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种植技术
  • 文章题目:
  • 苎麻种植技术 
  • 关键词:
  • 苎麻种植技术 
  • 作者(排名):
  •  
  • 采样数:
  • 387 
  • 文章来源:
  •  
  • 发表年份:
  • 30/08/2006 
  • 分类:
  • 苎麻种植技术 

  苎麻(Ramie)是我国传统特产,属荨麻科苎麻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韧皮纤维作物。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叙述如下。
  1建设高产稳产麻园
大风、渍水和干旱是造成麻区苎麻减产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苎麻单产,需要建设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便利和防风条件较好的高产麻园。
  1.1麻园选择
  苎麻是多年生作物,一次栽种后宿根年代可达十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麻园选择的好坏与栽培管理对苎麻产量影响很大。选择时应注意地势、地形和土壤。
1.1.1地势和地形。地势和地形影响麻园小气候,现对山地、丘陵和平地分别进行叙述。
  1.1.1.1山地。由于山脉起伏,高低相差常达数百米,上下坡的气候和土壤变化很大,气温随海拔的上升而降低,土壤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得瘠薄多石。因此,在高大山脉区适于建设麻园的地带,只有起伏较小的翼山和坡度较缓的山麓和山窝以及山腰平地。
  1.1.1.2坡地。在丘陵区,选择麻园时要注意坡向和坡度。坡向以南和东南向最好,背风向阳,春季土温上升较快,有利于苎麻出苗和生长,但昼夜温差较大,麻苗易遭晚霜危害。北向当风,春季温度较低,出苗慢,且风害大。西向旱季日照较强,土壤水分蒸发大,对二、三麻生长不利。一般陡坡(20~45度)和峻坡(45度以上)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斜坡(5~20度)坡度虽然减小,但水土流失仍然较大,而以缓坡(5度以内)较好,水土流失少,有利于苎麻生长。
  1.1.1.3平地。地势比较平坦,水土流失少,土层较厚,土质较肥,适于苎麻栽培。但通风、日照、和排水条件不及山地。因此,建设麻园时要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以免渍水,引起败蔸。
  1.1.2土壤。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厚度对苎麻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一般疏松的壤土,排水通气良好,有利根系发育,宿根年代久。粘重土壤,排水通气条件差,根系生长受到影响,尤其是土壤渍水时,麻株生长缓慢,麻叶变黄,麻蔸早衰。若土壤含石砾过多,排水虽好,但土壤结构不良,根系不能向下发展,易遭旱害。土壤受地势的影响也较大,在地势复杂的山坡地,一般随着坡度变陡,土层变薄,砾石增多,有机质减少,肥力降低。平地地形变化小,水土流失少,土层较厚,肥力较高。
  1.2麻园规划。麻园规划要因地制宜。目前,我国丘陵山区的苎麻多种在山丘坡地,不少麻园地没有平整,水土流失大,土层薄、肥力低,且大多没有排灌、防风设施,单产低。要想夺取苎麻高产,麻园规划很重要。麻园规划应考虑区划、道路、排灌系统、防护林带、平整土地等几个方面。
  1.2.1麻园区划
  区块大小、形状和方位等都要与地形、土壤和气候特点相适应,并与道路、排灌系统和水土保持等相适应。在丘陵山地,区块面积大小视地形而异,区块形状可作带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但长边必须与等高线平行。在平原区先要调整作物布局,搞好土地平整规划,划分区块。一般采用2~5:7的长方形,区块长100~200m,宽30~40m,区块的长边要与主要风向垂直,有利防风。
  1.2.2道路设计
  道路分主路、支路和小路。在丘陵山地,主路要设在丘陵的分水岭、山坡下或沿干渠,支路修在梯田的两端,成斜行道或迂回道与主路相连,小路修在梯田的外则与支路相交。在平原集中连片麻区,主路设在区块的东西分界线,支路设在区块的南北分界线,便于运输土、肥;小路是通往厢块的行人道,这三种道路构成麻园的交通网。
  1.2.3排灌系统
