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麻高产、抗病、中熟品种“7804”的选育与推广
  • 成果名称:
  • 红麻高产、抗病、中熟品种“7804”的选育与推广 
  • 获奖等级及年份:
  • 1990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78-1990) 
  • 获奖人员:
  • 刘伟杰,谭石林,尹继中,汤其林,邓国雄,代学芳,张俊九,邓丽卿 
  • 获奖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成果简介:
  • 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红麻面积最大的商品麻基地。该区红麻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当地能收到种子的品种单产不高,单产高的“南种北植”品种又收不到种子,种子每年必须从广西、广东调进,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针对生产上的问题,麻类研究所于1975~1984年采用耒阳红麻与714杂交育成了高产、抗病、中熟的7804红麻新品种。据4年全国区试和三年生产试验结果,平均每公顷产熟麻3508.5kg,比“南种北植”当家品种青皮3号平均每公顷产2892kg净增熟麻616.5kg,增产21.3%,达极显著水平;在淮河流域以南、南岭以北广大地区,每公顷还能收到成熟种子450~900kg,在北纬26°左右地区每公顷种子产量高达l050kg,而青皮3号在上述地区收不到种子。该品种抗炭疽病性强,在连续5年人工接菌条件下,“烂头”株率为7.1%,比青皮3号的28.4%、广西红皮的75.9%增强抗病能力4~10倍;在自然栽培条件下,几乎不烂头,表现高度的抗病,对实现红麻高产、稳产极为有利;此外,还具有出麻率和纸浆得率(50%左右)高、纤维品质优良(束纤维支数260支)、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性。它是较好地把纤维高产、中熟结籽、抗炭疽病等优良性状集中于一体的优良品种。克服了当前红麻生产上存在着的“南种北植”纤维高产收不到种子的矛盾,解决了上述地区种红麻必须每年从“广西、广东”调种的被动局面。该品种在淮河流域以南、南岭之北地区栽培,麻、种可双高产,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作为“南种北植”栽培可获纤维高产,栽培上一般于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播种量30kg左右,定苗25.5万~27.0万株,施肥应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氮肥或一次施肥太多,以防倒伏。自1985年以来。已推广13.72万公顷,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成果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