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   发布时间:2010-03-05   Tag:   点击:
2010年麻类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一、2009年麻类产业特点和问题

(一)苎麻。受金融风暴的影响,2009年苎麻生产整体滑坡。种植面积为180万亩左右,与2008年相比下降20%-30%;原麻产量20万吨,同比下降20%。麻纺企业开工不足,2007年以前,益阳麻纺企业有48家,2009年仅留下5家工厂生产。原麻价格由每公斤8.4元,下降到目前每公斤4.6元,个别农民原麻积压达5吨。

苎麻产业存在原麻脱胶污染严重,原麻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劳动强度大。2007年国家加大洞庭湖治理,苎麻脱胶厂达不到排放要求,大多数关闭。苎麻收购受其影响,农民对种植苎麻缺乏市场期望,信心受挫。

(二)黄麻、红麻。2009年黄麻、红麻种植面积维持稳定,种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受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出口下降影响,我国进口黄麻减少,国内黄麻、红麻纤维价格上扬,由2008年市场每公斤2.4元上升到每公斤3.8元。2009年,黄麻、红麻家装饰产品的开发,引导黄麻、红麻种植面积稳步发展。

黄麻、红麻沤麻对水质影响大,机械收获程度不高,产品用途开拓不够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三)亚麻。2009年亚麻生产继续滑坡,种植面积下降。全年种植面积为100万亩左右,与2008年相比下降28%。我国仍然是亚麻纤维进口大国,截止200910月,亚麻进口达到9.2万吨,外汇消耗达1.3亿美元。

我国亚麻品质不优,单产不高,比较效益不好,影响到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四)剑麻。2009年剑麻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种植面积为34万亩,产量为5.5万吨。由于剑麻具有抗旱能力强,在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干热地区种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剑麻原料加工机械化程度较高,而且副产品皂类是重要的药品原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剑麻品种单一,剑麻收割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效率低。受国外金融市场动荡,产品出口受阻。

二、2010年麻类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际麻类纤维需求将持续上升麻类纤维广泛用于纺织、轻工和装饰等行业,并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世界麻类纤维产业用织物的需求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迅速增长。欧美市场麻纺织品消费占到天然纤维总量的20%-30%。我国天然纤维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25%左右,生产了占全球贸易额为70%的纺织品。麻类纤维及麻纺产品在我国出口创汇等方面极具优势。

(二)麻类生产逐渐恢复。2010年,科技进步将促进麻类产品的多元化,用途的多样性。苎麻细薄面料的开发,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的功能和生物脱胶技术的推广,将促进麻类生产得到不断恢复。全球金融市场逐渐调整和恢复,有助于我国外向型产业的开拓。麻类生产将向优质和高效生产发展。

(三)麻类产业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集合了全国大部分麻类研究力量,建立了麻类作物高效技术支撑平台和推广体系,以全国一盘棋、从农田到餐桌为指导思想,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升了麻类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

(四)麻类作物新功能不断开发。紧扣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环境治理、充分利用资源的主题,麻类产业挖掘出了苎麻水土保持等新功能,提出了苎麻向山坡地、亚麻向冬闲地、红麻向滩涂地进军的三地转移战略,深入开展生物脱胶清洁化生产技术,大力推进麻类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如茎叶高蛋白饲料,麻骨轻工建材和纤维质乙醇原料等。麻类作物新功能将被不断挖掘出来,其研究也将不断深入。

(五)产业发展新模式逐步建立受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出口的依赖和环保要求越来越严等因素的影响,兼之苎麻生产没有整体规划、加工过程污染严重,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生态麻园创建等新理念将不断加速集优质麻类种植、清洁化生产、高效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并逐步代替传统生产模式。

(六)麻类行业宏观规划初步形成麻类产业的发展是在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内,缺乏行业联系和协调的宏观控制,而且麻类产品处于低价、恶性竞争的局面,行业自律水平低。要确保麻类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进行有效地宏观规划,包括产业链的规划、产品结构的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以及部分政策建议等。

三、2010年麻类产业发展建议

(一)加强政策的引导。2010年,由于麻类生产仍然处于恢复时期,生产企业开始完成污染处理工艺的改造,麻类纤维市场信心仍然需要培育。建议国家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通过产品展示和媒体宣传,向产业展示麻类生产发展前景。政府要引导一些企业,开拓麻类新产品,提升麻类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科技协作与成果推广。根据麻类产业链长的特点,应通过体制改革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使我国从事麻类研究的科研院所、大学以及龙头企业分工明确,相互衔接,对生产上的共性技术问题进行协同攻关。生产管理与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合作,以便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使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与麻类生产有机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切实以麻类科技为支撑,做好新产品和新成果的示范,带动农民以现代技术进行生产。

(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引进优异基因资源。一是通过与美国农业部ARS系统、康奈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以及法国、比利时、德国和日本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合作,派出专家到国外机构学习或者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访问,以及派遣国内专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途径,学习麻类作物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病虫害RNA干扰防控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麻塑粒子制造技术以及纤维质能源生产技术等。引进优异基因资源,丰富我国麻类种质资源库,提升资源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麻类作物育种效率和病虫害防控水平。

(四)实施产销衔接企业与基地签订产销合同,基地统一供种、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收购,公司则进行精、深加工,生产最终产品。同时建立销售网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改变以往松散、混乱、各自为战的局面,走集约化之路。

(五)建议国家对麻类作物进行补贴目前,国家对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大宗农作物进行了补贴,除个别地方外,麻类作物则没有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麻农种麻的积极性。建议国家根据大作物补贴的方式对麻类进行补贴,同时推行农业保险。

(六)重视苎麻、剑麻水土保持作用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植物,在坡地可生长良好,根系发达,叶片多且交叉重叠,多层覆盖地面,覆盖时间长,麻地覆盖度可达100%,生长期与雨季同步,既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又能防止雨水侵蚀和对地面的冲刷,明显降低土壤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防治表土流失。据调查,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江西、安徽等地有6000万亩坡耕地适于种植苎麻,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剑麻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抗旱能力突出,水土保持能力强,是极佳的生态恢复先锋作物。因此,建议十二五期间设立苎麻和剑麻水土保持科研专项,或依托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设置苎麻、剑麻水土保持岗位,对其机理及效果进行系统研究。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