  排灌系统由主沟、支沟和小沟组成。在丘陵山地,主沟设在分水岭或山地的山坡,宽1.3~2m,将干渠的水引向支沟,主沟位置高可以扩大灌溉面积。支沟设在支路的两边,宽0.7~1m,将主沟的水引向小沟,小沟设在梯土的内侧,宽约0.3m,不仅引水灌麻地,降水时还可将梯土的地表水和潜层水导入支沟、主沟,也可将上坡的泾流导入支沟流向山下。因此,主沟、支沟和小沟排灌兼用。在平原集中连片麻区,主沟设在区块的东西分界线,宽2~2.7m,与主路并行,东西相距100~200m,将干渠的水引入支沟,支沟设在区块的南北分界线,宽1~1.7m,同支路并行,南北相距30~40m,将水引向小沟,小沟设在区块内,宽0.7~1m,灌排兼用。
  1.2.4防护林的建立
  麻园防护林能阻挡气流,降低风速,减轻大暴风对苎麻的危害,防止寒风旱风侵袭,调节麻园的温湿度,保证苎麻正常生长。一般防护林可以降低风速25%~50%,防护林的树种应选择树冠紧密、直立、根蘖少、生长快,并且不是苎麻病虫害的中间寄主,还要适合于当地种植的树种。为了符合上述要求,必须选择几个树种互助搭配,才能互相弥补不足。防护林的营造,在丘陵山区除了荒山、隙地大量植树,还要沿干渠与丘陵的分水岭设主林带,再沿主沟和支沟设副林带。在平原集中连片麻区,要尽量利用居民点、干渠、干路设主林带,沿主沟和支沟设副林带,构成防护林网。主林带一般由于3~5行树组成,副林带由1~2行树组成。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配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种配合,乔木树种栽在中间,灌木树种栽在两边。
  1.2.5平整土地
  缓坡地整地时可沿水平方向耕翻,横坡开厢栽麻,在斜坡地要按等高线修建梯土,梯土长宽视坡度与地形而异,一般梯土宽3~10m,长100~200m,要求梯外作埂,梯内开沟,减少雨水冲刷,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在平原集中连片麻区,要结合田园化,挖高填低。在平整土地时,还应注意保存表土,深耕改土时间最好在冰冻前,利用霜雪冰冻,促进土壤风化,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养地力,变瘦土为肥土,然后栽麻。
  2新麻栽培技术
  过去,麻区有“种麻三年穷”的说法,这主要是部分麻农对新麻栽培管理不善、重视不够,如果栽培管理完善,不仅能早受益,而且第二年就能高产。
  2.1整地与施肥。新麻园要求松土层要厚、基肥要足、肥效要长、排灌条件要好,才能提早受益,高产稳产。
  2.1.1整土
  在我国南方,不论是丘陵山区还是平原湖区,都具有苎麻高产的自然条件。四川达县、大竹;湖南吉首、凤凰、大庸等丘陵山区一般在栽麻前深挖麻地30cm左右,把底土翻上,表土翻下,加厚松土层,再整碎土块,清除杂草,做成浅沟(20cm)窄厢(3~7m),沿麻园四周开宽50cm、深30cm以上的围山沟,防止山水冲刷,提高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山窝冲地种麻,应顺冲向做成深沟(30cm)窄厢(2m左右)。并沿山脚开好围山沟,防止山水渍死麻蔸。在山水较多的窝地,还应顺山冲向开好腰沟。根据前人的经验,最好隔年深翻土冬凌,翌年再碎土开厢种麻,平原湖区一般是南北窄厢,深沟整地为宜。
  结合整土,还要进行土壤改良,以延长麻园寿命。含砂过多的轻质土壤,保水、保肥性差,种麻时应结合整土进行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的胶结作用,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含砂比例小的粘重红壤、黄壤,虽保肥力较强,但土质粘重紧实,保水性、通气性差,不利于苎麻生长。栽麻时必须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有条件时还可客土掺砂,改良土质,以提高土壤团粒结构与孔隙度,增加松土层厚度。
  2.1.2施肥
  新栽苎麻不仅需要土壤深厚、疏松,质地良好,还要求供肥充足、肥效较长,促进壮蔸、壮芽、出壮苗。各地麻区都有栽麻前增施人畜粪尿、土杂肥、饼肥、塘泥的经验。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每公顷施猪牛粪30~40t,或人粪尿20t,或饼肥1.2~1.5t,加土杂肥220~300t。施肥方法为整地后穴施,有利于保肥、及时吸收,促进苎麻早发快长。
  2.2栽植时期。各地栽麻时间没有严格的限制,除冬季有冰冻不宜栽麻外,其他时间均可栽植树。但为了获得较高成活率和合理用地,依繁殖方法不同,栽麻的适宜时期也有所不同。
  2.2.1种根繁殖的适宜栽植期
  种根繁殖以秋末冬初或早春最好。因为秋末冬初栽麻,气温还不那么低,栽后还可以发根、孕芽、伤口愈合快,能安全越冬。当下年气温转暖时,麻芽出土早,第一年就能收获2~3季麻。同时又能间作一季冬季作物,合理利用土地。早春栽麻,气温逐渐回升,栽后伤口愈合快,成活率比初冬栽的高,当年也能收两季麻。夏季和早秋栽麻,由于高温干旱,难以整齐出苗,当年也无麻可收。
