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中国化肥网   发布时间:2012-02-06   Tag:   点击:
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

一、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我国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经过多年努力,尿素、磷铵等主要化肥产品从大量依赖进口到自给有余,钾肥国内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据初步统计,2010 年我国化肥产量6620 万吨(折纯,下同),“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5.0%。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尿素、磷铵、氯化钾产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4.7%16.7%6.3%2010 年进口化肥386 万吨,出口化肥733 万吨,表观消费量约6273万吨,较好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品种结构得到改善。高浓度化肥比重日益提高,整体达80%。钾肥国内保障能力由2005 年的24%提高到2010 年的56%。复混(合)肥、掺混肥、缓控释肥等专用肥料得到快速发展。

 

企业大型化进程加快。“十一五”末已形成24 个百万吨级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其中3 家企业产能达500 万吨级,大中型化肥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氮肥行业形成20 个尿素产能超过百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占总产能的68%。磷肥行业形成2 个磷铵产能超过200 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钾肥行业形成2 个百万吨级大型企业集团。

产业布局逐步合理。原料本地化的合成氨产能比例达到53%。磷肥生产主要集中在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磷资源丰富的地区。青海盐湖、新疆罗布泊钾肥规模逐步扩大。化肥产业布局正逐步形成基础肥料向资源地、专用肥料向用肥市场调整的格局。

3.循环经济初见成效

氮肥企业的废气、废渣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约50%的企业建设了综合利用的热电联产装置,二氧化硫回收利用,冷却水、中水循环利用等逐步得到推广。湿法磷酸精制、硫酸低温位热能回收、磷石膏制石膏板、制砖等大规模综合利用技术取得突破。钾盐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4.技术装备取得突破

具有知识产权的水煤浆、粉煤加压气化等先进煤气化技术与装备已成功应用于氮肥行业,30 万吨/年合成氨、大颗粒尿素已实现自主化。30 万吨/年磷酸、60 万吨/年磷酸二铵、80 万吨/年硫磺制硫酸、40 万吨/年硫铁矿制硫酸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均基本实现自主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钾肥生产工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百万吨钾肥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存在问题

能源资源约束大,生产成本较高。2010 年氮肥行业消耗煤炭资源约8500 万吨、天然气100 亿立方米。随着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氮肥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大部分企业一直处于亏损边缘。磷肥生产所需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60%。我国磷矿资源丰而不富,平均品位仅17%,富矿只占6.6%,且胶磷矿多,采选成本高。我国钾资源相对贫乏,对外依存度近半,国际市场钾肥价格波动不定,影响农业生产。

产业集中度不高,落后产能依然较大。我国合成氨企业472家,平均规模仅14 万吨,小于8 万吨的企业仍有249 家。有磷酸装置的磷肥企业90 多家(其中磷铵企业80 家),80%的磷酸生产企业规模不到10 万吨。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复混肥生产企业440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5 万吨。中小氮肥厂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能耗高。小型磷肥厂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磷石膏无序堆放对环境影响大。复混肥企业点多面广,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企业农化服务水平低,行业发展模式尚需完善。我国化肥企业在产业链中仍局限于生产制造领域,主要依赖资源投入、产能扩张带动发展,生产企业农化服务发展滞后,不适应现代农业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发展的需要,造成施肥不科学、肥效利用率低,面源污染严重。

二、发展趋势和需求预测

(一)发展趋势

我国人多地少,通过化肥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化肥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以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成为未来农化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目前化肥企业仍享受部分优惠政策(包括享受天然气、用电和铁路运输等优惠价格及免征增值税), 随着化肥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化肥企业经营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需求预测

我国化肥消费90%用于农业,10%用于工业。2010 年我国化肥表观消费量为6273 万吨,其中农用化肥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360.18。根据“十二五”期间农业生产的品质要求和多样化发展等因素预测,2015 年农用化肥氮、磷、钾施用比例按10.380.25 考虑,兼顾工业需求,预计2015 年我国化肥需求总量及结构见表3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以转变化肥工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控制氮肥、磷肥产能过快增长,增加钾肥供应和资源保障能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农化服务业,培育品牌和营销网络,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促进化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十二五”期间,化肥工业在满足农业、工业基本需求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产量整体自给有余,其中氮肥、磷肥完全自给并有少量出口,钾肥国内保障能力达到60%以上,基本满足科学施肥的需要。

产业集中度。到2015 年,氮肥、磷肥和复混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大中型氮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80%以上。大型磷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70%以上。2 家大型钾肥企业集团规模进一步壮大。

产品结构。到2015 年,尿素占氮肥的比重达到70%左右,磷铵占磷肥的比重达到70%左右,无氯钾肥满足国内需求,单质肥复合化率、大颗粒尿素比重逐步提高。

 

技术进步。积极推广先进煤气化和煤基多联产技术,先进煤气化技术的氮肥产能比例提高到30%,年产45 万吨合成氨和80万吨尿素装置(或以上规模)实现自主化。不断提高中低品位磷矿石和磷石膏的利用效率和水平。氯化钾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盐湖卤水制取硫酸钾技术进一步完善。掺混肥料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进一步提高农用化肥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水平。研究制定尿素、磷酸二铵的粒径标准。

