市场观念的变化,走高端路线,形成自己的品牌,并可通过电子商务等方式推荐麻纺产品;在种植方面,国内亚麻育种水平较高,不乏优良品种,但由于科研单位缺乏资金和种子扩繁土地,在亚麻种植面积波动中往往种子供求脱节,优良品种难以推广,而引进没有试种的国外品种也无法提高国内亚麻纤维品质;在市场方面,对麻产品的市场定位不明确,存在跟风现象而忽略了麻产品天然环保、经久耐用、抗菌抑菌的特色。另外,麻产品缺乏认证机制,市场不规范,以假乱真现象严重。争取立项支持、建立亚麻种子扩繁基地、找准麻产品定位、规范市场是亚麻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对政府和企业关注的基地萎缩、国家补贴、政策支持、试验区建设等问题给予了答复。国际市场低迷和麻企长期依赖出口是当前麻类生产和加工基地萎缩的主要原因,打通国内市场,提升创新能力是推进麻类产业的关键;由于小作物种类繁多、产业规模小,要国家补贴有一定难度。但随着国内棉花价格上涨,麻价必然走高;虽然当前国家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但已经在科研立项上建立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等,进行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而这仅仅是个开端,今后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体系建立的主旨就是为产业服务,通过在兰西建设试验区,可以在原料生产和初加工以及产业经济规划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闭幕式上,各小组进行了讨论情况汇报。各小组讨论情况汇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功能研究室与试验站工作对接以及岗位任务重复问题;二是脱胶问题,要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简易脱胶方法;三是收获机械问题,劳力成本过高,效率太低;四是要形成政府、企业、科研三家共同协商应对机制,解决行业发展问题。大庆大麻试验站李泽宇站长在会上介绍了该站的建设情况。
最后,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对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上半年的工作作了简要回顾,并在会上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做好体系工作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准确定位。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解决科研与生产的脱节、岗位之间的不协调和重复等问题,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必须要转变观念,严格按照委托协议书的要求,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各自的任务分工,积极推动岗位间协作。
二、适应过程管理。将体系工作开展情况记录下来,这是体系人员的工作与义务,也是对工作的回顾与督促。因此要认真对待工作日志和经费填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避免工作日志记流水账、有标题无内容以及内容不规范等现象。
三、正确对待体系岗位调整。体系建设任务书中明确提出,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建设一支稳定从事麻类产业科研与生产服务的队伍。所以做好本职工作是天职,有为就有位。
四、完善“体系+政府+企业”模式。解决麻类产业发展问题不能只靠科研,面对金融危机、环保压力和技术不配套等问题,要借鉴平果县剑麻产业科技服务的成功经验,将政策的引领、科技的支持和市场的运作有机结合,做大做强麻类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