  细切种根繁殖需育苗移栽,栽麻时间必须根据麻苗生长情况而定,一般早春育苗,可在5月份移栽。湖南滨湖地区2月底或3月初育苗,5~6月苗高30cm左右时选阴天或雨前移栽最好。
  2.2.2种子繁殖的适宜栽植期
  苎麻种子繁殖的移栽,据我所试验研究,以早春育苗,抢在春、夏移栽幼嫩壮苗(8~12片真叶)为好,即使移栽时麻苗还较小,带土移栽后,由于根系完整,生活力强,气候条件适宜,不但成活率高,栽后生长正常,而且生长季节长,当年可收麻一、二次,产量较秋栽或隔年春栽都高。
  2.3栽植密度与方式
  2.3.1合理的栽植密度
  苎麻纤维产量由有效分株数、茎高、茎粗、皮厚和出麻率五个因素构成。新麻栽后的一定年限内,这五个因素随麻龄增长而增加。到一定年限后,则因分株过密产量反而下降。故习惯上大多用稀植的办法来延长麻园寿命,确保持续高产。但稀植受益慢、高产难。近年来由于推广新技术,配合田间管理,苎麻的栽植密度已由每公顷15000多蔸增加到30000多蔸。不仅能提早受益,而且在坡地有利拦截降水迳流。减轻水土流失、地面蒸发和养分流失,起到了保持水土和发挥肥效的作用。同时密植早封行,有助于抑制杂草生长。还可以使株型紧凑,节间伸长,成熟一致,减少新麻分叉,提高纤维品质。过度密植会造成茎叶过于繁茂,行间郁闭,单株养分和干物质积累剧减,引起倒伏和无效株增多,产量下降。据贵州省麻类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研究,密植受益早、稀植受益迟,三年后稀植密植产量差距逐渐缩小。五年后稀植的产量最高。从五年总产量来分析,以每公顷30000~45000蔸为好。品种不同,分株力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栽植密度也应有所不同。一般深根型品种根系入土深、地下茎粗短、细小地下茎少、分株力弱,应适当密植,每公顷30000~45000蔸为宜;浅根型品种根系入土浅、细小、地下茎多,应适当稀植,每公顷22500~30000蔸为宜;中间型品种介乎二者之间,分株力也较强,栽植密度以每公顷30000蔸左右为宜。
  2.3.2栽植方式与方法
  合理的栽植方法,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产量,而且有利于田间管理,防止风害,提高纤维品质。目前苎麻产区大多为正方形和长方形栽麻,少数坡地为三角形栽麻,近年来湖南等省推行宽行密株的栽麻方式。正方形栽麻营养面积均匀,但不便于田间管理;长方形栽麻刚好相反,有利于田间管理,但营养面积不匀,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宽行密植虽有利于通风透光,田间管理方便,新麻冬季还能间种绿肥,但封行慢,易受旱害和风害。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在土壤深厚、肥沃、旱情少的平湖地区宜采用长方形和宽窄行条栽方式栽麻;在多干旱、易水土流失和风害的地方,宜采用正三角形的方式栽麻。
  栽麻方法对提高成活率有很大关系。湖南等麻区经验,种根繁殖深根型品种应按不同种根分栽,以利出苗生长整齐,减少无效麻;冬夏栽麻宜深,盖土2~3cm厚,以利防旱、防冻;春、秋栽麻宜浅,盖土不超过2cm,以利出苗早、出苗齐,盖土时应与厢面平或略高于厢面,以免渍水烂蔸;种子育苗移栽,应按麻苗大小分栽或带土移栽,复土齐子叶节,并及时浇安蔸水,晴天还要连续浇水3~4天。
  2.4田间管理
  栽麻后,及时加强田间管理。使出苗生长整齐,长势旺盛,发蔸快、扎根深,对争取早受益、快高产极为重要。
  2.4.1查蔸补缺。新栽麻缺蔸、缺株时,需及时查蔸补缺,保证基本苗数。补蔸过迟,会形成弱蔸,增加无效株数,达不到补蔸目的。一般种根繁殖的,以出苗2/3和苗高20~30cm时进行;实生苗繁殖的,以栽植后10天左右进行。为了使补的麻蔸很快成活,加速生长,种根繁殖的应采用孕芽多、出苗快的龙头根补蔸;实生苗繁殖的应选用嫩壮苗带土移栽补蔸。
  2.4.2中耕除草。新麻地麻株生长慢、遭受大雨后容易使土壤板结,杂草滋生,影响苎麻正常生长。因此,新麻地要进行多次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促进根系发达,麻苗快长。新麻破杆前应抢晴天中耕2~3次,第一次中耕时间宜在苗高20cm左右时进行。中耕深度10~15cm,但蔸边只能浅中耕,防止动摇麻蔸,损伤根系,影响生长。以后根系逐渐发达,麻蔸增大,即可进行第二次中耕。中耕次数和深度也要根据土壤质地和杂草多少而定。一般质地疏松、杂草较少,宜少中耕、浅中耕;质地粘重、土壤板结、杂草较多,宜多中耕、深中耕,当年破杆后也应中耕除草1~2次。
  2.4.3追肥提苗。新栽麻当年群体小、生长差,其原因在于根系还不那么发达,吸肥能力差。因此,新麻追肥能促使麻苗早发快长,种根繁殖出苗时或种子繁殖出苗成活后。每公顷施猪粪水2.5~3t;在苗高25cm左右时再追肥一次,强蔸强株少施,弱蔸弱株多施;苗高30cm以后再施重肥一次。