节能减排。合成氨综合能耗降至1350 千克标准煤/吨,其中以天然气和焦炉气、无烟块煤、非无烟煤为原料的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别降至1150 千克标准煤/吨、1300 千克标准煤/吨及1650 千克标准煤/吨以下;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0%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

优化品种结构。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改进提升尿素、磷铵、氯化钾和硫酸钾(镁)等基础肥料,适度发展硝基肥料、熔融磷钾肥料、液体肥料等多元肥料,鼓励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复混肥和专用肥,重视发展中、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料。

加快兼并重组。抓住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契机,加快促进基础肥料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逐步形成以大型化肥企业为主导的生产经营格局。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及建设化肥基地,进一步壮大经营规模和实力。引导大型能源企业与氮肥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

提升农化服务。鼓励大型化肥企业以生产为基础,以质量为保证,加强质量专业人员培养,着力培育品牌和营销网络,加快建立高效的供销和服务体系,扩大农化服务业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化肥流通成本。推动地方开展测土配方,实现精准施肥,防止和减少过量施肥,提高肥效,降低面源污染。

(二)优化产业布局

促进基础肥料向资源产地和优势企业集中。结合兼并重组、原料结构调整和上大压小,支持企业在能源产地和有条件的粮棉主产区建设大型尿素生产基地。在云、贵、鄂、川等磷资源产地,依托现有企业完善大型磷肥基地建设。重点依托青海和新疆钾肥资源优势建设大型钾肥基地,青海基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新增100 万吨钾肥产能(实物量),新疆基地力争新增170 万吨钾肥产能(实物量)。同时加快境外钾肥基地建设步伐。复混肥和掺混肥料主要在消费区域建立加工、集散、分销和使用服务体系。

(三)推动技术进步

氮肥。开发和推广大型合成氨、尿素国产化技术及装备,研发和推广低阶煤、高硫煤加压气化等新型煤气化技术,高效率、大型化脱硫脱碳、变换、气体精制、氨合成和新型催化剂等先进净化和合成技术,利用造气炉渣、煤末、吹风气等资源,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热电联产,鼓励提高锅炉压力等级,开展能源梯级利用。

磷肥。重点开发和推广中低品位磷矿制酸及磷酸精制技术,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大型硫酸、磷酸、磷铵装置自主化技术和装备,氟回收和高附加值氟产品生产技术,硫铁矿铁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低浓度烟气回收制酸、煤化工硫回收等含硫废弃物回收制酸技术,硫酸余热利用技术,磷石膏低能耗制硫酸联产水泥、制硫酸钾副产氯化铵、制缓凝剂、化学法转化等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钾肥。重点研发钾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盐湖卤水直接提取硫酸钾技术,难溶性钾资源利用技术,硝酸钾生产新技术,海水提钾技术。

复混肥。重点开发、推广缓控释肥料和掺混肥料生产技术及装备,水溶性肥料、新型包裹材料和制剂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复混肥标准。

(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鼓励氮肥企业和煤炭企业联合建设化肥用煤生产基地,保障化肥用煤稳定供应。根据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及天然气价格调整,引导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肥企业调整原料结构。

加强磷矿特别是中低品位磷矿采选能力建设,在云南、贵州等地建成1800 万吨磷矿采选能力,新增200 万吨硫铁矿采选能力,力争探明6-8 亿吨磷矿和1 亿吨硫铁矿资源储量。

加快国内钾矿资源勘探,开发利用难溶性钾矿资源,加快钾肥工业“走出去”步伐,力争在境外建成200 万吨氯化钾生产基地。

(五)强化安全发展

加强化肥企业安全生产,对位于城区的老装置研究制定搬迁规划,新建装置必须进入化工园区或集聚区,保证与周围居民区的安全距离。加大安全投入,不断利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行安全改造,提高装置本质安全度。鼓励企业对新建的化肥装置进行危险和可操作研究分析(HAZOP)和安全完整性评价(SIL)。鼓励化肥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强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积极倡导责任关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继续开展化肥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支持氮肥原料和动力结构调整、磷石膏综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加工利用、钾肥工业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和新品种产业化项目。支持化肥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两化融合。

(二)完善行业准入制度

制定合成氨、磷铵、复混肥行业准入条件,通过上优汰劣,产能置换,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研究制定化肥行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目录及配套政策。

(三)鼓励科技创新

通过对国内各种煤气化示范技术进行评估,开展技术试点推广应用,鼓励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优越性,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新型肥料的开发和应用。继续研究开发化肥大型化技术及装备。

(四)完善化肥市场调控

以保障化肥行业平稳运行和供应为前提,适时调整化肥进出口政策;完善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推进钾肥国有储备制度建立。

(五)加强行业运行监测

密切跟踪化肥行业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发布运行分析报告,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化肥行业出现供需失衡和价格大幅度波动等情况。

(六)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信息统计、标准化管理、技术交流、人才培训、企业维权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建立诚信体系。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