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细切种根繁殖技术
  • 成果名称:
  • 苎麻细切种根繁殖技术 
  • 获奖等级及年份:
  • 1985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改进奖二等奖(1974-1981) 
  • 获奖人员:
  • 田庭甫,李治平,李国清,丁元林,张正湘,潘国庆 
  • 获奖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成果简介:
  • 麻类研究所于1964~1966年、1974~1976年对苎麻种根(即地下茎)切块大小,繁殖时期与方法以及育苗栽培措施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苎麻细切种根的繁殖技术。研究证明,种根切块大小,以跑马根切成每块1~59、龙头根每块5~25g、扁担根每块25~50g为宜。一般挖1亩种根,深根丛生型品种可扩新麻3.3~6.6hm2,浅根散生型品种可扩新麻8~13.2hm2,比传统大种根(200~400g)繁殖系数提高10~27倍,对促进苎麻生产发展和良种普及具有重大意义。繁殖时期以2月下旬至3月上旬较为适宜。细切种根要选背风阴处,边切边栽,采用苗床育苗,提高出苗率,加强培育,培育壮苗。细切种根由于种根老朽部分切得干净,病虫害少,生命力强,生理活动旺盛,麻蔸生长迅速,产量提高快。采用东西向宽行(66~72cm)单株条栽(26~33cm),多施基肥,加强肥水管理,便能充分发挥细切种根生命力强的优势。如湖南省汉寿县周文庙麻科站采用细切种根繁殖的示范麻,头年麻蔸长到1.5kg左右,第二年3.5kg以上,每公顷头年收麻1063.5kg,第二年产2955kg,第三年产3562.5kg,促进了苎麻生产迅速发展。该项技术从1976年起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应用,生产实践证明:苎麻细切种根繁殖系数大,成本低,生命力强,栽培技术先进,产量高,深受麻农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至1985年止,湖南、四川、湖北、安徽、上海等省(市)应用该技术种植苎麻面积1.26万公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1985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改进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