  追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如人畜粪尿、饼肥等,也可少量配合氮素肥化肥兑水泼蔸。饼肥最好在蔸边穴施或沟施,减少肥料损失,充分发挥肥效。
  2.4.4破杆和蓄蔸
  2.4.4.1破杆的标准和方法。破杆就是新栽麻第一次收刈。掌握好破杆标准是当年协调受益和下年高产的关键。据本所对春栽麻进行不同破杆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茎杆黑杆高度的增加,地下部营养根和地下茎随着增重,但破杆麻纤维产量并不完全随着黑杆高度增加而增加。当黑杆高度超过2/3时,出现上嫩下老,中间节密,下部纤维粘骨,不易剥制,产量反而下降。据调查,8月25日以前破杆的当年能收麻两次,迟破杆的二次麻生长嫩绿而矮小,无二次麻可收,其中以8月9日破杆的当年产量最高。但地下部麻蔸则随着破杆的推迟而显著增大。由此可见,新栽麻的破杆标准要看两个方面:一看季节,二看麻杆长相,即春栽实生苗到8月上、中旬,麻纤维高度达1m以上,黑杆1/2左右时,即可破杆,随即培育好第二季麻,当年可收麻两次。
  目前生产上破杆收获方式有砍去麻杆或者扯皮后再砍杆,或者进行挽蔸。就是将每麻蔸的地上茎靠近地面捻曲打成一个结,抑制已黑杆的麻茎继续生长。改变养料运转方向,促进地上根蔸生长和多发新苗。
  2.4.4.2蓄蔸的意义和培管:蓄蔸就是上半年或隔冬栽的麻,在一般大田头、二麻收获时,虽已成熟老化,地上部生长停止,但不予收获,让其受霜枯死,虽然当年收益不高,但有利于后期叶片所制造的有机营养转向麻蔸贮藏起来,壮大麻蔸,具有促进下年高产的作用。不少麻区对当年生长不好的新麻采取蓄蔸措施,蓄蔸麻也要进行培管。一般要中耕除草1—2次,追施肥料,打去分叉,有利于麻蔸发育。
  2.5新植麻园幼苗打顶
  为了解决新麻园当年发芽小、分株少、生长慢、产量低的问题,可在新麻移栽成活后进行麻苗打顶。据湖北省仙桃市农牧局试验表明,幼苗打顶能促进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生长,显著增加新植麻的当年产量,一般比不打顶的当年增产60%以上。打顶时间以麻苗移栽成活后愈早愈好,麻苗留茬要低,在5cm以内,带叶2~3片,主要起控制主茎生长、促进茎基部叶节上腋芽萌发,形成分枝,从而增加单位面积有效株数。打顶后要加强肥水管理,满足麻苗分株快速生长的需要。另外,打顶麻园在移栽时要适当深栽,使打顶后的分株多从土中长出。当基部出现分株高达10~15cm高时,结合中耕松土,进行培芽,以达到当年丰收、翌年高产的目的。
  3老麻园高产栽培技术
  在正常培管下,新栽麻2—3年后进入壮龄麻阶段。进入壮龄麻后期,随关麻龄的增长,麻蔸不断壮大,以致满园,造成分株过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最终导致败蔸减产。因此,必须按照从壮龄麻起麻株生长特点和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培管,以达到持续高产稳产。
  3.1高产苎麻构成因素
  3.1.1苎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苎麻纤维产量是由有效株数,茎高、茎粗、皮厚和出麻率等五个因素构成。一般认为每公顷750kg以上原麻产量,其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株数22.5~30万株,茎高160~200cm,茎粗0.8~1.0mm,品种不同,则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所不同。分株力较弱的品种如“黄壳早”、“湘苎一号”等一季每公顷750kg以上原麻产量只需有效株数21~24万株,分株力强的品种如“鸡骨白”、“黄壳麻”一季每公顷750kg以上原麻需有效株数36万株以上;分株力中等的品种如“芦竹青”、“细叶绿”等一季每公顷产750kg以上原麻需有效株数30万株左右。
  3.1.2苎麻产量构成因素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苎麻产量构成因素与气候条件、栽培措施等关系较大。一般在气候温暖、潮湿、多雨、光强弱,漫射光多的头季麻和山窝苎麻,麻苗生长慢,分株期和生长期长,分株多而高大,麻皮薄,出麻率低;在高温多旱、雨水少、光照强的二、三麻和平原地苎麻,出苗、生长快,分株期短,分株少,生长期短,麻株粗壮,麻皮厚、出麻率高。以冬培厚托土,春季迟中耕来控制头麻幼苗早出土,缩短苗期,减少过多分株和晚期霜害。后期提早10天收获四周边蔸麻,处于较好肥水条件,提高分株力和麻株快速生长,从而获得季季高产。总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改善苎麻的外界环境条件,协调高产苎麻产量结构形成是可能的。
