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用红麻高产优质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
  • 成果名称:
  • 造纸用红麻高产优质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 
  • 获奖等级及年份:
  • 19960110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标准司鉴定 
  • 获奖人员:
  • 张木祥,陈壬生 
  • 获奖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淮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成果简介:
  • 造纸用红麻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计划专题之一,编号为85-602-04-02。经五年研究,形成了“造纸用红麻高产优质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该研究技术根据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利用建立的造纸用红麻产量、质量及效益与施氮量(X1)、施磷量(X2)、施钾量(X3)、栽培密度(X4)、播种期(X5)等农艺措施关系的数学模型,为不同耕作制度、种植习惯和生产力水平麻区提供相应的优化栽培模式,可应用于造纸用红麻原料生产领域。该研究技术的创造性和先进性在于: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为淮河、长江流域不同耕作制度的麻区提供系列化优化栽培模式,克服过去栽培措施组合单一化的弊端,更有利于因地制宜广泛推广应用;根据红麻生长发育与施肥配比的关系,在红麻栽培领域采取以高氮加高钾为特征的施肥方案,达到高产出、高效益。一改过去红麻生产中因肥料配比特别是氮、钾配比不合理,重施氮肥容易引起倒伏而在较低水平范围施肥的习惯。1994年生产示范证明,采用模式化栽培技术种植红麻2000多亩,麦茬红麻干茎产量比常规栽培法增产3.2T/ha,增加纯收入660元/公顷;春播红麻增产3.44T/ha,增加纯收入1050元/公顷,经济效益显著。在长江、淮河流域推广应用该技术,不但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而且可为当地制浆造纸厂提供优质红麻原料,对于发展红麻制浆造纸,缓解中国长纤维造纸原料不足的矛盾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通过主攻单株生产力来提高群体产量,尚未根本解决产量与品质的矛盾,高产群体后期容易倒伏也障碍向更高产发展,收获时的去叶技术及茎杆快速干燥技术研究尚未列入研究内容。今后需进一步探讨农艺措施对造纸红麻质量的影响,创造一个不倒伏的高产群体结构,特别是要研究造纸用密矮壮型红麻超高产栽培技术、去叶技术及茬杆快速干燥技术。此外,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均以红麻制浆造纸厂为依托工厂,红麻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这需要工、农业部门加强横向合作,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