  3.2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保持土壤疏松,抑制杂草滋生,控制麻蔸满园,协调高产结构,延长麻园寿命的重要措施。中耕除草,一为冬闲期深中耕和除草,即三麻收后,有相当长一个越冬期,进行一次深中耕除草,全面疏松土壤,清洁麻园,中耕深度15cm左右。并结合中耕,切断部分跑马根,防止麻蔸过早满园。深中耕时期一般在冰冻前进行。二为各季麻生长期的中耕除草,一般着重在苗期进行。因为苗期空间大,杂草容易滋生,在雨季土壤易板结,旱季易干旱,此时进行中耕除草,不仅操作方便,及时防止杂草滋生,而且保持土壤疏松,提高抗旱、保肥能力,有利麻苗生长。在生长期进行中耕,要注意不能伤害根系,否则影响养分吸收。因此一般浅中耕3~7cm。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头麻苗期气温低,雨水多,麻苗生长慢,苗期长,应中耕除草2—3次。第一次在萌芽出土时进行,浅中耕破土;第二次在齐苗期进行,浅中耕3~7cm,并拔除蔸上杂草;第三次在封行前清除一次杂草。二、三麻苗期气温高,幼苗生长快,苗期短,但易遭干旱,影响麻苗生长。因此,二、三麻中耕除草要尽早在苗期浅中耕一次,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促进出苗快,出苗多。中耕时,幼龄麻宜深,老麻园宜浅;行中宜深,蔸边宜浅。必要时可采用化学除草剂来消灭麻园中多年生恶性杂草,如丝茅草、狗牙根、回头青、兔丝子、万藤子、藜蒿等。在头麻出苗前,选晴天每公顷用敌草隆7.5kg或除草醚3750g,2.4-D钠盐粉剂1500g,或70%的二甲四氯钠盐粉剂1250~1500g,加水40kg喷雾,对多种杂草的杀草效果达95%以上。
  3.3施肥
  3.3.1苎麻生育期的需肥规律
  3.3.1.1干物质积累:苎麻纤维产量随生物学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每公顷产2.25t原麻,需生物学产量15t左右,而生物学产量的增加,则是各器官同时增加的结果。不同器官是成比例增长的,其中以叶的比例最大,约占44%;麻骨次之,约占33%;麻皮最少,约占23%;三麻生殖器官也占一定比例。原麻约占生物学产量的14%,约占皮部的59%。因此,欲提高纤维产量必须提高生物学产量。
  不同生育阶段,生物学产量积累比例很不相同。一般前期累积少,中、后期累积量多,不同季别有一定差异。头麻封行前积累量很少,封行至黑杆始期累积较多,黑杆始期至成熟阶段累积也较多;二、三麻封行前累积均较头麻多,封行至黑杆始期均较头麻少。黑杆始期至成熟阶段均较头麻累积比例大。因此,保证头麻封行后,以及二、三麻齐苗后及时培管和每季麻适时收获,使后期累积生物学产量,是提高生物学产量和纤维产量的两个重要方面。
  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进程也不同。前、中期以叶的累积量较大,特别是中期叶积累量最大。黑杆始期(黑脚),明显减慢。皮、骨干物质积累始终是逐步增强,后期仍需保持较多的叶干物质累积,才有利于皮、骨累积量的增加和纤维产量提高。
  3.3.1.2氮、磷、钾三要素累积与分配:据试验表明,每生产100kg以上原麻,需吸收氮10.1—15.6kg;磷2.6—3.9kg,钾13.6—19.4kg,且有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三要素吸收比例基本上不变,为4:1:5。但不同季别苎麻对养分的吸收比例有所不同。
  苎麻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情况不同。三季麻植株养分含量均以前期最高,往后逐渐下降,但营养阶段吸收量则以中、后期较多。除三麻受后期生殖生长影响表现不一致外,三要素吸收最大时期为封行至黑杆始期。这与干物质积累规律基本一致,说明养分的吸收支配着苎麻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因此,苎麻的施肥应前期少量多次,追施速效肥料,以保持植株体内养分含量高,吸收量少的特点,促进苗期稳长。近封行时,再重施一次长杆肥,以满足麻株快速生长的需要。
三要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氮主要在叶中,占植株总氮量的65.2%—69.6%,骨中氮比例居次,占18—22%,麻皮中氮比例最小,只占10.9%—13.9%,磷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仍以叶中所占比例最大,麻骨次之,麻皮中最少,分别为46.3%—59.3%、27.3%—33.1%、12.6%—16.9%,钾在叶、皮、骨中分配较氮、磷平衡,接近相等比例,收获时花籽中氮、磷、钾含量分别占植株总量的12.2%、23.3%、9.7%。
  生长期植株体内养分的分配是有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器官间的相互转移,而是各器官吸收量大小不同所致。只有三麻后期由于生殖生长的进行,皮、骨中的氮、磷有向生殖器官转移的趋势,而钾在叶、皮、骨中的累积仍在增加,并无转移倾向。因此,保持全生育期较高的供氮水平和中、后期的供钾水平,即可有利于整个生长期中叶旺盛生长和中、后期皮、骨干物质累积增加,从而获得高产。
  3.3.2施肥技术。从理论上分析,上述所施肥料数量还不能满足高产苎麻养分需要,但因土壤本身富含矿质营养,再加上我国麻区多采用扯皮法,麻骨麻叶还田,从大田中只取走麻皮部分。粗略估计,氮素只取走总吸收量的11%,磷17—18%,钾27%左右。因此,实际施肥量应不少于计算数。
  3.3.2.1基肥与追肥:苎麻冬季孕芽、盘芽,早萌芽出土,都与麻蔸营养条件有密切关系。如果土壤营养条件好,麻蔸储藏的养分多,则孕芽多,麻芽壮,出苗生长整齐,根系发达,有利高产。因此,各麻区都有冬季重视基肥的习惯,并认为这是夺取苎麻高产的关键。冬季施肥量约占全年施肥量的50%左右。人畜粪、土杂肥、塘泥、饼肥等有机肥料,都是苎麻的好肥料,如果冬施基肥不足,可在次年早春补施。
  第二年在重施基肥的基础上,还要季季追肥。促进三季麻平衡增产。
  苎麻追肥,主要是追施齐苗肥和长杆肥。齐苗肥应掌握弱蔸麻多施,壮蔸麻少施的原则。促进苗齐苗壮,提高有效分株数;在苗高70cm左右,进入旺长期时,应重施一次长杆肥,促进麻株快长;后期因施肥不便,一般不施肥。季别不同,麻株生长特点也不同。各季麻的追肥时期和次数也有所区别。头麻气温低,麻苗生长慢,苗期长,追肥2—3次;二、三麻气温高,幼苗生长快,苗期短,旺长期早,追肥就应提早,结合麻收“四快”,一次追足。头麻应做到:“前轻、中重、后补”,即催芽肥要轻,提苗肥要重,看情况补肥争皮厚。二、三麻生育期短,且三麻出土后30天左右即现蕾开花,要抢在开花前一月内争取麻株长到1~1.4m高,才能获得好的产量。所以,二、三麻一般都结合麻收“四快”,一次施足肥。追肥必须以速效肥和半速效饼肥为主,才能发挥追肥的作用。追肥量每季每公顷约占全年用量的20%左右。一般每季每公顷追施人粪尿1.2~1.5t,或猪粪水2.5~3t,或饼肥750kg左右,或氮素化肥150~225kg。
  3.3.2.2施肥方法:不同肥料种类、土壤和气候条件,都应有不同的施肥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肥效。一般粗肥,如土杂肥、塘泥和蚕豆杆、绿肥等,覆土前结合中耕满园面施为好;精制肥料,如人畜尿泼淋施为宜。化肥即可抢在雨前结合中耕撒施,也可进行穴施或条施。化肥种类不同,施肥深度应有所不同,如氮化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大,应浅施;钾肥移动性差,磷肥不易移动,宜深施和近蔸边施。磷肥可和人畜粪混合发酵后施,沙地、坡地养分容易流失,施基肥要深,施追肥应少量多次浅施;高温干旱兑水深施,低温多雨浅施。
叶面追肥简单易行、有肥量少、发挥肥效快,可及时满足麻株生长的需要,又可避免土壤固定和雨水流失。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试验结果:在苎麻旺长期,叶面喷施0.2%尿素、0.01%硼和锰,均可增加株高和皮厚,提高纤维产量8.3%—15%,另外,也可用1kg硝酸钾+2kg尿素+100kg水喷湿叶面,增产效果显著。
  3.4排灌技术
  3.4.1苎麻需水特点
  苎麻虽然是旱土作物,但由于根系庞大,茎叶繁茂,生长迅速,对水分要求很高。一般一公顷苎麻一昼夜需消耗水分达600kg,但苎麻生理用水较少,主要消耗于土壤蒸发和麻株的蒸腾。水分消耗量大小,决定于光辐射强度、气温高低和大气相对湿度。光辐射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水分消耗量就大,反之则小。苎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前期和中期麻株需水多,特别是快速生长期,茎叶繁茂,蒸腾量大,对水分要求高,后期对水分要求较低,但低于17%时,则麻株缺水,导致纤维木质化和难以剥制,影响品质和产量。根据各地资料证明,20%—28%的土壤水分,80%以上的相对湿度,800毫米以上的年降雨量和每季麻生长期150毫米降雨量,是适宜苎麻生长的最好水分条件。试验研究表明,高产苎麻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24%—28%左右。
  3.4.2防旱抗旱与排渍技术
  我国各产麻区头麻气温低、雨水多,对水分的要求一般都不感缺乏,但伏旱和秋旱易影响二、三麻生长,严重减产。因此,必须搞好二、三麻的防旱、抗旱。各麻区群众在长期和生产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防旱经验。如提早收获头麻,及时中耕和旱前覆盖等,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提早收获头麻,就是在头麻成熟前提早一个多星期收获,则二、三麻苗期有较好的肥水条件,有利麻苗迅速生长,很快地封行覆盖地面后,就可以减少地面蒸发,获得较好产量。因此,麻区有“一季早,季季好”的说法。覆盖防旱,就是在头、二麻收后,在行间覆盖山青、水草和各种作物秸杆,具有防止太阳暴晒,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改良土壤等作用。及时浅中耕,也可使土壤疏松,降低土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二、三麻引水灌溉和喷灌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5cm深处的土壤取出用手捏成团,一松即散时,就是缺水现象,需要灌水抗旱;如果上午10—11时麻叶表面萎缩,也是急需灌水的症状。灌水时间宜在早晚土温低时进行,灌水次数视旱情而定。大旱每隔7—10天一次,小旱隔半月一次。喷灌每星期一次,每次湿土3寸左右,沟灌以湿透耕作层为准,并随灌随排,防止渍死麻蔸。在水源缺乏时,担水兑少量人畜粪泼蔸,也能促进出苗生长,获得较好效果。
  麻园土壤含水量大于28%时,对苎麻生长也不利。平原湖区麻园几年到几十年就发生败蔸,其原因也与排水不良有关。因此,平地栽麻必须深沟高畦,湖区栽麻还必须开挖排水渠,丘陵山区栽麻也要做好围山沟。此外,经常保持厢面平整,雨季清沟,使排水通畅。
  3.5收获期
  麻蔸生长到一定时期后,生长速度明显减慢,麻株从下到上逐渐变褐,出现木栓化组织。当黑杆1/2到2/3,且下部麻叶脱落,梢部手捏不断,麻蔸已萌发“催茎麻”时,即表明已达工艺成熟期,应及时抢收。如收获过迟,则腋芽发育成为分枝,纤维粘骨,剥麻困难,木质素增加,影响纤维产量和品质。若收获过早,纤维发育不良,剥麻不能到顶,出麻率低、纤维强力低,也影响产量和质量。不同纬度地区,收麻时间和收麻次数不同。我国秦、淮麻区及鄂西高山麻区,一般年收两次;长江中、下游麻区,年收三次;华南麻区,可年收三、四次;台湾可年收四、五次。由于各季麻所处气温不同,每季麻所需时间长短也不相同。如长江流域麻区,头麻气温低,需85—90天;二麻气温高,只需50天左右;三麻气温较低,需75天左右。在二、三麻干旱地区一般以适当提早收获头麻,迟收三麻,可减轻二、三麻旱害,并减少四麻(无效株)对养分的消耗。
  苎麻收获期,与其他农活有些矛盾。如头麻收获期碰上春收作物油菜小麦等收割,二麻收获期碰上早稻收割。因此,在苎麻面积较多的地区,就应事先做好收麻前准备。一到收麻季节就要抓好当季麻的及时收获和下季麻的培管。搞好麻收“四快”(快收麻、快砍杆、快中耕除草、快追肥提苗),夺取季季平衡增产。同时对不同类型麻的收获先后,也应做好安排,一般先收风伤麻、瘦土麻、破杆麻,其次是肥土麻,最后收荫山麻和迟熟麻。
  3.6苎麻冬培
  3.6.1冬培的生理基础
  苎麻无休眠期,热带可年收4—6次。当前季麻纤维发育接近成熟时,地下根茎早已开始孕芽、盘芽,幼苗陆续出土。因此,苎麻在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是生长季节。在亚热带地区,一年只能收麻2—3次。入冬以后到下年2—3月期间,由于气候寒冷,地上部枯萎而死,地下部分为了适应低温条件,发生一系列生理上变化,呼吸减弱,细胞内可塑性物质增加,原生质粘度增大,处于休眠状态,或者进行缓慢的孕芽盘芽等生理活动。特别是麻蔸上向上生长的龙头根和因水土流失露出地面的根蔸,容易遭受突然的冰冻造成组织破坏致死,形成弱蔸缺蔸,影响下年产量和麻园寿命。据观察,在冬季冰冻期,耕层5—15厘米深处地温达-2℃时,麻蔸将受冻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冬培,保持一定地温,使麻蔸安全越冬是非常必要的。苎麻冬培后,能使土温提高1.5℃,根际微生物增加6倍以上。土壤有效养分也相应提高。这就为苎麻孕芽、盘芽和下年高产稳产创造了条件。
  3.6.2冬培技术
  苎麻冬培包括深中耕、重施肥、培土覆蔸三项内容。
  深中耕:深中耕是苎麻冬培第一道工序,主要目的是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肥、保温能力,有利麻蔸呼吸、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深中耕后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不中耕的提高41.6%、25%和14.3%。同时结合深中耕斩断部分伸向行中的跑马根,可防止满园,控制无效分株,提高有效分株,一般用锄头或小耙头在行间深挖10—17cm深,但蔸边宜浅。
  重施肥:重施肥是搞好冬培的重要一环。根据各地施肥经验,冬肥总量应占全年用量的40%—60%。施用的肥料,主要是堆肥、土杂肥、塘泥、饼肥、人粪尿、猪牛栏粪等。一般每公顷施人粪尿20t左右,或土杂肥150t以上,或猪牛粪50~60t,或饼肥1.5t左右。再加磷、钾化肥600~750kg。其施肥方法,除粗肥结合中耕满园撒施外,其余均以行中穴施或条施最好。这样既能保肥改土,又有利抗寒保温,源源不断地供给三季麻的养分需要,促进季季高产。
  培土、覆蔸:中耕、施肥后,就要满园覆土,加深松土层厚度,并使向上长的龙头根得到保护。同时对下年苎麻生长还有防风、防旱、防霜冻和扩大根系营养面积的作用,能提高有效株数和纤维产量。覆土要做到“肥、碎、匀、平、干”,厚约2—3cm。即覆盖的土壤要肥、要碎、盖得匀,厢面要平,土要干。覆土兼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如砂土覆田泥,粘土覆砂土,结合覆土还要清沟、培好边蔸麻,保持厢、沟面积不变,沟路畅通,防止冻伤边蔸和渍水烂蔸。
  冬培一般在霜后进行。长江中、下游麻区有“立冬”早,“冬至”迟,“小雪”培管正当时的说法,秦、淮麻区以11月上旬为宜;华南麻区以12月底,元月上旬为宜。过早培蔸,会促使无效生长,消耗养分,影响下年产量。过迟培蔸则使麻蔸易遭受冻害,不能起到冬培的作用。
  3.7冬季间种绿肥
  为提高麻园施肥水平,用地和养地要结合。因此,利用新麻田冬季间种绿肥,是提高麻地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调查研究结果,蚕豆、苜蓿、紫云英和满园花等,都是适宜苎麻冬季间种的绿肥品种。蚕豆可产鲜茎15~22t/hm2,其他绿肥也可产鲜茎8~15t/hm2。麻田间种绿肥后对头麻苗期生长还具有抑制杂草生长、保暖防冻的作用。可提高地表温度0.3~0.50C。压青后能增肥改土,提高土壤肥力和纤维产量。
  紫云英一般应在10月上旬,三麻收获前15天内播种;蚕豆、苜蓿、满园花可延迟到10月中下旬、三麻收获前后播种。这样则能在绿肥出苗时收麻,或收麻后很快出苗,不致影响绿肥出苗生长。若播种过迟,则因缩短绿肥生长期,鲜草产量不高。
间种方式一般采用点播或条播。直立丛生型绿肥采用每四蔸麻中点播一蔸绿肥,半匍匐状绿肥采用行间条播。这样有利于进行冬培中耕、施肥和覆土盖蔸。
  压青时间以3月底4月初绿肥盛花期和麻苗长到50cm时进行,对绿肥产量和苎麻生长极为有利。压青过迟,虽能增加鲜草产量,但影响苎麻有效分株及春培的及时进行,导致头麻产量降低。压青方式以结合春培在行间深耕翻埋,有利保肥。此外,也可利用冬季麻园间种蔬菜,由于蔬菜培管精细,施肥较多,生长期短,有利改善苎麻土壤环境条件,提高苎麻产量。
  3.8麻园更新
  3.8.1麻园更新的意义
  苎麻经过长期周而复始的生长和收获,特别是在栽培管理粗放条件下,麻蔸容易自然老化,环境恶化,加上病虫害侵袭等,导致苎麻败蔸减产。当前我国苎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败蔸、缺蔸现象存在,这是影响我国当前苎麻大面积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取措施,更新低产老麻园,是提高苎麻产量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3.8.2麻园更新的标准与作法
  更新标准主要根据地下部麻蔸与地上部麻株生长状况而定。地下部营养根大部分腐烂、支根不发达,地下茎孕芽、出苗少,地上部麻株矮小,生长参差不齐,叶色发黄,即使经过增施肥料也难以获得较好产量,就应及时查清败蔸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更新。如因地下部病虫害引起的败蔸,除了加强培育管理外,还应防治病虫害。如因渍水而败蔸的,就要作好防渍排水工作,宽厢改窄厢,疏通排水沟,加厚冬季培土,平整和提高厢面。若是由于老麻园地下茎过于拥挤,营养不良,则要采取边蔸、盘蔸、抽行等方法更新,使群体结构趋于合理。败蔸麻的更新均应配合增施有机肥料,加强培管,使一、二年内获得复壮。如败蔸过于严重,就应挖蔸重栽,全面更新为宜。
  3.9防风、防霜
  3.9.1防风
  高产苎麻,必然茎高叶茂。但茎高、叶茂容易受风害,导致倒伏擦伤和折断麻茎,影响纤维产量和质量。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调查,一般在中后期风害倒伏,减产30%以上,纤维品质也大大降低。
防风办法主要是选择背风地带种植,营造防风林,麻园四周种植高杆作物等。此外,适当密植,加厚冬季培土厚度和正三角形栽麻等,都有良好的防风效果。但最重要还是种植抗风性强的品种,如“湘苎二号”、湖南沅江“芦竹青”、广东乐昌“黄皮苎”等。
  3.9.2防霜
  早春晚霜和初冬早霜,都是苎麻严重的灾害之一。早春晚霜,往往使头季麻早出土的麻苗遭受冻害,生长点枯死,产生很多无效分枝,影响产量。防霜办法一是使麻苗迟出土,躲过晚霜为害。这是因为长江中、下游“惊蛰”前出土的麻苗一般都会遭受晚霜冻害,3月中、下旬出土的麻苗大多数成为有效株,其措施是:加厚冬培托土3cm以上,使麻苗晚出土4—6天;其次是推迟第一次中耕除草时间,于3月10日左右进行,因早中耕松土能提高地温,促使麻苗早发;再次是2月底3月初用山草15t/hm2左右烧蔸,可起到抑制早出苗,错过晚霜冻害。此外,增施磷、钾肥和在麻苗上撤施草木灰等,可提高抗霜能力。